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領導要審時度勢選擇接班人(1 / 3)

)第一節 立於不敗,傳承非小事

個人事業做得再好也免不了生老病死,要想將自己的第二生命延續,就必須找到可以擔當的接班人。同樣,一個企業也是如此,凡是不怨不尤,以事先避免事後可能帶來的後悔作為警惕的要點,用來趨吉避凶,是非常值得每一位領導者學習應用的。

袁術集團覆滅:企業必須要有接班人

玉璽素來被視為傳國的寶物。秦始皇時,才雕琢成璽。玉璽上麵的幾個大字,出自李斯手筆。秦亡,子嬰把玉璽獻給漢高祖。十常侍作亂,劫少帝外出。回宮時丟失玉璽,玉璽歸孫堅所有。孫策把它典當給袁術,袁術嘴巴上說我不是要你的玉璽,實際上心中大喜,認為自己有當皇帝的命。他在淮南,自認為地廣糧多,有了孫策典質的玉璽,就想應天順人,自立為皇帝。於是統領大軍二十餘萬,分成七路,要攻取中原。不料被關羽大殺一陣,敗回淮南。曹操乘機來攻,袁術大驚,趕忙渡過淮河,從此毫無起色。後來被劉備追殺,氣得吐血鬥餘而死。玉璽被奪,送往許都獻給曹操。一場空歡喜,沒經過多久,便煙消雲散了。

有些東西,對極少數人來說是寶貝,對大多數人來說,根本就是禍害。袁術出身世家,四世三公,若是好好經營,本來可以稱霸一方。孫策用玉璽來借兵時,袁術就有心從此不再歸還。他看到孫策掃平江南,上表申奏朝廷,一麵結交曹操,一麵向自己索回玉璽的不同情勢,也應該提高警覺,及時調整自己的策略,把玉璽歸還孫策。這樣就使曹操出兵打孫策,並促使孫策把玉璽再還給獻帝。如果曹操據為己有,必成天下公敵。或者幹脆將玉璽還給獻帝,看看孫策怎樣反應。也可以如約還給孫策,和他結成親家,聯合在一起,共拒曹操。可惜袁術和袁紹,終究外表體麵、腦袋空空,想不出好計策來。

領導力箴言

袁術隻看到玉璽卻沒有看到人才的重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能否選擇和培養好接班人直接關乎事業的成敗。現在的有些年輕人對立業感興趣,而對成家不太感興趣,就是因為很多人小的時候沒有體會到家庭的溫暖。這樣,人生兩大事,隻完成一半,有一半還是落空的。大學之道,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雖沒有“立業”,難道立業不重要麼?其實,成家立業是過程,不是目的,成家立業的目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我們在工作中不能修身,這個工作是毫無意義的,也是沒有價值的。把小家庭治理好,也可以體會治理國家的道理。

中國人具有濃厚的家庭觀念,家人團結友愛,互相幫助。這種親密的關係,甚至延伸到活人與死人之間:有些活人憑借自己的餘蔭,依賴祖先的功德立足於社會;某些死人則由於在世子孫的功業而揚名,借著他們所建立的事業來流芳百世。

全世界的人都追求永生,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過留名、雁過留聲,誰都不願意在活了短短幾十年後,就被人們淡忘,總想留下一些什麼東西。西方人追求永生,走的是神本位的路子,“信我者,得永生”。中國人走人本位的路子,你隻要活在大家的心中,你就永生。中國人最高明的是想辦法活在大家心中。為什麼中國人重視心連心?就是想永生。隻要大家都記得你,你雖死猶生。

有時候企業好比是一家人,家人之間應有成全的理念。成全就是你一個人做不到的話,我們幾個人把自己的力量都加在你身上。你有什麼成就,再回過頭來照顧我們。家庭成員眾多,哪個比較合適讀書,就讓他去讀書;哪個比較適合學手藝,就讓他去學手藝;哪個比較適合種田,就讓他去種田。全家人都讀書,又沒有一個人讀得好,倒不如讓會讀書的代表全家人去讀,全家人成全他。所以有的人一成名,就要回饋兄弟姐妹。

成家立業,原本是人生兩件大事。成家包括結婚和生育子女,立業指的是為人父母必須努力使家人的生活有保障。子女是成家立業的原動力;子女既是父母的骨肉,又是家庭的生力軍,也是國家未來的主人。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把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做完,總希望有人繼承。有子女,就有希望,因為子女會把我們的理想繼續下去。由此看來,不論是一個企業,還是一個家庭,都必然要有一個傳承事業的接班人,什麼時候這都是最重要的事情。

袁紹三子相爭:不確定接班人是企業傳承大患

袁紹有三個兒子:長子袁譚,字顯思,出守青州;次子袁熙,字顯奕,出守幽州;三子袁尚,字顯甫,留在身邊。袁紹死時,謀士審配、逢紀立袁尚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冀、青、幽、並四州牧。袁譚不服,引兵攻打袁尚。二人親自交鋒,袁譚大敗,派人向曹操投降,曹操大喜,假意以女許婚,並自領冀州牧。袁譚打敗袁尚後,要討回冀州。曹操大怒,寫信解除婚約,並且發兵追擊袁譚,不準袁譚再度求降,不久斬袁譚於陣中。袁尚和袁熙,星夜奔往遼東,郭嘉向曹操進言,不必加兵,遼東必殺二袁,提頭來獻。果然不出所料,遼東太守公孫康,因袁紹常有並吞遼東之心,懷疑二袁來此相投,終將鳩奪鵲巢。待二袁來時,先埋伏刀斧手,於席間砍下兩人的首級,用木匣裝好,派人送到易州,來見曹操。

沒有家產的人,立不立繼承人,根本無所謂,反正沒有東西可以爭,大家並不在乎由誰來繼承。家產豐厚時,最好生前就定下繼承人,預防後患。由三子平分,勢力必然單薄,降低競爭力。所以舊製大多傳給長子,以確保原有的勢力。袁紹坐擁冀、青、幽、並四州,可謂龐大。三子是不同母親所生,難免增加衝突的可能性。袁尚是後妻劉氏所生,形貌俊偉,甚為袁紹喜愛,所以留在身邊。劉氏常催袁紹立袁尚為繼承人,卻因廢長立幼與禮製不符,經常成為亂源,因此猶疑未決,一再拖延。袁紹臨終,劉氏逼迫袁紹立袁尚為嗣,這才引起兄弟相殘、同歸於盡的慘劇。慎選接班人,順利交接,都是領導人生前應該辦妥的大事,千萬不能大意。

領導力箴言

我們說接班人一定要在無形中培養。為什麼加上“無形”二字?因為太多的事實證明,隻要領導有意栽培哪個人,哪個人就會被“害死”。你可以試試,隻要你公開宣布,現在要培養某人當接班人,那個人在三年之內未必當得了你的接班人。在培養接班人方麵,千萬別迷信所謂的法定程序,那有時是行不通的。

培養接班人不但要暗地裏培養,還不能隻培養一個人。一個領導真的要培養幹部,就要讓他輪調,讓他從事過所有的業務,才知道他合適不合適。凡是直線升上來的,沒有一個有好結果的。因為他的能力不夠,眼界太窄,專業有限。隻有那些調來調去、久經曆練的人才能勝任。

但輪調是一個理想,實際卻行不通。因為中國人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說當一個人做不好才會被調走。這個觀念必須改正過來,做對做錯都要調,而且是不定時地調走。定時調動是最糟糕的,如果說兩年一調動,那麼被調動的人的表現會是第一年不錯,第二年不做。也就是說,第一年他會推卸責任:“我是剛來的,要了解一下,我不敢亂動。”他說的很對,因為他還有一年就結束任期了,做到一半豈不是連累別人?第二年時他什麼都不做,隻是等待被調走。這樣,他什麼也沒做,什麼也沒學會。

所以領導要營造這樣一種氛圍:做對、做錯、做好、做壞都和別人沒關係,公司需要你,就調你,這是一種榮譽。此外,沒有固定任期,因為公司不知道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樣的人,這樣輪調才會有效,輪調之前要有一個預備期,就是讓被調動的人適應一段時間再把他調過去;還要有醞釀期,看看大家的反應如何,有不同意見可以溝通,讓大家心平氣和,這時再調過去。

從袁紹沒有在生前培養好接班人,最終釀成子嗣相殘,沒有能才可擔大事的曆史悲劇中,我們可以看出,慎選接班人,順利交接,都是領導人生前應該辦妥的大事,千萬不能大意。

諸葛亮收薑維:領導要放手培養接班人

祁山在現在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位於諸葛亮北伐的主要進軍路線上,山上有十分堅固的城池,為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對魏延一開始就沒有好感,要不是劉備勸阻,早就砍了他的頭。後來劉備一再提拔魏延,並讓他隨同入川。魏延東征時已封為鎮北將軍,甚得劉備信任。這次追隨諸葛亮北伐,他向諸葛亮建議取道子午穀,攀援秦嶺,然後直撲長安。諸葛亮卻認為這並非萬全之計,不予采納。魏延怏怏不樂,幸虧趙雲以半百高齡,連斬曹軍五將。關興、張苞建有奇功,魏延趁機騙取安定城。蜀軍士氣大振,打算攻取天水。

中郎將薑維向天水太守馬遵獻策,起兵出城,隻留文官守城,待趙雲來攻打時,才內外夾攻。此計果然奏效,趙雲首尾不能相顧,隻好衝開一條路,引敗兵奔走。薑維趕來,幸好張翼、高翔趕來救援,趙雲才得以逃回大寨,向諸葛亮說中了敵人之計。又說薑維年紀輕輕,功夫了得。當地人告訴諸葛亮:薑維字伯約,天水人,事母至孝,文武雙全、智勇兼備,真當世之英傑也。

於是諸葛亮自為前部,向天水出發,親眼看到薑維調度兵馬,也歎為將才。吩咐魏延引軍虛張聲勢,詐取薑母所在的冀縣,如薑維到來,即放他入城。曹軍大將夏侯懋是駙馬,被王平生擒,諸葛亮命他招安薑維,並且說薑維現在冀縣探望母親,已經派人來說:但得駙馬在,我願來降!夏侯懋懦弱無謀,表示願意配合。諸葛亮給了他衣服鞍馬,不令人跟隨,放之自去。夏侯懋逃離途中,見數人奔走。問之,答曰“薑維獻了城池,歸降孔明。蜀將魏延縱火劫財,因此棄家逃走”。不久又見百姓攜兒扶老而來,所說皆同。夏侯懋信以為真,到天水城下叫門。城上兵士認得是駙馬,慌忙開門迎接入內。夏侯懋與太守細說薑維之事,大家都認為薑維已經投降。

當夜蜀兵來攻,火光中可見薑維在城下挺槍勒馬,大叫:“請夏侯都督答話!”夏侯懋及馬遵到了城上,薑維大叫:“我為都督而降,都督何背前言?”夏侯懋驚問什麼前言。薑維回答:“汝寫書信教我降蜀,怎麼現在卻不承認。我今降蜀,加封為上將,哪裏有回魏的道理?”原來城下的薑維,是諸葛亮找形貌相似的兵士偽裝的,在火光中不容易辨識,這才以假亂真。真的薑維奪得蜀軍糧草,正要入城,被張翼和王平兩下夾攻。薑維殺出一條生路,來到天水城門。太守令士兵亂箭射下,薑維飛奔封城,又是一陣亂箭射來。兩地皆說他是反國之賊,既已降蜀,又來幹什麼。薑維不能辯解,仰天長歎,兩眼淚流,撥馬望長安而走。途中被關興截住去路,諸葛亮乘車由山坡中轉出,問他此時為什麼還不投降。薑維想了許久,前有諸葛亮,後有關興,根本沒有退路,隻好投降。諸葛亮慌忙下車而迎,執著薑維的手說:“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今天遇到你,吾願足矣!”

少年慎擇師,老年慎擇徒。諸葛亮說的是真心話。薑維大喜拜謝,共商取天水、上邽的計策。於是天水、上邽、冀城三地悉歸蜀漢。遠近州郡,也都望風歸降。諸葛亮整頓軍馬,盡提漢中之兵,前出祁山。這一次北伐,獲得薑維這一員大將,確實是最大的收獲。諸葛亮自知年紀逐漸老大,急需培養接班人,得到薑維,當然是“吾願足矣”。

領導力箴言

一個人到底是聖賢還是凡人,關鍵在一個字——“無”,“無”的程度高,他就是聖賢;“無”的程度低,他就是凡人。就像出門不帶錢的人才是有錢人一樣,一輩子老在“有”這個層次打轉的人,其實很可憐,就是我們所講的“想不開”。非要抓住權力不放的領導,身心疲憊,你要權力幹什麼?你認為“有”就有,你認為“沒有”就沒有?員工尊重你,你沒有也等於“有”,員工不尊重你,你“有”還是等於沒有。其實“有”和“沒有”,是如影隨形的,是永遠並存的,不可能割裂的。

一個領導在創業初期,確實應該親力親為,帶領大家一起奮鬥。但當企業走上正軌後,領導就要逐漸放手,將權力移交給員工。這就像教小孩走路一樣,當一個小孩蹣跚學步時,你扶著他,他才敢走路;如果你一開始就撒手不管,小孩就會摔跤,以後他就不敢走。等他漸漸走得穩了,就要放開手,讓他自己去嚐試,如果此時你還不放心,還要扶著他,那他一輩子都不會走。

管理員工也是同樣的道理。一開始,領導要帶著員工,教會他們怎樣做,否則是不負責任,領導的責任是保證員工能夠完成工作。員工成長到什麼程度,你就放手到什麼程度,這個“度”要自己去拿捏。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