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善用中國式謀略——管理者必須了解的成功之道(3)(1 / 2)

《菜根譚》倡導積極入世、經營天下、為民謀福、澤被後世的儒家進取精神。如“立業不思種德,如眼前花”,意思是創立事業卻不考慮積累功德,就像眼前曇花一樣會馬上凋謝;“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意思是說命運使我福分淺薄,我便加強我的德行來麵對它;命運使我的筋骨勞苦,我便輕鬆我的心來彌補它;命運使我的際遇困窘,我便加強我的道德修養使它通達。上天又能對我怎麼樣呢?書中充滿了主動進取,積極立業的精神。

《菜根譚》也有親近自然、悠遊山水、修身養性、清靜無為的隱逸趣旨。如“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菜根譚》更有佛家悲天憫人、普渡眾生、透徹禪機、空靈無際的超脫意蘊。

可以說,《菜根譚》將儒、釋、道三家的精髓,巧妙熔於一爐,底蘊深厚,融處世哲學、生活藝術、審美情趣於一體,風致妙絕。初讀其書,似乎矛盾錯雜,神龍尾無跡可尋;可詳讀細思,則可悟其乃謂狡兔三窟,隨處可安身立命。

閱讀是一項接受的過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閱讀角度。得誌者讀此書,能悟人生無常,居安思危,匡世濟人;失意者讀之,能讓死灰之心複燃,自強不息,終有所成……讀《菜根譚》,思人間事,見仁見智,人人多少可從中汲取有用的智慧。

企業家們之所以能像重視《孫子兵法》與《三國演義》般地重視《菜根譚》,原因在於他們看到了這三本書分別觸及到了企業管理與發展中的兩大方麵的問題,一是贏得商業競爭的策略與技巧,二是處理好企業內部各種人際關係所必要采取的對策與措施。在人際關係方麵,《菜根譚》的意義更大。

“管理”說到底是關於人的問題,所以怎樣處理企業內外各種人際關係是管理者首要麵對的問題。對於內部的員工管理問題,《菜根譚》提出了這樣的總原則:“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具體到處理的細節,則需要“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汙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對於企業的合作夥伴,《菜根譚》認為共贏的最好的狀態:“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嚐”。

在處理這些人際關係時,《菜根譚》更注重自我的修養。“心體澄澈,常在明鏡止水之中,則天下自無可厭之事;意氣和平,常在麗日光風之內,則天下自無可惡之人。”所以,在與人交往時,隻要自己能夠把握其中的分寸,就能夠在處理各種人際關係時遊刃有餘。

《菜根譚》是一本世俗的書,它充滿了圓熟的處世技巧:“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這是高明;“聞惡不可變惡,恐為讒夫泄怒;聞善不可即親,恐引奸人進身”,這是聰敏;“處世不宜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做事不宜令人厭,亦不宜令人喜,”這是大智慧。

三十五、《三國演義》中戰略謀略的現代價值是什麼

一部《三國演義》演繹出多少豐富的話題。正如周澤雄在《青梅煮酒》的序中所言:曆史河道那一次有意味的彎曲,雖沒有改變大江東去的總體流向,但畢竟營造出一種別樣的風景,別樣的慷慨。萬裏長江,險在荊江,千年古國,奇在三國。你且抬頭看看天,天上不已經多出一個璀璨的英雄星座了嗎。它發出的輝光,注定將成為中國人永恒的談資,無倦的消遣。

《三國演義》其實是《三國誌演義》的簡稱,是中國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第一部章回體小說,第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在中國小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三國演義》的作者是羅貫中。羅貫中,(公元1330年?~1400年?),元末明初作家、戲曲家,原名羅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除《三國誌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誌傳》等通俗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