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奮鬥,是為了讓普通的日子過得好一點(1 / 1)

奮鬥,是為了讓普通的日子過得好一點

思想討論

作者:王進平

我出生在塞北一個不到三十戶人家的小山村,村子裏的人們過的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莊稼人生活。當父母的為了讓日子過得好一點,就會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省吃儉用供孩子們上學,或者讓孩子外出當兵謀取出路。上世紀90年代初,我高考落榜後選擇了參軍入伍。像所有寒門子弟一樣,我平時努力工作,利用業餘時間學習文化知識和軍事技能,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如願以償考取了軍校。

軍校畢業後,為補貼家用,我把工資的大部分寄回家裏,緩解了父母的經濟壓力。自己成家後,買房子還房貸,撫養小孩,小日子變得緊張而忙碌。體驗到生活的艱辛,就會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崗位,在工作中兢兢業業,努力完成領導交給的每一項任務。付出終有回報,我從排長一直幹到副團職,直到前年才離開部隊。靜下心來時常會憶起父母在春播、夏鋤、秋收時辛勤勞作的背影,也會想起自己求學時挑燈夜讀的情景,工作時日夜職守的艱辛。雖然命運給了我一個較低的人生起點,但我明白任何一種努力都得靠自己,為了時刻激勵自己前行,讓日子過得好一點,也就成了我努力工作的信條。

《中國青年》開展“失去奮鬥的動力怎麼辦?”大討論,我的看法是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要有不同的奮鬥目標。生活容不得你停下,不進則退,你不努力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身邊的人會超越你,沒有人會陪伴你原地踏步;如果你自暴自棄,你將會跌入更低層次的生活狀態。我們前行的動力就是讓日子過得好一點,為了使自己有一個更好的將來,在奮鬥的過程中,既能贏得旁人的尊重,也能博得眾人喝彩,有了這些,動力就一定會源源不斷的從你的身體中迸發出來。

前些日子到青島看望了在部隊期間和我一個科室呆過的戰士小孫。小孫複員回到家鄉後,先後換了幾家單位,大多是做臨時活的,掙的也不多,隻能維持日常生活開支,幹不長久便辭職了。如今他在一家大公司武裝部上班,一個月工資有三千多元,隻要單位不加班,他晚上下班後還能再跑跑出租車,每天還能掙個百十來元補貼家用。小孫堅持讓我去他家裏看一看。他在離市區不遠的地方,買了間二手房,外觀雖有些舊,但屋內收拾得整整齊齊,臥室床上的被子還像部隊時一樣,疊得方方正正,陽台上,有兩盆吊藍花開得正茂。

小孫介紹了他的妻子。他妻子很熱情地接待了我,閑聊中得知了他們相識相戀的全過程。他妻子說,相中小孫,就是看對了他能吃苦這一點,跟著他,過好日子就有希望。小孫一家人樂觀的生活態度,往小裏說,是生活所迫,往大裏說,這就是一個男人的責任,他得承擔起這個家,讓日子過得好一點。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每一個人,大多都是為了把日子過得好一點而努力奔波著,辛勤工作著,積極進取著。

那一年,我還在部隊,一次迎接上級領導檢查工作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一位年齡和我相當的領導已經在副師的崗位上了,他是如何幹到這個位置上去的呢?知情人告訴我,這是一個典型的“官二代”。但進一步了解得知,他工作很努力,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曆練過,也曾取得過不平凡的業績,屬於能把握住機遇的一類人,提升相對快一些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我和他相比,隻不過是人生的起點和發展的軌跡不同罷了,人家有顯赫的身世還在努力奮鬥,我們有什麼資格懈怠呢?

讓日子過得好一點,這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人生追求。我們要承認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的人生都不盡相同,有什麼樣的觀念就有什麼樣的人生,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有什麼樣的生活。要堅信,耕自己的地,犁自己的田,靠自己努力去生活,就有希望收獲為此付出而帶來的甘甜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