“道”作為戰爭規律的內涵,是《孫臏兵法》的核心觀念。“知道”是對戰爭規律的認識,是戰爭指導的先決條件。孫臏提出的對於戰爭規律的把握和運用對現代管理有借鑒意義。
《孫臏兵法》:
以“道”製勝的謀略與運籌技巧
釋典
《孫臏兵法》又稱《齊孫子》,成書於孫臏受刑之後。司馬遷說:“孫子臏腳,而論兵法。”《漢書·藝文誌》中記載說,“《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但自《隋書·經籍誌》以後,不見於曆代著錄,大約在東漢末年便已失傳。1972年,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這部古兵法得以重見天日。但由於年代久遠,有的比較完整,有的殘缺不全,甚至難以連綴成篇。經相關專家整理,現通行版本的《孫臏兵法》分上、下兩編,各十五篇。凡寫有“孫子曰”的竹簡,被列入“上編”;沒有寫“孫子曰”的竹簡,被列入下編。全書共30篇,上編依次為《擒龐涓》、《見威王》、《威王問》、《陳忌問壘》、《篡卒》、《月戰》、《八陣》、《地葆》、《勢備》、《兵情》、《行篡》、《殺士》、《延氣》、《官一》、《強兵》,下編依次為《十陣》、《十問》、《略甲》、《客主人分》、《善者》、《五名五恭》、《兵失》、《將義》、《將德》、《將敗》、《將失》、《雄牝城》、《五度九奪》、《積疏》、《奇正》。其作者為戰國時齊國人孫臏。
孫臏,原名不詳,因受過殯刑而得名,是兵聖孫武的後代,戰國中期著名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
據說,孫臏青年時曾與龐涓一起師從鬼穀子學習兵法。龐涓下山後在魏國得到魏惠王的寵信,被任命為將。龐涓自忖才能不及孫臏,害怕他下山到魏國後影響自己的前程,也擔心他到別國後成為對手,於是設計將孫臏處以臏刑,挖掉了他的兩塊膝蓋骨,使之終身殘廢。孫臏身處險境,顯示出超群的智慧。他佯狂自晦,並設計歸齊,得到齊國大將田忌的賞識;又通過著名的“田忌賽馬”展現出驚人的才華,得到齊威王的器重,被任命為齊國的軍師,幫助齊國取得了著名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
公元前354年,魏國以龐涓為將率兵進攻趙國,兵圍邯鄲。次年,邯鄲在久困之下已岌岌可危,而魏軍也因久攻不下,損失很大。齊國應趙國的求救,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援救趙國。孫臏令一部輕兵乘虛直趨魏都大梁,而以主力埋伏於龐涓大軍歸途必經的桂陵之地。魏國因主力遠征,都城十分空虛。魏惠王見齊軍逼進,急令龐涓回師自救。龐涓聞大梁告急,緊急從邯鄲撤兵,日夜兼程,率領疲憊之師趕回援救大梁。至桂陵時,遭到齊軍迎頭痛擊,幾乎全軍覆滅,龐涓僅以身免。這便是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戰”。
12年後,魏國在國力恢複之後,再次發動戰爭,將矛頭指向韓國。韓國派使臣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在關鍵時刻,再次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韓。孫臏依然采用圍魏救趙的計策,率兵長驅魏境,兵鋒直逼大梁。魏國吸取桂陵之戰的教訓,立即停止對韓國作戰,派太子申、龐涓率10萬大軍,準備與齊軍進行決戰。孫臏為調動敵人,創造戰機,在齊軍進入魏國後,孫臏建議田忌說:“彼三晉之兵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裏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裏而趣利者軍半至。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一路上,他令軍隊逐步減灶,造成齊軍大量逃亡的假象,以誘敵深入。龐涓果然上當,便丟下步兵,率輕騎精銳,兼程窮追。至馬陵時,遭到齊軍主力伏擊,龐涓憤激自殺。齊軍全殲魏軍,俘虜太子申,取得了馬陵之戰的重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