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修身方能平天下——管理者可持續發展的密鑰(1)(3 / 3)

第二是體現德治、仁政的途徑。孔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提出了“仁”的思想。禮是把“仁”具體化的行為方式。孔子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他認為通過嚴刑酷法治理國家,老百姓因為畏懼刑罰而不去觸犯法律,他並沒有羞恥之心。用禮來保證道德目標的實現,結果就不同,老百姓因為有了羞恥之心,不僅不會做壞事,而且會有格,即有上進心。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如果僅僅憑借規章製度來管理企業,也會出現員工“免而無恥”的結果。

第三,禮是修身的手段。孔子認為君子一方麵要“博學於文”,積累深厚的知識,同時也要“約之以禮”,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言行(見彭林:《禮樂人生——成就你的君子風範》,中華書局,2006,35~39頁)。

孔子認為社會走向秩序、實現禮製的首要措施是“正名”。一次,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如果一個國君按照為君之道行事,他就不僅有君的名分,也有君的實質。如果一個君王空有其名,而沒有君王應具的品質,即便在大眾麵前他是君王,其實他配不上“君”的名字。在社會關係裏,各有責任和義務,任何人有其名,就應當完成其責任和義務。這就是孔子主張“正名”的意義。現代管理所要求“各盡其事”也是正名的表現。一個企業管理混亂的表現莫過於不在其位謀其政和人浮於事。

十九、《大學》修齊治平的現代啟示有哪些

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先生說:《大學》道出了學問之最後目的,最大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合作已經成為主流的行為方式,因此懂得如何與人合作,如何管理自己及團隊也成為時代的要求,就要從《大學》中學習修身與立世的道理。

《大學》原本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作。《大學》與《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大學》文章言簡意賅,綱目明晰,教義深刻,是中國古代闡釋道德文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其內容主要講述儒家的治國道理,其中包括著名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後來儒家思想的發展影響很大。

《大學》中提出的“三綱領”和“八條目”,強調道德修養、修心煉己是治理人心和德治社會的前提。修心煉己、實踐道德是為了以德治國,使天下太平安定,使民族回歸於道德社會。

《大學》開篇即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親民、至善,這三點就是《大學》的“三綱領”。

“明明德”三字,既是三綱領的基石,也是整篇《大學》的靈魂。連用兩個“明”字,闡釋對德的認識和德的重要性。第一個“明”字,是指在理論和方法上要掌握和實踐道德修養,明白修養道德的理論和方法。第二個“明”字,是指明德的關鍵屬性和應當達到的狀態。大學之道:上乘的學問,是引領人們修養德性複歸於道的理論和方法,就是教人“知書達禮”的理論和方法。學習和掌握前賢以及聖人之“書”,將修心煉己、克己複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和方法全麵吸收掌握,轉化成為自己的智慧,從而淨化和升華心靈的德性品格,既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也能作用於國家和民族。

第二綱領是“在親民”。“親”指的是仁愛、慈愛、博愛。親生於仁德,隻有具備仁德的人,才能生出親愛之心。修持仁德是親近眾生的基礎。“民”就是眾生,不分貴賤善惡的民眾。修身如治國。大學之道“在親民”的這一綱領,其實質,就是對國家和社會民眾的仁德。具備仁德才能愛民和親近民眾,從而達到以德治國的目的。

“止於至善”是三綱領中的第三綱。止,有根基、達到之義,大學之道的基礎和根基,就是修養至善。何為至善?大公無私,仁愛眾生,唯德是行就是至善。至善就是《老子·道德經》所闡釋的上善。其根本是心修十善之心,要求修養道德者一心一意去實踐並且做到十善的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愛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藹心、忍耐心、勇猛心。這十善心都是上善的基本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