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演義》的絕大部分素材主要來自陳壽的《三國誌》,以外,裴鬆之的注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等都是《三國誌演義》的素材來源。《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風雲際會的英雄史。《三國演義》問世後,一直擁有廣大的讀者群,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對《三國演義》裏的故事耳熟能詳。清朝廷更是把《三國演義》看成是治國、治軍的方略,忠孝節義等儒家思想的典範。攝政王多爾袞在順治七年滿文《三國演義》前麵所載的諭旨中說:“諭內三院:著譯《三國演義》,刊刻頒行。此書可以忠臣、義賢、孝子、節婦之懿行為鑒,又可以奸臣誤國、惡政亂朝為戒。文雖粗糙,然甚有益,應使國人知此興衰安亂之理也。”
《三國演義》是一部常讀常新的作品,正如錢鍾文教授所言,“少年時閱讀可能是看熱鬧,故事多變有趣;年輕時閱讀可能對小說中種種人物的性格的描寫以及他們的為人之道感興趣;年紀再大一些的人可能多注意人物命運的描寫以及各方人物鬥智鬥力、巧弄權謀方麵。”今天,很多企業家更是把它當案頭的必備之物,而將其智謀運用到企業的經營管理中去。
《三國演義》對企業的戰略管理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三國演義第38回,諸葛亮在與劉備第一次見麵時就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局勢,指出:曹操已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地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接著,簡明分析了荊州的和益州的重要的位,最後告訴劉備,將軍欲成霸業,應該: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
這便是古今稱道的隆中決策。在這個著名的決策中,既有遠景戰略規劃——圖中原,又有指導戰略目標——以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勢;又有逐步實施戰略的措施——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可以說,正是由於劉備集團實施了這一正確決策,蜀國才得以絕處逢生,與先期建立的魏、吳政權鼎立天下,存在和延續了四十餘年。
千變萬化的謀略是《三國演義》的精華部分。《三國演義》以黃巾起義開端,以西晉滅吳收尾,反映了從漢末失政到三分歸晉這一百年間的全部戰爭生活。其間大大小小的戰役數以百計。而在戰爭描寫中“鬥智優於鬥力”,對製勝之道的演繹是書中精彩的章節。
整部“三國演義”,就是一個動態競爭整合的過程,是三國各集團人士彼此智慧競合的交往實踐過程。在這個爭霸的舞台上,各色人等粉墨登場。三國領袖者深知,得人才者得天下,各使盡招數應對人才的爭奪戰。
劉備善用情感動人。他三顧茅廬,感孔明,定下隴中策;摔阿鬥,撫趙雲,妙得萬人心;送徐庶,灑別淚,使眾人感之歎之。
曹操招賢納士,善於人才的科學匹配。《三國演義》第67回,張遼、李典、樂進合力守衛合淝,曹操對此三人各人任務的安排就極為精到。曹操明確指示:“張、李二將軍出戰,樂將軍守城。”三位將軍,張遼有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概,會堅決執行曹操以攻為守的指令;李典則“素與張遼不睦”,但豪爽直率;樂進是個中間人物,態度模棱兩可,對張、李二人都不敢得罪,並有些怯戰。這樣的三人,在曹操的巧妙安排下,讓三人性格互補,以團結對敵,為團隊中謀求最佳的整體效應,並最終使團隊發揮了極大的威力,把不可一世的吳軍打得七零八落,令“江南人人害怕,聞張遼大名,小兒也不敢夜啼”。
孫策則能用人之長。他的臨終遺言“倘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充分反映了他在識人的基礎上的用人之長。孫權用人更勝乃兄,在危急時刻總有不同凡響的人才湧現,如周瑜、呂蒙、陸遜等。
此外,《三國演義》中還涉及時間管理和信息管理,對企業管理的啟發與價值可以說是全方麵的。也因此,現代許多企業家將其作為案頭必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