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辭傳》與《說卦傳》都講到“三材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視為“三材”,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足以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人的地位重要,是因為隻有人才有仁義,也隻有人才能盡其仁義而“成物”。人性是不能離開“自然性”的。這所謂“自然性”,不是純粹生物學上所說的生物性,而是具有生命的目的意義和道德意義,也就是說,對人而言,自然界不僅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源,而且是人的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根源。人之所以能夠與天地並立而為三,固然是由於人具有一種特殊地位,但這種特殊地位歸根結底是由自然界給予的,而且同時便負有一種使命。
《易傳》已經自覺地意識到,人與自然之間,有一種內在的生命聯係,而不隻是認識主體與認識對象之間的關係。當《乾·象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象傳》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時,就不僅僅是“法天”、“法地”,即效法天地之義,而是變成了人的內在需要,人的生命目的本身。當《乾·彖傳》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乾·文言》說,“利貞者,性情也”時,這個意思就更加清楚了,“乾道”即天道,就內在於人而存在,就是人之“性命”,人之“性情”,具體而言,就是仁義。這就是《易傳》講“三材之道”的意蘊所在。
《易傳》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天人合一”境界。這裏所說的“天”,具有超越意義,但並不是實體,它無非是宇宙自然界的全稱,是一種哲學的概括。所謂“天人合一”境界,就是與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合一的存在狀態。“天”是自然界,是一切生命之源,也是一切價值之源。這種神聖感實際上賦予人以更加現實的使命感,這就是熱愛和保護大自然,熱愛和保護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周易》對於今天的積極意義並不在於它的哲學化本身,而在於它通過確立此後中國哲學的最高範式“陰陽”,確立了一種“東方生命哲學”,而這種生命哲學既可以展示群體生命存在、也可以展示個體生命存在。
天生萬物,與天地相比,世間任何事物都是渺小的,但生命是偉大的。生活中我們都嚐過酸甜苦辣,凡間塵世誰都有起落沉浮。當回過頭來看走過的崎嶇不平的路,我們驚喜地發現,我們本身具有戰勝困難的潛力。在生死邊緣遊走過的人就不再在乎斤斤計較的得失。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平平淡淡,自自然然。用易經中的一句話共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體現了人生的真正價值。
二十二、管理者如何養“浩然之氣”
“浩然之氣”這個詞一般用來形容一種剛正宏大的精神,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提出的一個概念。兩千多年來,它對中華民族思想道德的傳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據《孟子·公孫醜上》記載,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孫醜問孟子:“請問老師,您的長處是什麼?”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醜又問,什麼叫浩然之氣?孟子說:“這很難描述清楚。首先它是充滿在天地之間,一種十分浩大、十分剛強的氣。其次,這種氣是用正義和道德長期積累形成的。如果沒有正義和道德存儲其中,它就消退無力了。這種氣,凝聚了正義和道德。從人的自身中產生出來,它是不能靠偽善或是掛上正義和道德的招牌而獲取的。”
不難理解,所謂浩然之氣,就是剛正之氣、人間正氣,是大義大德造就一身正氣。孟子認為,一個人有了浩氣長存的精神力量,麵對外界一切巨大的誘惑、威脅都能處變不驚,鎮定自若,達到“不動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經說過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文天祥寫的《正氣歌》對孟子的浩然之氣有很生動的描繪,“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月浩然,沛乎塞蒼冥。”意思是說,浩然正氣存在於宇宙間各種不斷變化的形體之中。在大自然是構成日、月、星辰、高山大河的元氣;在人間社會,天下太平、政治清明時,便表現為祥和之氣,而在國家、民族處於危難關頭時,便表現為仁人誌士剛正不阿、寧死不屈的氣節。社會秩序靠它維係而得以長存,道義是它產生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