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的任政,是和他的嚴苛的風格聯係在一塊,沒有他那卓越膽識、勇氣和目光,明朝殘破混亂的財政局麵,恐怕難以補救。在他執政的10年期間,邊境大安、太倉粟可支十年、太仆寺積金四百餘,一時政績斐然。
雖然這樣,張居正最為人稱道之處,恐怕還在於他選拔人才的不拘一格。張居正對這些選拔上來的人才,能夠信任他們,並委以重任。
張居正的不拘一格,不單單是排除論資排輩的偏見,還包括重視從下層選拔人才,殊屬難得。他倡導:“采靈菌於糞壤,拔姬薑於憔悴。”認為選拔人才沒有固定的思路方法,唯才是用,哪怕是身份低賤的僧道皂隸,隻要出類拔萃,同樣可以位列九卿,作為國家的棟梁。他突破成規起用士兵出身的李成梁為鎮邊大將,破格重用殘疾小職員黃清為太仆卿高級官員,重新起用被罷官的水利專家潘季馴治理黃河。在改革推向高潮時特許府、州、縣的考生越級報考京師的國子監,把各地人才收羅到中央,很快組成精幹的班底,形成改革的中堅力量,為建樹新政作出貢獻。
因為張居正用人能夠破除成見,不拘一格,所以在他執政時期,雖然明王朝四麵都是強敵,但南有戚繼光,北有李成梁,邊境一時整肅,呈現少有的安定局麵,而在之前的百餘年時間裏,明王朝還在為東南的倭寇,北方蒙古部落的頻繁騷擾分身乏術,苦惱不已。曆來治河的方針隻顧漕運,為朝廷運糧,不顧民生,因此大多采用分疏黃河的辦法保障運河渠道的暢通,也就是在黃河下遊多開支河,分泄河水,這種辦法容易淤塞河道,墊高河床,但卻急功近利為曆代王朝慣用。張居正大力支持水利專家潘季馴摒棄傳統方法,采取漕運與民生兼顧的方針,築堤束水,以水攻沙,利用奔騰的河水,衝沙入海,自此多年沒有大患,使得黃河兩岸荒蕪了十幾年的土地又變成了良田,同時因為河道治理得當,水利運輸也發展起來。
五十二、崇禎勤勉而亡國的曆史教訓對現代管理者有哪些啟發
中國曆史上亡國之君無數,或者貪婪昏庸、或者殘暴冷酷,要麼就是貪圖安逸、荒於聲色之徒,凡此種種,無不遭人唾棄,然而明朝的崇禎,雖然也是亡國之君,卻沒有身後罵名,原因就在於他的勤勉。不少人甚至因為他的勤勉卻招致亡國的命運而為之扼腕歎息。
清張廷玉在《明史·流賊傳》中這樣評價崇禎:“嗚呼!莊烈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於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崇禎皇帝就像是一個孤獨的鬥士,麵臨內憂外患的亂局,江山社稷已是風雨飄搖,卻仍然勉力支撐,試圖力挽狂瀾。
《明史·本記第二十四》這樣描寫崇禎皇帝的勤勉,“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一個“有道明君”能做的,崇禎皇帝都做到了,他不近聲色,為國家事務勤勤懇懇,宵衣旰食。對於自己治下的黎民百姓遭受的離亂痛苦,崇禎皇帝常常為之慚愧自責,下“罪己詔”安撫民心。
“罪己詔”也許是出自皇帝的真心,也許僅僅是政治作秀,但不管出於什麼目的,對於一個皇帝而言,能有這樣的舉動,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了。
這也正是崇禎皇帝為人所惋惜的地方,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勤勉治國、體恤黎民的“好皇帝”,卻落得家破國亡,吊死煤山的下場,這又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