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洞明轉型中的國人心理——管理者用人處世的關鍵(2)(2 / 3)

到了第二階段,唐君毅、牟宗三、徐複觀、馮友蘭、賀麟等出現,憑著對西方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對古代文獻的熟練掌握,真正意義上的中西方思想的對話和交流開始了。由於時代思潮的影響,他們關注的核心仍是近代西方思想,以啟蒙思想和古典哲學為主。他們認為,西方思想的發展,推動了民主與科學精神的發展和成熟,這是西方文化的優勢,但由於其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的製約和近代以來的物質中心主義取向,導致了人與自然的分離,個體的喪失家園之感和倫理道德的崩潰,西方的精神文化傳統麵對這種局麵回天無力,這正是其內在缺陷造成的。中國傳統文化也由於自身缺陷而麵臨困境,主要是民主與科學精神的貧乏,對個性和個體的壓抑等,但中國思想的天人合一、民胞物與、聖賢人格等精神恰可以彌補西方之不足。因此,中西方文化合之則兩美,離之則兩傷。這一代新儒家的研究成就是空前的,而且他們也開始注意到了現代西方人文學科的發展和成就,並進行了大量融會的努力。尤其是他們對宗教精神的重視,較之他人一味關注西方啟蒙理性而對宗教的曆史和現實意義一筆抹殺,可謂獨具隻眼,同時也開啟了第三代學者文化建設的一個新思路。

與第二階段相比,新儒家的第三代學者眼界更為宏闊,如杜維明、劉述先等人,在汲取和容納西方思想的同時,致力於儒家與不同思想流派,包括基督教、伊斯蘭教、社群主義、女權主義、馬克思主義等的深度對話,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新儒家致力於中西文化交流和對話的工作,不僅是為了儒家自身的發展考慮,更是中國文化建設的推動力量。

新儒家作為一個學術流派,他們的思想也有區別。

梁漱溟是一位實踐意義上的儒家。此所謂“實踐”不僅是指個人的身心修養,而且是指由“內聖”而“外王”,把自己的思想理論轉化為影響社會人文的實際行動。梁漱溟主要著眼於儒家思想的社會功能,這與牟宗三等從心體性體“即內在即超越”的特性來說明儒家思想的宗教性,有實質性的差異。

牟宗三先生理論中的“道統”觀念,可以區分為廣、狹兩種不同的涵義。從廣義方麵說,其所謂道統觀念乃是泛指儒家的內聖心性之學,或稱之為內聖成德之教。牟先生指出:“中國本有之學的意義以及基本精神則限於‘道’一麵,亦即‘德性之學’。如在科學一麵說學統,則在‘德性之學’一麵自可說道統。”中國“性之學”傳統叫“道統”。1958年唐君毅、牟宗三、徐複觀、張君勱諸先生聯名發表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其中提到“道統”基本上也是在這種涵義基礎上說的。這是扣緊中國曆史文化傳統的特質與重心說道統,是從中國曆史文化一體相連、一脈相承的統緒上說道統,熊十力先生對道統觀念也有這樣的認識。牟宗三思想中狹義的道統觀念更接近於宋儒的本義,可見新儒家繼承著宋明儒學。

以當前的韓劇熱作為典型,我們可以更真切地感受現代文化保守主義回潮的深刻原因。

韓劇在展現現代社會時尚、生活方式、潮流和價值的同時,非常強調傳統價值和道德習俗在現代生活方式中的重要性。這使韓劇具有一種現代文化保守主義色彩。韓劇把傳統和習俗當作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補充,因為在價值共識不穩定的現代社會中,隻有經過時間考驗的傳統和習俗才能提供相對穩定的規範。這種文化保守主義是建立在一種對國家和社會關係的認識上的,即傳統和道德習俗存在於日常人際交往和關係之中,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待人處事方式中。

現代文化保守主義和新儒學對中國文化的分析,重現傳統思想的文化價值,高揚其現實意義。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傳統的積極作用越來越被人重視。對於管理者來說,這一提示是至關重要的。

六十、管理者該怎樣看待厚黑學

李宗吾(公元1879年~1944年),四川富順人,原名世全,入學後改名世楷,字宗儒,意在宗法儒家。25歲思想大變,認為與其宗法孔孟之道,不如宗法自己,遂改名為宗吾。早年加入同盟會,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曆任中學校長、省議員、省教育廳副廳長及督學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