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修身方能平天下——管理者可持續發展的密鑰(3)(2 / 3)

第三,不為物累,就是不要因貪圖外物而損害自己。這裏的“物”所指範圍是廣泛的,可用名與利來加以概括。一個不為名利所羈絆的人,他就會獲得健康而永葆青春。心底無私的人,才能胸懷博大浩遠,不計較功名利祿,生活物質“取之有道”,才能知足常樂,心地坦蕩,必獲大壽。

順應自然與忘卻情感兩條養生要領,實質上也含有不為物累的意思,三者是相輔相成的。

少私多壽是莊子總結的養生規律,寡欲多壽是莊子推崇的養生要訣,清淨多壽是莊子倡導的養生法則,豁達多壽是莊子養生和處世的切身經驗。

莊子的養生要領,對保持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他超然豁達的人生態度在當今社會仍然是值得提倡的。尤其是莊子《逍遙遊》追求的一種“無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遙境界,結合莊子生活的拮據,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思想境界是處於逆境中的人的精神支柱,他鼓勵人們無論處於什麼境地都要善待自己。莊子認識到了時間的無限,空間的無限,宇宙的無窮,他不僅站在個人的立場看待世界萬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界萬物。

二十四、現代管理者能夠從《顏氏家訓》中學到哪些道理

顏之推所著《顏氏家訓》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係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史著作。其內容涉及許多領域,並對儒學、文學、佛學等方麵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顏之推的用人觀念與管理觀念對今天人力資源管理有很多深刻的啟示。

顏之推(公元531~約591),字介,南北朝時文學家,初仕梁元帝為散騎侍郎,西魏破江陵,以國仇不仕魏,投奔北齊,任黃門侍郎、平原太守,後北齊亡,又投奔北周為禦史上士。隋開皇中,被太子召為學士,極為禮遇,不久病逝。他一生奔波,飽經離亂,常因身仕異國為恥,其詩篇多為傷感懷舊之情。顏之推所著《顏氏家訓》一書,共二十篇,闡述立身治家的方法,被推為我國家訓專著的鼻祖。王三聘在《古今事物考》中說:“古今家訓,以此為祖。”

我國儒家學說的主旨之一,便是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倫理在我國曆史傳統中是社會倫理的基石,家庭教育則是社會教育的起點和重要補充,因而“家訓”這種題材應運而生之後,很快便成為一種流行的文體,“家戒”、“家書”等也風行世俗,頗受歡迎。僅從這點看,《顏氏家訓》足可流傳千古。而顏氏在撰寫此書時自謂:“昔在江南,目能視而見之,耳能聽而聞之……汝曹生於戎馬之間,視聽之所不曉,故聊記錄,以傳示子孫。”可見他自覺地記錄史實變遷,傳承正統儒教,使得該書兼有巨大的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

《顏氏家訓》共七卷,二十篇。其中卷一、卷二、卷四的“名實”、“涉務”、卷五、卷七的“終製”篇,或“述立身治家之法,辯證時俗之謬,以訓世人”,“於世故人情,深明利害,而能文之以經訓”,屬於嚴格意義上的家訓。作者以儒家思想為根據,強調立己、達人,愛人、諒人,恪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倫常秩序;同時主張經世致用,反對不學無術、荒誕疏狂的門閥世風和脫離實際的穿鑿附會,強調士大夫應“明六經之指”,學以致用,成為國家所需的朝廷之臣、文史之臣、軍旅之臣、使命之臣、興造之臣等多方麵的人才。此外,作者還注意到環境對家庭教育的影響,認為教育貴早,為人父母者應注意言傳身教,“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下也”,愛子慈仁又不失威嚴,更不能溺愛;在魏晉南北朝服食丹藥盛行的當時,顏之推還教育孩子以日常保養為養生之道,不能依靠煉丹服藥苟且偷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顏之推認為婦女應參加勞動,反對重男輕女和買賣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