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吳子兵法》“審敵虛實而趨其危”的謀略與運籌技巧(1)(1 / 3)

吳起繼承以往的兵學理論,總結當時的戰爭經驗,提出“審敵虛實而趨其危”、“應變”等決策謀略,它對於戰爭指導有重要意義,提醒管理者應根據事態發展,把握決策時機。

《吳子兵法》:

“審敵虛實而趨其危”的謀略與運籌技巧

釋典

《吳子兵法》又稱《吳起》、《吳起兵法》、《吳子》,是一部與《孫子兵法》齊名的軍事著作,相傳為戰國時衛國人吳起所作,全書分為《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和《勵士》六篇。

《吳子兵法》主要總結戰國時期的戰爭經驗,與《孫子兵法》一起並稱“孫吳兵法”,受到曆代軍事家的重視。約成書於戰國的《尉繚子》多處引述其用兵、治軍的言論,唐初魏徵將《吳子兵法》的一些內容收入《群書治要》,宋代正式將其列入《武經七書》。《吳子兵法》於唐代傳入日本,後傳入歐洲,現有英、法、俄、德等譯本。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說:“《吳子》之正,《孫子》之奇,兵法盡在是矣。《吳子》似《論語》,《孫子》似《孟子》。”這一“吳正孫奇”說給予《吳子兵法》極高評價,將它置於《孫子兵法》之上。

關於《吳子兵法》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曆史上有著不同的看法。明清以來,許多學者懷疑此書是西漢或六朝時人的偽托之作。對於《漢書·藝文誌》記載有四十八篇,有人認為在流傳過程中亡佚了許多篇章。現在一般認為,《吳子兵法》為吳起所著,成書於戰國前期,是經後人整理的吳起的軍事思想的記錄。

吳起(?~公元前381年),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人。他出身於千金之家,但沒能在衛國步入仕途。後來到魯國,被任命為將軍,戰功赫赫,沒過多久被讒言所害,被迫離開魯國,來到魏國。在魏國屢建戰功,被任命為西河郡守,政績突出,引起魏國貴族的嫉恨,含恨離開魏國,逃往楚國。到達楚國後輔佐楚悼王治國,楚悼王死後被楚國舊貴族殺害。吳起曾求學於名儒曾參,習道義之說,所以他論兵頗具儒家特色。吳起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兵家,更是一位卓越的兵學家。《漢書·刑法誌》中論先秦兵家,“吳有孫武,齊有孫臏,魏有吳起,秦有商鞅,皆擒敵立勝,垂著篇籍”。

《吳子兵法》約5000字,共6篇,大致內容分別為:《圖國》圍繞“內修文德,外治武備”的戰略主張,論述治理國家和軍隊“必須先教百姓而親萬民”,修德行仁,任賢使能,並對戰爭的起因和種類進行了初步探討;《料敵》從戰略高度分析敵方的優劣長短,論述偵察敵情的要領及對不同情況下的敵人的作戰方法;《治兵》主要論述訓兵、行軍、宿營及保養軍馬的原則和方法,提出了“以治為勝”、“教戒為先”、“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等著名觀點;《論將》論述將帥在治國統軍中的重要性和應具備的條件,以及觀察分析敵情的要領,要求統軍將領“總文武”、“兼剛柔”;《應變》講隨機應變的戰術思想,主張選擇有利時機,並根據情況變化采取相應的作戰方法;《勵士》論述獎有功激無功,鼓舞軍隊士氣。

《吳子兵法》內容十分豐富,是繼《孫子兵法》之後又一部體係完備、思想精深、具有重大理論價值的兵學論著。

《吳子兵法》中提出的“審敵虛實而趨其危”、“應變”等作戰原則,無疑對取得戰爭勝利有重大意義,對於如今競爭激烈的商戰也有現實的指導作用。它提醒管理者應該根據事態發展來把握決策時機,從而做出長遠而富有建設性的決策。

《吳子兵法》中的“審敵虛實而趨其危”謀略在《吳子兵法》中,吳起提倡“審敵虛實而趨其危”,注重判斷敵情、捕捉戰機、靈活用兵,主張利用使節、出動間諜來了解敵軍的情形,通過實地觀察了解敵我雙方占據的地形,然後做出準確的判斷,進攻敵人的薄弱環節。

在《吳子兵法·料敵》中提到,“用兵必須審敵虛實而趨其危。敵人遠來新至,行列未定,可擊;既食未設備;可擊;奔走,可擊;勤勞,可擊;未得地利,可擊;失時不從,可擊;旌旗亂動,可擊;涉長道,後行未息,可擊;涉水半渡,可擊;險道狹路,可擊;陣數移動,可擊;將離士卒,可擊;心怖,可擊。凡若此者,選銳衝之,分兵繼之,急擊勿疑。”大致意思是,用兵必須查明敵人的虛實,以利用它的弱點。敵人遠來新到,部署未定,可攻擊;剛吃完飯,還未戒備,可攻擊;慌亂奔走的,可攻擊;疲勞的,可攻擊;沒有占據有利地形的,可攻擊;天氣季節對敵不利的,可攻擊;部隊混亂的,可攻擊;經長途行軍,部隊尚未得到休息的,可攻擊;正在渡水的,可攻擊;通過險道狹路的,可攻擊;陣勢頻繁變動的,可攻擊;將帥脫離部隊的,可攻擊;軍心不定的,可攻擊。凡是遇到上述情況,就應先派精銳部隊衝向敵人,並繼續派遣兵力接應,必須要迅速出擊,不可遲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