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妙用傳統權變術——管理者應對變局的智慧(2)(3 / 3)

作為大一統王朝建立之後的第一部兵書,《三略》繼承了《孫子》以來先秦兵學的優秀傳統,又具有突出的時代特點,主要包括深刻的戰爭觀念、係統的戰爭指導理論、全麵的選將用將原則、精辟的治軍思想這幾大部分。那麼,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說,這本書的謀略價值主要在什麼地方呢?

第一,剛柔兼濟原則。剛柔是反映事物屬性的一對範疇。《軍讖》篇曰:“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告訴我們,隻有能柔能剛,能弱能強,才會左右逢源,進退自如。純剛純柔,純弱純強,都是缺乏靈活性、缺乏應變能力的表現,是根本談不上智慧二字的。真正的智慧,在於原則的堅定性與策略的靈活性的完美結合。真正的成熟,也就在於剛與柔的恰到好處的運用。

第二,順應時勢原則。其認為,“端末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這實際揭示了一個重要的管理原則,就是順應時勢,善於審時度勢,把握時機,才真正能稱得上是高明的管理者和謀略家。

第三,知其所止原則。任何事物的發展,總是要遵循“極而反,盛而衰”的客觀規律。《三略》警告人們說:“莫不貪強,鮮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又說:“造作過製,雖成必敗。”這就要求我們凡事必須把握上下進退的“度”,留有餘地,知其所止,避免過猶不及,走向反麵。

第四,實行仁政,人自來投之。這是《三略》告訴我們的執政道理。引申到先進企業的管理中,就是身為領導者,隻有將心比心,以真情打動員工,那麼其才會“士為知己者死”,才能獲得事業上的好夥伴,前進中的好幫手,才能真正地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兵學是製勝之學,是競爭之學,隻要有競爭的地方,就有兵學應用的天地。在如今市場經濟浪潮中,商戰如火如荼,兵學的啟發意義尤為突出。《三略》的許多內容,完全可以作為商戰法則來運用的。就企業管理而言,《三略》最具有借鑒意義的就是八個字:“為國之道,恃賢與民。”賢,講的是重用人才;民,講的是爭取民心。此書洋洋萬言,主要就是圍繞這兩方麵而展開的。而重用人才正是企業戰略管理的核心,爭取民心正是市場營銷規劃的基點。所有成功的企業,都是離不開這兩條的。因此,《三略》完全可以作為一部企業戰略專著來讀。

總之,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處處領悟到企業戰略的前瞻性,思維的周密性,方法的靈活性,決策的預見性,意誌的果斷性,行動的敏捷性,意識的主動性,管理的實用性等等,這正是《三略》的魅力所在,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將進一步被賦予新意,散發出耀眼的智慧光芒。宋代哲學家程頤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天下之理一也,途雖殊而其歸則同,慮雖百而其致則一。雖物有萬殊,事有萬變,統之以一,則無能違也。”從這個意義上說,《三略》完全是可以作為一部企業管理專著來讀的。

四十一、《太白陰經》《武經總要》等兵書對管理者處理危機有何幫助

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對危機的預防,在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中,對危機管理有過充滿辯證思想的論述。“存而不忘亡,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亂”,“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而存矣”強調的是居安思危的思想。“長將有日思無日,莫等無時思有時”這強調的是“無時防有,有備無患”。尤其是《孫子兵法》等先秦兵法中對危機管理的思想隨處可見。危機意識是導致防控危機事件的前提性意識,在企業危機管理中發揮的是把脈作用。

經營企業一定意義上講是在經營風險,就像航行不可能不遇風浪,在風險中突破,在不平衡中取得動態平衡是管理的要義。中國企業麵臨的多為成長性問題,成長就必有動力和阻力,卓越的企業往往能夠在正確把握戰略思維的基礎上從容麵對危機的阻力。從一定角度上來說,承受危機、承受壓力是任何一個組織修煉超越的必經過程,並且問題的關鍵在於能夠獲得未雨綢繆應對危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