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瀾評論說:“平而不流於凡庸,實而多異於世俗,在南方浮華北方粗野的氣氛中,保持平實的作風,自成一家言。”所以範文瀾先生評價顏之推“是當時南北兩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學者”。王利器先生也對它的學術地位予以很高的評價,他說:“《顏氏家訓》是一部很有用的典籍,它以訓家名理為名目,其實講的內容很寬,有些甚至現在看來是絕學,如音韻學。”這也使得《顏氏家訓》不同於後來家訓僅僅注重人生修養、倫理道德的訓誡。
重視家庭教育,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是同類作品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種,被認為“不獨顏氏一家之訓”,可以“家置一編,奉為楷式”。書中所提到的治家教子之方和為人處世之道,有許多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至今仍能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發,值得繼承和發揚。
顏之推說:“國之用材,大較不過六事:一則朝廷之臣,取其鑒達治體,經綸博雅;二則文史之臣,取其著述憲章,不忘前古;三則軍旅之臣,取其決勝有謀,強於習事;四則藩屏之臣,取其明練風俗,清白愛民;五則使命之臣,取其識變從宜,不辱君命;六則興造之臣,取其程功節費,開略有術。此則皆勤學守行者所能辨也。人性有長短,豈責具美於六途哉?但當皆曉指趣,能守一職,便無慚耳”。治理一個國家需要這六個方麵的人才。但絕不可能人人都具備所有方麵的才幹,隻要具備了一個方麵,能守一職就可以了。因此量才授職,根據人的某一方麵的特長,去從事某一方麵的工作,這才是用人的正確的方法。古人把人才分為才、識、學三大類,由於人各有其才,因而在使用人才時,或用其“才”,或用其“識”,或用其“學”。南朝時的宋孝宗說:“用人不當求備”,亦主張用人“宜錄其所長,棄其所短”。唐太宗則說:“人不可以求備,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長”。從政、治理國家是這樣,從事企業的人事管理也是這樣。
儒家以人為本的企業管理哲學重視對人的培養、選拔和任用,這不僅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盛和強大的根本所在,也是一個現代企業興旺發達的根本所在,也是現代的國家管理和企業管理中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中國有極為豐富的知人、識人、用人以及人事管理的理論和經驗,這些理論和經驗存在著普遍性的東西,繼承和吸收這些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借鑒其中有價值的東西,對於豐富和加強今天的人力資源管理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十五、朱熹修身學說對現代人的啟示有哪些
在中國儒學發展的曆史長河中,朱熹是極其重要的人物,他完成了儒學的複興,是儒學更新運動在學術上的總結。而他的修身學說數百年來對中國曆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對今人亦有很多啟示。
朱熹(公元1130年~公元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人,生活在南宋孝宗至寧宗時代。紹興十八年考取進士,此後擔任過一些地方官,但主要精力用於研究儒學。他的學說後人稱為理學、道學或新儒學。國際學術界認為,朱熹是孔子、孟子以來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是新儒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學說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影響,1714年在歐洲翻譯出版了《朱子全書》。
朱熹一生始終從事著書與講學。著述極為豐富,《四書集注》等幾十種著作大多保存了下來;書信、題跋、奏疏、雜文合編為《朱子大全》121卷;講學語錄被編為《朱子語類》140卷。他創辦了著名的白鹿洞書院,培養學生,普及儒學。
朱熹的修身學說繼承《大學》提出的修身觀點,並有所發展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