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反智最大的根源(1 / 2)

中國反智最大的根源

思想討論

作者:萬方中

那些曾經的“一夜暴富”

從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開始,中國發生了山崩地裂式的變化,對中國的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裏麵,誕生了無數的機會,產生了無數的富翁。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富的,就這樣富起來了。

社會是非常現實的,經常會由結果來推導成因。當一個人成功的時候,你總感覺,他說什麼都是對的。這些現象給了人這樣的錯覺:讀書有個卵用,能賺到錢、有能力才是真的。

相信這樣的情況你們也經常遇到,你看著看著書,突然走過來一個人,拍拍你的肩膀,對你說:“哎,別讀書了,還不如出來社會混幾年,學的東西比你在書本上的多多了。你看某某某,從來不讀書,還不是照樣發大財,這個社會看的是能力。”——至於能力是什麼,天知道。有的人認為是人脈,有的人理解為“資源”,還有的人理解為權力。

然而在我看來,這些解讀,根本就沒有指向問題的本質所在——過去的幾十年,所有的,不靠腦力、技術含量吃飯的暴富都是有前提的:因為信息的不對稱。

舉個例子說:

在中國的股市傳奇裏,你永遠逃不過“楊百萬”這個字。作為在中國股市裏先富起來的那一部分人,無論你怎樣評價他——投機倒把也好,走狗屎運也罷,楊百萬這個名字,已經被寫入了中國股票的曆史,成為一個傳奇。

這個人是怎樣完成他的原始積累的呢?有一天他偶爾看報紙,發現一個現象:兩個地方的國庫券價格是不一樣的。這樣,他就從價格低的地方買入國庫券,然後拿著蛇皮袋裝上,坐著火車去往另一個收購價較高的地方。他一年來回好多次,直到有一天,國庫券不再存在價差,他完成了第一筆原始積累——人生中的第一個一百萬,那一年是1989年。這筆錢,對於一個工廠的工人來說,毫無疑問是個天文數字——而他的這一切,不是因為讀什麼卵書,而是因為他在某天某時某個地點,看到了一張神奇的報紙,而恰恰別人沒注意到。

再舉個例子:

2000年,中國入WTO的時候,外貿很好做,錢好像是撿來的。因為那時候開工廠的很少,競爭不完全,因此,外國人來中國,沒什麼議價的條件——當然,他也不需要議價,那時候的商品,對於手持美金的他們來說,簡直太便宜了。100塊錢一雙的真皮鞋,賺個50塊錢都是常有的事——對於中國人來說,50塊錢很多了,那時候一個普通工人的工資才一兩千塊。而對於外國人來說,這鞋子太便宜了,真皮的,才100塊人民幣一雙。

在信息閉塞的年代裏,你不需要技術、不需要知識儲備,甚至不需要資金。我記得我剛出生的時候,父親做生意賺了不少的錢,原因很簡單:那時候改革開放剛開始,士農工商,商排在最末,大家都覺得做生意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而我的父親膽子大,敢拉下臉來推著板車出去叫賣,就這樣做起來了。

是的,你隻需要膽子足夠大,抓住了一個機遇,就有可能富起來。至於這個機會是從天上掉下來,還是從你朋友的口中得來,那就隻有天知道了。或許你等了一輩子,也等不到這樣的機遇。因此,總有這樣的錯覺:“好事總是發生在別人身上,倒黴蛋隻有我一個。”

然而,現在情況變了,原因很簡單:有了互聯網。當互聯網誕生了以後,信息就開始變得全流通。

比如你以前買東西,有很多東西你需要,但卻買不到——比如,機械鍵盤,我現在仍然發現,即便在廣州這種大城市,賣機械鍵盤的店鋪依舊鳳毛麟角。你好不容易找到有一家賣,人家看你滿懷欣喜的樣子,第一個意識就是宰你一下。現在有了淘寶,人家要宰你就難了。你上網一搜,價格清清楚楚,網上因為價格太透明,價格也都差不多。

當信息完全流通以後,相對來說機會主義就很少了——所以,現在我們感覺錢越來越難賺——你憑著機遇來獲利的幾率越來越小,信息充分流通,你能做的,別人在你的網店買個樣品回來,三下五除二就複製了過來。最後跟你做一樣產品的人越來越多,價格越拉越低,直到沒有利潤為止。

在信息充分流動之後,你還能靠什麼?

在信息閉塞的環境裏,你不讀書能靠著機會一夜暴富。在信息充分流動的環境裏,沒有了這些暴富機會,你能靠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