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雖然走了,但他的背影卻投在今人的身上,其勤勉亡國的教訓,常常引人深思。
人們說崇禎皇帝是個倒黴可憐的皇帝,江山社稷到他手裏,已是千瘡百孔,難以療治了,崇禎皇帝隻是無力回天而已。
然而事實也不盡如此,國家畢竟亡在崇禎手裏,即使拋卻了前任、外界的因素,崇禎皇帝對於亡國,也同樣難辭其咎,至少他加快了這一步伐。
如果把大明王朝比作一艘大船的話,崇禎皇帝就是船長,在麵臨大風大浪的時候,他需要的是沉著冷靜、堅忍不拔的毅力,對自己的副手、船員、水手的愛護和信任,上下齊心,各盡其力,這樣才能安全到達彼岸,而不致顛覆沉沒於茫茫大海之中。
然而崇禎皇帝卻沒有擔當好自己的責任,他雖然有心把國家治理好,但不懂禦人之術。崇禎一朝,宰輔大臣走馬燈似地換個不停,在位17年,他換了50位內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14位兵部尚書。殺死或逼得自殺的督師或總督多達11人,殺死巡撫11人、逼死1人。這還都是直接死在他手上的,被他抓進監獄關押、毆打、間接逼死、戰死、自殺、判刑的相當於現在省部一級的官員可能多達幾十人。崇禎十四年,也就是亡國前三年,被關押在監獄裏的具有大臣資格的官員就多達145人,這個數字幾乎是當時具有大臣資格官員的1/10。
滿朝文武,能夠得到崇禎皇帝信任的寥寥無幾,因為身處尊位,崇禎皇帝得以濫用生殺予奪大權。
而最讓人引以為憾的是,滿洲皇帝皇太極一個不甚高明的反間計,崇禎皇帝竟信以為真,斷定袁崇煥通敵叛國,最終自毀長城。“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連袁崇煥這樣的人都被殺了,肯為崇禎皇帝賣命的人自然越來越少。自此朝政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皇帝越來越不信任大臣,大臣鑒於前車,也不敢盡心賣命,對皇帝也是陽奉陰違,甚至打起自己的小算盤,另投新主,棄崇禎而去。
等到上下不信任的時候,國家的滅亡,也就不久了。
對於一個企業而言,領導與員工的團結與信任,對於企業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企業的穩定、發展有賴於兩者之間的和諧關係,領導自然要總攬全局,乾綱獨斷,但同時也應該信任員工,尊重員工,讓他們放手去做,員工有所瑕疵,要能夠婉言指正,寬以待人,而不是苛責重罰。而對員工而言,要珍惜領導的信任和關懷,勤勤懇懇,遇有不和,要積極和領導溝通,尊重領導,服從大局,而不是開小差,甚至另起爐灶。這樣,上下齊心,各方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企業發展自然就走入良性軌道。
五十三、康熙皇帝的用人之道有哪些可資借鑒的地方
治國之本,在於用人。康熙帝選拔人才,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德才兼備,以德為本。
在自己親政之初,康熙就多次與大臣討論人才問題。有一次他請大學士熊賜履談談用人之道。熊賜履說,選拔人才要以品行為本,至於才氣,每個人是不一樣的,不能一概而論。根據每個人的才性,隻用他的長處即可,不必求全責備。
康熙十分讚成熊賜履的觀點,而且他也開誠布公地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人才選拔要先觀人心術,其次再看才學。一個人如果心術不正,即使有才學也難以委任。
識人難,用人更不容易,但是治國之道,全在於此。所以康熙帝在官員選拔上始終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本的標準。對於每一個選拔上來的人,他都以此嚴格要求,使德行成為官員的為官任政之道,而不僅僅是一塊叩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