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是生命的密碼,永不可失
思想討論
作者:王麗偉
說到奮鬥,我的第一反應想起來的是我的父親。他是一個60多歲的老頭兒,幫我帶帶孩子,喝點兒小酒兒,沒事兒和小區裏同齡的大爺大媽們聊聊閑天兒。要是把他之前的履曆描述一下,可謂簡單至極:典型的北方老農民,一輩子土裏刨食,養育了幾個孩子,從未大富大貴,真真是平凡無奇。
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父親過去幾十年看似白開水一樣的經曆在我心中卻越來越有分量——青年時代他幹過磚瓦窯,熱得就像蒸桑拿,一天才幾毛錢的工資;結婚生子後,除了伺候十幾畝的土地,還倒騰過藥材、辣椒、花生,拉過磚頭、石頭、砂子,最多一車能掙80元,還因為要拉出陷進泥裏的車,被鋼絲繩誤傷打落了幾乎一排的牙齒;當油漆工時,在一次事故中身體被大麵積燒傷,到現在還能從臉上看出疤痕……
在被生活如此“折騰”之下,父親不但咬牙挺了過來,還靠著執著的韌勁蓋起了我家的新房,供養了我們幾個孩子健康成長並讀完大學。
是的,以父親的文化程度,他可能都不知道“奮鬥”這個詞兒。奮鬥於他仿佛是與生俱來的,是基因裏的,是流在血脈裏的。一言以蔽之,他奮鬥的動力是他的責任,責任在肩,他選擇了負重前行,而不是逃避躲閃。我想,父親奮鬥的軌跡也基本是上一輩大部分農民一生的寫照吧。
跟父親比,跟父輩們比,我們還要不要奮鬥呢?我們奮鬥的動力又是什麼呢?在心生倦怠、萎靡不振的時候又何以重整旗鼓呢?
當下,奮鬥的外殼可能是酷的、是炫的,是看起來不再那麼“苦大仇深”的,但不管它是以傳統的“揮汗如雨,像老黃牛一樣耕耘”的老樣子,還是以“腦洞大開、創新創造”的“互聯網+”的新思維呈現,內核依然是不滿現實,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和未來。那麼奮鬥的動力是什麼?是成名、成家、成功?是自我價值的實現?
我們這代人大多數都讀了多年的書,然後邁出學校走向社會喊一句“我來了”,躊躇滿誌地想要靠奮鬥成就一番偉業,彰顯自我。可骨感的現實卻是這樣的:且不說跟先天各種條件優越於我們的人比會大受刺激,發出我再奮鬥十年也趕不上人家的感慨;就說作為職場人都會遇到的溝溝坎兒坎兒,諸如薪水太低了,升遷無望了,遭人排擠了,滿腔熱情迎頭被潑一盆涼水了……凡此種種糟心的事兒經常把我們脆弱的小心髒擊得粉碎,至此才恍然大悟,想象和現實有著三萬英尺的距離啊!於是乎,心灰意冷者生出“混事”哲學,從而遠離“奮鬥”。
輕易就被打回原形,是因為所謂的奮鬥都僅僅是圍繞“我”的需求而展開的,而不是“責任和理想”;是因為並沒有客觀地認清楚自己是誰、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我所說的責任和理想絕不是宏大的和平正義什麼的,而是一個最普通的人在家庭中、在工作中應該有的擔當精神和角色意識。另外,還要誠實地評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仰望星空還要腳踏實地,羽翼需要一點點豐滿。從“我”的小格局中走出來,多想想“我”之外的人和事,心胸才會變大變寬,才不會分分鍾被擊垮,才能成為打不死的“小強”。
即便是“端正了態度”,也難免還有灰頭土臉的時候,還有偶爾會泄氣的時候,怎麼辦呢?我的辦法就是看書。著名作家池莉說,“我一旦遭遇艱難困苦,就會一頭紮進書堆;胡亂的大量的翻閱,多少都會給我以拯救。”多看點兒書,特別是能夠結合工作進行一些係統的思考就更好了。在這個過程中,人的精氣神兒慢慢兒就逐漸回來了,又能精神滿滿重新披掛上陣,淡定地經營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兒了。再來,就是得考慮對下一代的影響。君不見有多少翹楚精英談到成長的曆程,都會提到年長一輩的諄諄教誨,尤其是父母的奮鬥史。為了成為子女的榜樣,也得放下手機、拿起書籍,加滿油繼續Fighting!
今天再大的事兒,到了明天就是小事;今年再大的事兒,到了明年就是故事。沒什麼是過不去的。經受一些急難險重,打擊挫折,人是會變得越來越自信的。為責任和理想而奮鬥,是我們生命的密碼,永不可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