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洞明轉型中的國人心理——管理者用人處世的關鍵(5)(2 / 2)

(五)經營和管理的過程就是平衡的過程平衡哲學來自於中國易經哲學,發展重在平衡,環境重在平衡,人生重在平衡,健康重在平衡,和諧社會的本質就是平衡社會。經營和管理的過程就是平衡的過程,平衡公司與員工之間的利益;平衡員工與員工之間的利益;平衡公司與客戶之間的利益;平衡公司與股東之間的利益;平衡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利益等等,經營和管理的本質就是平衡的藝術。

一個組織的領導者,需要剛柔平衡,既需要魄力和權力,又需要胸懷和寬容,需要剛柔並濟。一個組織的團隊同樣需要結構平衡,需要個性互補、能力互補、知識互補,有思考決策型的,有衝鋒陷陣型的,有默默耕耘型的,這樣才是夢幻團隊。

公司的企業文化層次也需要結構化的平衡。公司的高層應該是崇尚道家文化,有所為有所不為,即無為文化。對公司的戰略方向、運行機製和企業文化應該清清楚楚,但表現出來的能力應該是含含糊糊,更多的應該是讓部屬去充分表現,如果領導都表現了,部屬就無機會表現,無事可幹,則無事生非,反而心中怨氣。公司中層應該崇尚的是儒家文化,即和諧文化,公司中層既對上溝通,又對下溝通,又要左右溝通,主要是依賴中層實現公司和諧的氛圍,儒家文化主要體現在“以人為本、和諧意識、團隊精神、義利一致、中庸之道”等等思想上。公司基層應該崇尚的是墨家文化,即是執行文化,基層每個崗位的員工都應該做好其本崗位本職工作,執行到位。

不過,曾仕強也承認,中國式管理並非完美無缺,在實踐過程中一定會碰到很多問題。如在本土企業裏,如果一名員工頻頻受到公開激勵,那他(她)以後的日子可能不太好過。因為“樹大招風”,別的員工可能因妒生恨,想辦法給此人“潑髒水”。對此,慣於采用中國式管理方法的領導通常會把該員工叫到辦公室,私下給予獎勵;同理,這類型領導在批評某個員工時也會盡量選擇非公開場合,因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麵子”比“裏子”還重要。曾仕強表示,這是中國式管理缺陷的一個典型表現。因為按照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員工激勵製度應該要體現為一種透明式的管理,才能顯得公開、公平、公正,賞罰分明。但礙於“麵子”,中國人往往不習慣接受公開批評,也擔心“招忌”,不太適應當眾受褒獎。

“這就是中國式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實踐進行‘無縫對接’。眼下我們需要做的事就是要在過於製度化的現代企業管理中,調和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衝突之處,增添更多的靈活性、合理性元素,讓管理更有柔性和彈性,更富人情味;同時還要改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些弊端,使之更適應現代社會與現代企業。”

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曆史悠久,積澱了許多優秀的成分,但同樣也混雜了不少的糟粕。因此,中國文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雙重的,既有大量的促進社會發展的因素,同時也有阻礙社會發展的成分。這樣,在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上,既要吸收和繼承,古為今用,又要揚棄和更新,進行改造。尤其是在今天的經濟管理中,更要利用文化的力量,對管理進行創新,建立起一種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管理體係。

我們不能沒有自己的根基,這個根基就是傳統的精華文化,人格的修煉,先做人,後成事。我們無法期望一個飽學科學管理工具和技術而沒有胸懷、自私自利、無信無義、浮躁誌短的人去帶領一個團隊、成就一番事業。所以,管理者應該兼收並蓄、內方外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管理之妙,存乎一心!管理也無定勢!如曾仕強先生所說:“以中國管理哲學,來妥善運用現代管理科學,就是我們心目中真正的中國式管理,目的隻有一個,在用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