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如何“養浩然之氣”,《孟子·盡心上》中,孟子有這樣的論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從中可以知道,“心”、“性”、“天”在孟子看來是相通的,盡心而知性,知性而事天。中國古代哲學“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這裏得到了好的體現。正因為這種“通”、這種“合一”,才可以“養”浩然之氣。“養”的意思是慢慢積累。人養氣要依靠自己,所以要“修身養性”。浩然之氣需要養,然後貫通個體全身,然後與天地達到和諧統一。
與老子的“柔”相比,孟子是剛性的。與莊子的“逍遙”相比,孟子又是自控的。南懷瑾先生說:“道家是藥店”,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老子、莊子是明智的選擇,他們讓你淡忘煩惱,修複靈魂,從而找到出路。南先生又說,“儒家是糧店”,“精神食糧是不可缺少的”。
孟子一生十分重視人的精神境界的培養和提升,他提出的“浩然之氣”說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俞雷在談到職業經理人與“士”聯係時說:“西方的職業製度起源於新教倫理,它培養了專業和敬業。而中國‘士’的消失,是因為儒家文化教育的缺失,士的精神也難在職業經理人身上得到延續。中國缺乏的不是那些純粹忠於老板、忠於公司的人,那些人往往欠缺職業經理人的素質,也更欠缺職業經理人的專業水準。沒有一個朝代可以通過奴才去振興,也沒有一個公司可以通過奴才去獲得競爭力。公司的競爭力一定是基於知識勞動者的競爭,也就是基於職業經理人的競爭。”
職業經理人的使命就是水滴石穿,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情,而無論自己在哪家公司。這是一個優秀的公司之所以振興的根本,也是一個國家之所以振興的根本。就像過去幾千年來,雖然朝代更替,但士的精神一直在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是一個道理。(《浙商》雜誌2006年2月刊)
二十三、為什麼現代管理者要學習莊子的養生之術
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社會觀、人生觀和道論的關係,與老子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基本一致。根據道論所闡明的人在宇宙萬物中的地位,人和人生二者之間的關係也就是物和道的關係,對曆史和現實社會的評價也以物和道的關係為準則。
莊子認為,人生的根據在於道,生命的誕生是因為“天地之委形,天地之委和,天地之委順”。既然人是道賦予的,就無例外地要遵從於道,所謂“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人也是物,是物就要遵從道,所以人的生命意義就應該是與道相重合。因此,人與人生的關係和物與道的關係是一致的。人對應於物,人生的意義對應著道。既然道賦予人以形體,賦予人以生命,所以,人生的意義就是生命,就是“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莊子為人達觀,善於養生。他的養生之道可總結為順應自然、拋卻情感、不為物累三個方麵。
第一,順應自然。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識的海洋卻浩瀚無邊,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危險的。既然如此,還要不停地去追求,那就會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而難以自拔。這實質上是在告訴人們,不要過分積極地追求身外之物,它不僅是難以如願以償,而且會摧殘身心健康。因此,人們應當聽從莊子的告誡:“緣督以為經。”意思是說,人們必須順應自然的“中道”以處理人與外物的關係,不要拚命追求外物。庖丁解牛的故事就含有順應自然之意,要求人們做任何事都要摸索規律,以避開是非與矛盾的糾纏。“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隻要人們能順應自然、“依乎天理”,就一定“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心,可以盡年”。
第二,拋卻情感。莊子在強調順應自然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勸告人們要拋卻情感。《德充符》篇說:“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莊子曰:‘然’。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道生人,由道生出了人的形體、相貌和性,但並沒有生出人情。人情包括人的誌欲、喜好、情感、思想、知識等等。人情是後天的,人情排下進上,險於山川,不利於人的養生。嗜欲越多,天機越淺,要養生,就不能沾染人情。人們應當認識到,喜生悲死是違反常理的,隻要安於天理和常分,順應自然和變化,解脫生老病死的苦樂,那麼哀傷或歡樂就不會進入人的心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