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管理簡單地說就是合理的管理,所謂合理就是合乎規律。與西方式管理不同,中國式管理倡導以人為本。從組織的打造和管理的結果來看,中國式管理希望一個組織能像一個人一樣,機動而靈活。而西方式管理則側重於把人組合起來,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程序化的機器,然後去創造財富。不過現實是,人越來越不適應企業將自己物化成生產工具,而需要更多的自動自發。現代西方管理的極致是把人變成機器,人本質上不可能成為機器的。所以現在有很多人正在積極地從中華傳統文化裏去提煉現代企業管理思想。
總的來說,中國式管理並沒有獨立的管理模式,即按一個統一的教育體係,培育一個完整模式,使其具有便於接受、便於模仿、便於傳承的特點。像中國武學的上乘功夫一樣,中國式管理傳授的是一種無上心法,靠的是學習者的悟性。一般來說,中國式管理的基本教學內容可歸結為四大部分:儒家思想與現代管理;《孫子兵法》與營銷學;中國帝王學與企業管理;禪宗與成功企業家修煉。儒學以其入世,教人進取,且安守本份,促官場人旺、保帝王安心;兵法,以其詭詐,教人深藏不露、明爭暗鬥、工於機巧;禪學,以其開悟,教人洗心、樂天知命、行止於慧。其中,儒學與兵法是遊戲規則:儒學是顯規則、用以教人,尤其是廣大民眾,可以公開張揚、標榜、彰顯;兵法是潛規則,用以武裝自己,對付他人。儒學一定要大講特講,可示範地做,也不一定要做;兵法一定要做,可與自己人適當地講,最好不講。禪學不是遊戲規則,是人生遊戲,是用來調節顯規則與潛規則的。中國古人以大智慧完善地組合了傳統管理智慧,對今天的管理者來說,大有借鑒意義。中國式管理就是在此基礎上,結合現代企業實際提出的一種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觀點:
(一)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曆程
中國式管理的意義是什麼?曾仕強認為,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曆程。管理的起點是修己。一個人要管別人,先把自己管好。你自己管不好,沒有人聽你的。管理的結果是安人,而不是績效、利潤、效益等等。“安人之道”的現代化名詞叫做“以人為本”,如果管理是追求績效的,那就叫作唯利是圖,大家就不佩服他,安人便很難。我們透過組織、計劃、領導、執行這些活動來達到安人的目的。因為隻要人不安,公司也不會安。
(二)管理之道貴在實踐
管理是實踐的,不是理論的。再好的理論,如果不能實際運用,也無濟於事。管理者可以有許多想法,但是真正付諸實施的決策,隻能獨一無二,這是管理者的最大難題,因為時間永不回頭,而且急迫得必須當機立斷。管理學者可以“為學問而學問”,發揮其孜孜不倦的專一精神,以造就高深的學術研究。管理者卻不能不“為管理而學問”,視管理理論為工具,經由學術以改善管理,才是目的。管理哲學是要實踐的,管理者躬親實踐若幹管理理念,行之有效,有了無比的信心,建立自己的管理信念,雖然說信則靈,畢竟還是要不斷地向前推進,才能日新又新。
(三)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勝
曾仕強認為,西式管理太過理性,中國式管理強調人情,可與之相互補充。中國式管理的最大貢獻在於,它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企業管理,能極大地發揮個人能動性,有助於企業進入最佳發展狀態。其中最突出的一點,用老子的話來說就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眼下許多公司由於受西方管理思想影響,都以在中國做大、做強為目標。但真正掌握了中國式管理思想的企業家都知道,如果你“爭”的意識太強,把競爭對手全吃掉了,那麼自己離關門的日子也就不遠了。於此,曾氏說道:“‘爭’心太強,容易做出趕盡殺絕之舉,那樣不利於自身的持續發展。而且企業如果把所有的競爭對手全都打垮了,自己也將暴露在一些全球企業尤其是外資巨頭的視野下,極易與其發生正麵衝突,商業風險高了許多。”,“隻要仔細研究中國文化,就能從中發現更多高明的管理方法,如果善加應用,企業一定會受益匪淺。”
(四)中國式管理,便是合理化的管理,務求管得合理
應該管的才管,管的方式要合理,即中國式管理。中庸思想是管理上追求的“合理化”。要避免“過於”和“不及”,無論人、事、地、物、時及其他,都要求其“適當”、“合宜”,也就是“恰到好處、恰如其分”。“中”的標準介於沒有過與不及,沒有或偏或頗,沒有過猛過寬,或過剛過柔,沒有或左或右,而是隨時皆宜,隨地皆宜,隨人皆宜。“中道”管理是管理界追求的最高境界,朱子解釋中庸時曾說:“凡其所行,無一事不得其中,即無一事不合理”。曾經有人認為西方管理是“法、理、情”,而東方管理是“情、理、法”,總是按次序來強調“法”或強調“情”,有失偏頗。其實“理”居其中,應是所重在理,即合理化;法為基礎,即製度化,製度化是管理的基礎,組織典章製度是組織成員共同遵守的“法”;情為本,即人性化,管理者把人當“社會人”看,尊重人、關心人、鼓勵人,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來建立、修訂和推行所有的規章製度,用合理化的製度和合理化的人情達成合理化的管理。誠如經營之神鬆下先生所說:“身為一個管理者,最重要的是能做到寬嚴並濟,如果一味寬大為懷,人們就會鬆懈而不求上進,但如果一味嚴厲,部下就會退縮,不敢以自主的態度麵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