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不息,行者無疆
思想討論
作者:楊豔超
每次站在陽台看到遠處荒山之下那一棵蓊蓊鬱鬱的楊樹,內心都有一種莫名的感動,不僅僅是因為天天滿眼灰黃的疲倦中而突現“萬裏灰黃一點綠”帶來的一點驚喜,更多的是一棵靜默的生命以昂揚不屈的姿態無視土壤的貧瘠、氣候的幹燥,依然努力紮根,茁壯成長,春夏葳蕤,秋冬挺拔,以一種傲然的姿態詮釋著生命的奇跡。
沒有來過西北的人也許不會理解一棵在環境優良地區四處可見的普通楊樹所存在的意義。沒有來到西北之前,我也僅僅是從書本上得知西北地區氣候幹燥,常年少雨等等,幾個幹澀的詞語永遠無法囊括現實的荒涼。依然記得熬過七月流火的自己坐上火車來到西北上大學第一眼看到山丘時的心情,由於內心的激動與欣喜,在火車上總是難以入眠。當晨曦的微光剛剛露出後,自己便迫不及待地拉開了車上的簾子,然而映入眼簾的隻是一座連著一座的土丘,沒有樹木,沒有花草,有的隻是一成不變的灰黃色,思維一時無法轉過來,內心的感覺更是五味雜陳,是驚訝亦是無奈隻是默默地望著。尤其是學校後麵的那座土山,一屆又一屆的學子都曾在此留下植樹種草的記憶,但是山的顏色似乎沒有任何變化,所以當這座土山的腳下突然有這麼一棵蔥鬱的楊樹來點綴,你無法不感動於其努力向上的執著,無法不感歎於不屈生命的壯美。
這棵楊樹無法選擇它的出身,因為八百裏秦川之中飄到哪裏都是如此;也無法選擇它的生長環境,因為陽關內外沒有區別。既然一切都已無法選擇,那麼就隻能按照成長的規律發芽、放葉、紮根,沒有濕潤的空氣,那就盡享陽光的充裕;沒有豐沛的雨水,那就深深紮根,尋找任何能夠成長的養分。它的努力成長是艱辛的,但卻成就了自身的豐厚堅實;它的不屈向上是孤單的,但卻點綴了整座土山。如果一開始它便屈服於整個環境,靜默於貧瘠的泥土之中,聽天由命,那麼它早已化為一點泥土與土山融為一體,土山從此也便少了一道生命的亮麗風景線。因此,它不僅僅做到了像環境良好地區的楊樹一樣蔥蘢蓊鬱,更得到了眾人的欣賞與讚歎,讓自己的存在變得不可或缺,讓自己的生命變得充滿豐富燦爛。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我奮鬥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與《寒門再難出貴子》兩篇文章曾先後在網絡走紅,一時引起熱烈反響,引發人們的深思。一個講述了自己艱辛奮鬥的曆程,最終獲得成功;一個從銀行主管者的角度分析一批來到銀行的實習生以及他們後續的結果,碰巧的是前者是對後者莫大的諷刺。前篇文章的主角便是後篇文章所謂的“寒門”,但前者的主角同樣通過自己的奮鬥做出了不俗的業績,並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過了都市白領輕鬆拿到的業績。我無意於肯定或者否定兩篇文章的作者,因為兩篇文章寫的都是當今社會存在的事實,但是無論是“寒門”還是“士族”,如果不思進取,不去奮鬥,坐享其成,甘於平庸,那麼“寒門”隻能更“寒”,“士族”也會變“寒”。相反,如果以一種自強不息、滴水穿石的精神與勇氣而勇往直前,那麼“寒門”也會發光,“士族”愈加會添彩,這不是對地位、榮譽、金錢等的得失計較,而是對自身生命的敬畏與尊重。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孫康囊螢映雪終成一代大家,康熙孜孜不倦鑄就一代盛世。無論是百二秦關終屬楚的壯闊,還是三千越甲可吞吳的豪情,失去對自身生命的敬畏與尊重,一切都將變得毫無意義,曆史也將索然無味。既然選擇了遠方,便隻顧風雨兼程——生命雖有盡頭,但生命的意義卻綿延無盡。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自強不息,奮鬥不止,既是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也是對曆史的承諾與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