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兵法·治兵》
[譯文]大凡兩軍交戰的場所,都是流血犧牲的地方,抱必死決心就會闖出生路,僥幸偷生就會遭到滅亡。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將領,要使部隊感覺就像坐在漏船上,伏在燒屋之下那樣,急迫地采取行動。這樣即使機智的人也來不及去周密謀劃,勇敢的人也來不及去振奮軍威,隻能當機立斷,奮力拚搏,才可保全自己,打敗敵人。因此用兵的害處,猶豫最大,全軍失利,多由於遲疑。
原典
凡戰之要,必先占其將而察其才,因形用權,則不勞而功舉。其將愚而信人,可詐而誘。貪而忽名,可貨而賂。輕變無謀,可勞而困。上富而驕,下貧而怨,可離而間。進退多疑,其眾無依,可震而走。士輕其將而有歸誌,塞易開險,可邀而取。進道易,退道難,可來而前。進道險,退道易,可薄而擊。居軍下濕,水無所通,霖雨數至,可灌而沈。居軍荒澤,草楚幽穢,風飆數至,可焚而滅。停久不移,將士懈怠,其軍不備,可潛而襲。
——《吳子兵法·論將》
[譯文]一般來說,作戰最重要的是探知敵將是誰,並充分了解他的才能。根據敵人情況,采取權變的方法,不費多大力氣就可取得成功。敵將愚昧而輕信於人,可用欺騙的手段來引誘他。敵將貪利而不顧名譽,可用財物收買他。輕率變更計劃而無深謀遠慮的,可以疲困他。上級富裕而驕橫,下級貧窮而怨憤的,可以離間他。進退猶豫不決,部隊無所適從的,可震撼嚇跑他。士卒藐視其將領而急於回家的,就堵塞平坦道路,假裝開辟充滿危險的道路,用攔擊消滅他。敵人進路平易,退路艱難,可引誘他前來予以消滅。敵人進路艱難,退路平易,可以迫近攻擊他。敵人處於低窪潮濕的地方,水道不通,大雨連綿,可以灌水淹沒他。敵軍處於荒蕪的沼澤地,草木叢生,常有狂風,可用火攻消滅他。敵軍久駐一地而不移動,官兵懈怠,戒備疏忽,可以偷襲他。
原典
武侯問曰:“車堅馬良,將勇兵強,卒遇敵人,亂而失行,則如之何?”吳起對曰:“凡戰之法,晝以旌旗幡麾為節,夜以金鼓笳笛為節。麾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則進,金之則止。一吹而行,再吹而聚。不從今者誅。三軍服威,士卒用命,則戰無強敵,攻無堅陣矣。”
——《吳子兵法·應變》
[譯文]武侯問:“戰車堅固,馬匹馴良,將領勇敢,士卒強壯,突然遭遇敵人,亂得不成行列,該怎麼辦?”吳起回答說:“一般作戰的方法,白天用旌旗幡麾來指揮,夜間用金鼓笳笛來指揮。指揮向左就向左,指揮向右就向右。擂鼓就前進,鳴金就停止。第一次吹笳笛就出動,第二次吹笳笛就會合,不聽號令的就殺。三軍畏服威嚴,士卒聽從命令,這樣,就沒有打不敗的強敵,沒有攻不破的堅陣。”
原典
武侯問曰:“若敵眾我寡,為之奈何?”起對曰:“避之於易,邀之於阨。故曰,以一擊十,莫善於阨;以十擊百,莫善於險;以千擊萬,莫善於阻。今有少卒卒起,擊金鳴鼓於阨路,雖有大眾,莫不驚動。故曰,用眾者務易,用少者務隘。”
——《吳子兵法·應變》
[譯文]武侯問:“如果敵眾我寡,該怎麼辦呢?”吳起回答說:“在平坦地形上避免和它作戰,而要在險要地形上截擊它,所以說,以一擊十,最好是利用狹窄險路;以十擊百,最好是利用險要地形;以千擊萬,最好是利用阻絕地帶。如果用少數兵力突然出擊,在狹隘道路上擊鼓鳴金,敵人即使眾多,也沒有不驚慌騷動的。所以說,使用眾多兵力,務必選擇平坦地形;使用少數兵力,務必選擇險要地形。”
原典
武侯問曰:“有師甚眾,既武且勇,背大險阻,右山左水,深溝高壘,守以強弩,退如山移,進如風雨,糧食又多,難與長守,則如之何?”起對曰:“大哉問乎!此非車騎之力,聖人之謀也。能備千乘萬騎,兼之徒步,分為五軍,各軍一衢。夫五軍五衢,敵人必惑,莫之所加。敵人若堅守以固其兵,急行間謀以觀其慮。彼聽吾說,解之而去;不聽吾說,斬使焚書。分為五戰,戰勝勿追,不勝疾歸。如是佯北,安行疾鬥,一結其前,一絕其後,兩軍銜枚,或左或右,而襲其處。五軍交至,必有其利。此擊強之道也。”
——《吳子兵法·應變》
[譯文]武侯問:“敵人很多,既有良好的訓練,又很勇敢,背靠高山,前臨險要,右依山,左靠水,溝深牆高,強弩守備,後退穩如山移,前進急如風雨,糧食又很充足,很難與它長久相持,應該怎麼辦呢?”吳起回答說:“您提的問題很大啊!這不能單靠車騎的力量,而要靠高明的計謀才能取勝的。如能準備戰車千輛,騎兵萬人,加上步兵,分為五支軍隊,每支軍隊主攻一個方向。五支軍隊分為五個方向,敵人必然迷惑,不知我將要打它哪裏。如果敵人堅強防守,以鞏固它的軍隊,我就立刻派出使節去摸清它的意圖。假如敵人聽我勸說而撤兵,我也撤兵離開。如不聽勸告,反而殺我使節,燒我的書信,就五路進攻。戰勝不要追擊,不勝就迅速撤回。如果要假裝敗退,引誘敵人,就應以一軍穩妥地行動,急劇地戰鬥,其他四軍,一軍牽製敵人前方,一軍斷絕敵人後路,另以兩軍秘密行動,從左右兩側襲擊敵人據守的地方。五軍合擊,必然形成有利態勢,這就是打擊強敵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