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規模如此之大,延綿時間如此之長,經商領域如此之廣,並非一兩個簡單的因素促成,其中“學而優則賈”是晉商發達並綿延幾百年的決定因素。晉商家族的重要傳統之一是“學而優則賈”。據說晉商家族中一二流的讀書子弟去經商,三四流的子弟才去參加科舉考試,甚至出現過獲得功名後不做官而從商的進士。當地流傳著“有兒開商店,強如坐知縣”,“生子可作商,不羨七品空堂皇;好好寫字打算盤,將來住個茶票莊”的民諺。當全國各地的聰俊子弟將聰明才智都用在讀書做官,拚命想擠上科舉功名的“獨木橋”時,山西商人卻在源源不斷地向商界選送文化素質高的優秀人才。《21世紀經濟報道》2004年5月8日《薪火失傳:新晉商前路徊徨》《風生水起:寧波幫遷徙有道?》《團結的“自己人”》《儒商夢絕:徽商潮落潮起》
徽州商幫形成於明代成化、弘治(公元1465年~公元1505年)年間,主要經營鹽、糧、茶、布、典當、木材等行業。明代徽商的“足跡遍天下”,但到清代徽商的活動範圍有所收縮,集中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及北京等少數大城市。徽商財富在明代已達到白銀百萬兩級,清代出現了白銀千萬兩級的巨商。乾隆末年後,由於兩淮鹽區的徽商出現了嚴重的經營危機,加之道光中葉清政府實行鹽法變革,鹽商因喪失壟斷專賣權而紛紛破產,鹽業作為徽商的龍頭行業徹底衰落。晚清茶葉成為徽商的支柱行業,光緒後期由於洋茶衝擊和外商壓價等原因,徽州茶商很快由盛轉衰,它標誌著徽州商幫的徹底衰落。
徽商“賈而好儒”,商業經營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表現在1.“以誠待人”,2.以信接物,3.以義為利。徽商的“賈而好儒”又促使自身直接攀援政治勢力,與宗族勢力結合,把“賈為厚利,儒為名高”作為“亢吾宗”、“大吾門”的手段。徽商在經商成功後讓子弟習儒就學,捐資廣建書院。明代徽州有進士392名,舉人298名;清代單歙縣就有進士296人,狀元5人,榜眼2人,探花8人。一些商人在致富後棄賈業儒仕進、捐納為官。
近代以來,國門大開,隨著內地商幫晉商、徽商的衰落,新的商幫如寧波、潮汕商幫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發展起來。寧波,地處東海之濱,居全國大陸海岸線中段,東有舟山群島為天然屏障,北瀕杭州灣。從寧波港起航,商船可借助海潮和風力往來南北,是我國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的出發港,在秦代商貿活動已相當活躍。鴉片戰爭後,寧波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今天,在世界64個國家和地區,分布著73000多名寧波籍商人,加上他們的後裔,有30萬之眾,其中不乏工商巨頭、科技專家、社團領袖和社會名流。孫中山曾讚譽說:“寧波人對工商業之經營,經驗豐富,凡吾國各埠,莫不有甬人事業,即歐洲各國,亦多甬商足跡,其能力與影響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
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寧波幫”以上海為基地,開始稱雄於中國工商界。當時上海的寧波商人達5萬多,涉及外貿、內貿、服務、金融、航運、工礦等領域,其中被稱為商界名流的達450餘人,占上海商界名人總數的四分之一,寧波幫長期位居上海商會的領導地位,並成為江浙財團的支柱和核心。他們創造了50個中國第一,特別是在金融、航運、外貿、民族工業等方麵,絕對居於“王者”地位。
20世紀中葉,“寧波幫”企業家紛紛轉向港台地區乃至世界各地創業。他們抓住戰後世界經濟,特別是港台經濟起飛的曆史機遇,成為海外華人資本的一支重要力量。以1967年寧波旅港同鄉會成立為標誌,眾多寧波人開始在香港各個領域嶄露頭角,並迅速在各個工商領域施展才華,占據“首領”地位。比如厲樹雄、陳廷驊、曹光彪等在紡織業,包玉剛、董浩雲等在航運業,丘德根、邵逸夫、袁仰安等在影視業,李達三在酒店業,等等。包玉剛、董浩雲、邵逸夫等,成為世界級工商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