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善用中國式謀略——管理者必須了解的成功之道(1)(2 / 3)

二十九、《墨子》尚賢思想的現代意義是什麼

《墨子》是戰國顯學墨家學派的論文集,未必都是墨子本人的作品。墨子,名翟,大約生活在公元前468年至388年間。《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是“宋之大夫”,《呂氏春秋·當染》認為他是魯國人,也有的說他原為宋國人,後來長期住在魯國。墨翟自稱“今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似屬當時的“士”階層。他“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長期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他的政治主張。後代習慣上尊稱其為墨子。

《墨子》一書由曆代墨者薪盡火傳,一再加工整理或集體創作而成,時間跨度從戰國初至戰國末,即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決不可能成於一人之手,也非成於一時。因而內容比較複雜。據專家考證,其中《尚賢》《尚同》《非攻》《兼愛》等二十四篇是墨家專論城守防禦的著述,《耕柱》等篇記錄了墨子及其弟子言行,《經上》《經下》等六篇是墨家後學著作,《親士》等篇內容雜糅,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墨子從人類社會自身的矛盾運動探索國家的產生,從人的自愛本性與社會秩序的矛盾關係來探索社會控製方法。墨子提倡“兼相愛交相利”,把道德倫理與物質利益結合起來,認為兼愛就互利,就是利他。認為國家混亂就要講尚同尚賢;國家貧窮就要節葬、節用;國家沉湎於音樂等喜好中就要講非樂非命;國家淫辟無視就要講尊天事鬼。

墨子對傳統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麵的。可以說,秦漢以來的許多經濟、政治理論,都可以看到墨子的痕跡。尤其是他的尚賢思想,對現代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依然有諸多方麵的啟示。

墨子以“民利”為出發點,說:“尚賢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任何一個組織都是這樣,一個企業、一個單位,具備人才優勢就興旺發達,喪失人才優勢就蕭條冷落。要想擁有眾多的人才,具備人才優勢,需要製定合理的人才政策,重視人才,開發人才,吸引人才,保護人才。重視人才,就要像墨子說的把人才視為“國家之珍”、“社稷之佐”。

那麼如何選舉人才呢?他主張以“眾賢”的標準來代替“親親”標準來選拔官吏,“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他反對“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貴,皆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麵目美好者也”。墨子認為“此非可學能者”,會造成“賢暴不分,功罪無別,賞罰不當”,“若此,則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亂者不得治”。

墨子所說“眾賢”的範圍是由貴族擴大到貧賤疏遠的人。在當今社會,墨子的這種擇人標準,我們以為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在當時,在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要決定因素的等級社會,在孔夫子都對季氏說出“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時代,墨子的這種擇人標準無疑是特立獨行的。

墨子以古代聖王為例,說:“故古者聖王之政,列德國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曰:‘爵不高則民弗敬,俸祿不厚則民不信,政令不斷則民不畏。’”意思是古代聖王施政時,使有德者列於位次,使賢能者得到尊重,即使是農民與工匠、商人,有才能的就提拔他們,給他們以高爵,給他們以厚祿,把政事交給他們,把權力交給他們。因為爵位不高,百姓就不敬重;俸祿不厚,百生就不信任;政令不斷,百姓就不畏懼。

企業也是如此。必須通過對員工核心競爭力的確認來設計人才甄選的能力體係,從而使人才到位後能夠實現其業績目標。而組織成員一旦清楚了這種甄選標準後,就會重視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質,而不再依靠關係親、距離近或者富有來獲得好的職務。

三十、法家的人性論對現代管理有什麼啟示

法家是戰國時期提倡以法製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漢書·藝文誌》列為“九流”之一。其思想源頭可上溯於春秋時的管仲、子產。戰國時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戰國末期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的治政方針是基於他們的人性論而生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