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六月,老臣湯斌被委任為太子的老師,老先生一時激動,不由得飄飄然,給康熙戴起高帽來,說皇帝賢德英明,曠古未有,即使是堯舜這樣的先賢聖王都比不上。這話當然誇大其辭,像康熙這樣的謙恭勤勉、簡樸務實的人,一般是不會輕易自比聖賢,揚言要超越他們更是慎之又慎。所以當即對湯斌的這番話提出嚴厲批評,臣下向皇帝進言奏對應該誠實,你這都是一番奉承話。現在不是堯舜的時代,我也不是堯舜那樣的君王,你卻說我遠過堯舜,難道不是心意不誠嗎?做人應該表裏合一。嘴上說的和心裏想是兩回事,這不是一個人所應該作為的。
經過此事後,康熙更是謹慎小心,在人才選拔上更是牢牢把關。有一次他對吏部官員強調,國家選用人才,好的固然可以為政任事,但為人誠懇忠厚的,對於政治治理也是大有裨益。有的人自恃其才,跋扈專橫。選拔人才還是要德才兼備才好,如果有才無德,將無益於治理。
正是因為康熙選拔人才嚴格把關,務求德才兼備,所以在康熙一朝,吏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繁榮。
康熙選拔的人才,德才兼備,誠實純厚,往往能夠顧全大局,舍棄個人利益甚至於身後名,最終鑄就康熙乃至雍乾兩朝的盛世功業。康熙親政初期,全國政治並不穩定,三藩、鄭成功集團,還有西北的噶爾丹,虎踞龍盤,都是隱患,所以康熙一上台就著手整理山河,多次用兵,這樣導致國內財政緊張,有的地方的人民甚至不堪其擾。雖然這樣,帝國的形勢仍不樂觀,在剿平三藩、東定台灣以後,西北的噶爾丹又虎視眈眈,躍躍欲試,於是康熙又再次準備用兵西北。康熙二十三年五月初九南巡至南京祭奠明朝皇陵,在南巡的前一年康熙在南京召見於成龍委任他去當江蘇巡撫,要求他上任後每年要多交七百萬石糧食。於成龍突然一驚,連忙說到:“主上明鑒,全國稅收,江浙占了三分之二,百姓們苦於賦稅過重,已是怨聲載道。如今三藩平定,台灣光複,內憂外患,俱以消除,正該減稅輕賦,與民休養。聖上下旨讓臣加稅加賦,臣不敢奉詔。”
於成龍所言非虛,然而邊疆不穩,國家就沒有長治久安,而且康熙用兵之地,並非人煙稀少的邊陲,噶爾丹的勢力甚至都已經深入西北腹地,地方也不安定。所以康熙考慮的是一個全局,而不是一時一地的安寧。他勸誡於成龍,增加一方賦稅,固然可能身遭罵名,但作為朝廷大臣,不能隻心係自己治下的黎民百姓,而要放眼全國大局。
康熙如此一說,於成龍幡然醒悟,當即欣然領命。如果康熙選拔人才不嚴格,隻重才學之士,在危急關頭,恐怕人人都會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投機鑽營,為個人的身家榮辱打算,顧大體,識大局,為國家、為君王分憂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五十四、《西遊記》取經集團取得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西遊記》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規模宏偉、結構完整、用幻想形式來反映社會矛盾的巨著,作者是明代的吳承恩。全書共一百回,分為三部分:一至七回寫孫悟空花果山稱王和大鬧天宮;八至十二回寫取經的緣由和唐僧的身世;十三至一百回,寫唐僧師徒在取經途中所經曆的八十一難。
唐僧剛踏上去取經路上時候,獨自一人,餐風露宿,一路上免不了遇到毒蛇猛獸、妖魔鬼怪,危險得不得了,後來陸陸續續的收了悟空、八戒、沙僧為徒,這才安心不少,雖說依然是困難重重,但現在取經的是一個四人團隊,而不是一個人單槍匹馬去冒險。
對於一個團隊而言,首要的是明確的目標,如果團隊目標不明確,就沒法形成凝聚力,個人的積極性沒法調動起來,三人入夥以前,取經也許隻是唐僧一個人任務,但等到組成四人團隊的時候,取經就不是唐僧一個人的任務,如果其他人心懷異誌,取經計劃肯定會泡湯。所以,協作對這個團隊的成功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