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的是真本事,若有什麼機遇,也是對未來趨勢的精確判斷。
我不知道讀書能在這場產業升級中起到什麼作用,我隻知道,不讀書,沒有知識,光靠經驗、人脈、關係、錢、倒騰,在這場產業升級裏將會很容易被淘汰。書籍的好處在於,困囿於現實,你身邊是不可能結識像書裏那麼多優秀的人的,因為有些寫書的已經死了,唯有思想流傳了下來。然而,書籍給了你一條接近他們的途徑。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經驗往往是片麵的、成點狀的,你可能會因為一兩次經曆而頓悟出一兩個彌足珍貴的道理,但很快,像以前很多次一樣,激動了一兩天,你馬上就忘卻了,以前該怎樣還是怎樣。原因在於,他們隻是你腦海中零散的存在,並沒有成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支撐著你,形成你的信仰。
而書籍給你的是係統的知識歸類和梳理,它將所有的點連成一個麵,進行係統的歸納。書籍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梳理問題的方法和思維方式,而這些,並不是經驗所能代替的。
不僅如此,書籍還能帶給人經驗的補充——一個人不可能經曆多重的人生。然而書籍可以,你看曆史、看人物傳記,能看到多彩多樣的人生,從而總結出一般的規律。
不讀書所產生的最大問題就是:盲目地信奉經驗主義,覺得經驗能至高無上。當一個人過度地依賴於經驗,那麼當他作出決斷時,經驗、感覺、直覺混淆在一起,以致於分不清哪些是經驗,哪些是感覺,哪些是直覺,而哪些才是思維,正確與錯誤更加分不清楚了。
當感官的刺激代替了大腦,直覺代替了思維,將會產生怎樣的問題?看看我們的朋友圈:有人把雞湯當作人類思想的精華,你不能提醒他,他會生氣;有人講話沒有任何邏輯,總是情緒占據主導;有人至今仍相信諸如王林的所謂能量大師,跟我描述他們的神奇時,真是栩栩如生;有人永遠意識不到自己的不足,以為遭遇的一切失敗都不過是命
這不是讀書有沒有用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讀書的問題
從大數據來看,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的第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1年我國人均讀書僅為4.3本,遠低於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別提猶太人的64本了,中國是世界人均讀書最少的國家之一。
無論調查的數據準確與否,我們可以大致得出一個結論:發達國家的閱讀率,遠高於我國閱讀率是不容爭辯的事實。一個國家的發達與否,和全民閱讀率密切相關。
我在同學聚會的時候,從來沒有誰跟我談過電影、音樂、書籍,從來就是“買房了嗎”、“買車了嗎”、“小孩子多大了”三件套,討論完這些問題,聚會差不多也可以散了。這還是本科,受過國家高等教育的人群。其他的人群閱讀率更是不忍目睹。
我們現在根本就不是讀書有沒有用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讀書的問題。很多把持著“讀書無用論”的人,都是本身不讀書的,或者讀了書壓根就沒讀懂的。你不怎麼讀書,大談特談“讀書有沒有用”,這本身就是個很好笑的事情。
事實上,很多人壓根就不知道,自己不是不讀書,他們其實在以另一種形式讀書。
比如某老板,花了幾千塊錢,聽完一場“成功人士的演講”,滿懷欣喜地跑過來跟我說:“昨晚我聽了那個老師的演講,真的收獲頗豐。他的觀點有很多新穎的地方,比如他說,我們這個世界,有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堅持。有一天,他的一個朋友,高爾夫從0開始學起。他的朋友告訴這位老師,雖然他是個新手,但是他隻要堅持揮杆1000次,他就是個熟手,他揮杆10000次,他就是大師”
她還沒講完,我就聽明白了,這位成功學演講者講的“我的朋友的故事”,其實就是改造版的一萬小時理論。這個理論的源頭,來自於格拉德威爾的《異類》——其實他們並不是不愛讀書,隻是懶、浮躁、耐不住寂寞。比起一個人費力地一行一行地閱讀,他們更喜歡跟一群人坐在台下聽別人講故事給自己聽,哪怕是花上點錢。
一個人懶,就通常會對自己的行為作出一係列的解釋,比如——“讀書無用論”。
責任編輯:張斯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