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觀念在儒家的思想體係中具有核心的地位。“中”既是個人的某種主觀狀態,即含而未發的內在情感要求,又是個人在現實的社會生活裏表現於外在言行的規範和準則。這兩者是統一的:內心之“中”是言行之“中”的前提,而言行之“中”又是內心之“中”的外化和表現。
宋朝大哲人朱熹認為:“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當代學者匡亞明先生認為,“中庸”是“作為仁的人生哲學方法論的中庸”,認為“所謂中,即中正,中和。所謂庸,即用也,常也”,因此“中庸”即是“用中為常道也”。學者金景芳等認為:“孔子所說的中,既不是過,也不是不及,而是恰到好處”。
另外,《中庸》還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方法。既尊重固有的德性,又重視學問的積累。這些觀點對於後代的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
學者錢穆常誦《中庸》之句:“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意思是,大思想、大學問必與“中庸”有關。“中庸之道”乃大道,亦為人道。“惟其中國傳統,特重此中庸之道,故中國傳統思想,亦為一種中庸思想。”“中庸”可以說是中國思想的基本特征。歸其因由,錢穆認為,這源於在中國思想裏“道不離人,亦學不離人。”當然,這種思想特征更根本地來源於中國人的生命活動,而思想本身就是一種生命活動。同時,中國思想對於生命的關注乃是它的重中之重,它主張的生命態度正是“中庸”。所謂的“中庸的生命之道”,不僅單指思想活動,還指包括思想活動在內的更為廣泛的整個生命實踐活動。
“極高明而道中庸”提醒人們,為人處世不能走極端,而應該平衡各種力量,對事物形勢洞察了解,明智地選擇最恰當的方式,這樣才能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如果人們能夠在一切事情上做到恰到好處,就會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環境。
二十一、管理者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能學到什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出自《周易》,本是《周易》中的乾卦。
《易經》第一卦乾乾為天乾上乾下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第二卦坤坤為地坤上坤下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對於乾卦和坤卦,通常有三種解釋:
(1)乾為馬,坤為牛。用馬來象征天。天行健就是以駿馬來形容自強不息;坤為牛,以牛來詮釋人的品德。
(2)據帛書《周易》,“幹”為“鍵”,“天行健”乃“天行鍵”,“鍵”為“幹”的古字,而“鍵”又訓為“健”,串在一起:天,行矣,幹(鍵)。幹,健也。
據帛書《周易》,“坤”為“川”,“勢”為“執”,“地勢坤”乃“地執川”,“川”為“坤”的古字,而“川”又訓為“順”,串在一起:地,執也。坤,順也。“地”也有“原初的肯定性的強力”,“執”為“勢”,所以“地執坤”變成了“地勢坤”。“執”為執持、執守;“勢”即勢力、形勢。
(3)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應剛毅堅定,發憤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易傳》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如果天、地相對而言,天泛指地麵以上的整個天空,如果再分而言之,大體上又有兩層意思。一是指當時人們所能觀察到的宇宙空間,一是指地球以上的大氣層。地與天相對而言,指人類和一切生命生存於其上的大地,它是人類賴以存在的家園。沒有任何一種生命是能夠離開大地的,天空中飛鳥也不例外。《易傳》不僅用天、地代表自然界(亦可稱為宇宙自然界),而且看到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意義,這才是《易傳》“自然觀”的特點。它是從人的生命存在出發去理解自然界的。萬物的生命來源於天,生成於地,正因為如此,《說卦傳》將乾、坤二卦視為父母卦。在《易傳》看來,人與自然界本來是統一的,不能分離。在發育生長萬物的意義上,天可“稱”之為父,地可“稱”之為母,父母隻是個“稱呼”,並不是說天地是真父母。人作為天之所“始”,地之所“生”,不過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但這一部分,確實與其他萬物不同,因為人是有理性的,在自然界有其特殊的地位與作用。這正是《易傳》所特別強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