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報告三:信用的中關村(2 / 2)

四、企業:在誠信中溝通,在誠信中成長

中關村為村裏企業提供更多的相互了解的機會。相互了解,才有可能相互信任。2003年7月12日,中關村科技園區第十次銀科企聯誼會上,由園區內百家知名企業發起的“中關村企業信用促進會”宣布成立;2004年3月30日,中關村企業信用促進會組織園區內70多家會員企業、信用中介機構、法律顧問機構等單位,在融科資訊中心會議廳,舉辦了一期“中關村科技園區企業信用體係”網站培訓,這意味著“中關村科技園區企業信用體係”網站的正式開通。村裏的高新技術企業基本處於相對封閉和完整的政府管理環境中,有各種專門的機構,政府各部門依法管理,對企業要求比其他區域要高。這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信用數據的采集、積累與規範和信用環境的建設。比如說,企業主動向不同部門提交各種數據、月報。由於給不同部門的報表都是圍繞經濟活動進行歸納和總結的,所以相同指標有統一的規範性。一方麵政府易於調用和了解數據及信息資源、核對經濟指標和數據;另一方麵避免了企業的任意性。“報稅少報、到銀行多報的事兒,在中關村基本上是可以避免的。因為企業為一個目標做一次假很容易,但中關村企業為不同的目標每月做假,沒有必要,也不容易做到。”中關村企業信用報告利用了由政府整合的基礎信用信息係統和信用服務中介機構的專業調查及評估能力,有助於企業間相互了解信用能力,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信用報告用於企業進行商務往來、擴大了業務渠道並樹立了企業商譽形象。

五、啟示

1.信用機製保證了集群內部的合約治理效率

現代經濟是建立在廣泛的契約化基礎上的。產權交易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內容,但是要保證交易的順利進行,就需對交易各方各自的權利和義務進行明確的界定,並以契約的形式加以監督保護。可是,契約的運作不是免費的。契約製定過程中當事人的討價還價和契約條款的執行都花費成本。契約的運作成本與當事人構造的“契約結構”有關。但是,當信息不對稱時,沒有第三方的權威就會使相互約束失去均衡,從而可能使契約演變成一方掠奪另一方的工具。信用成為價格與權威之外的另一種組織控製的機製,在集群中,交易夥伴之間有了這種道德默契——信用,交易中的機會主義行為減少到最低程度,契約的治理才是高效的。

2.信用結構有利於集群企業合約關係的擴展

信用機製不僅影響契約關係的治理效果,而且,還製約著契約關係的空間擴展。市場經濟的實質是一種人類合作的擴展秩序。這種合作是在分工基礎上通過交換實現的,因此,合作秩序的擴展同時也是契約關係的擴展。信用及其結構從根本上製約著不同企業擴展契約關係的難易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不同企業績效的差異並製約著企業發展模式的選擇。集群將越來越多的企業納入分工的體係,而真正支撐這一體係擴張和維係這一體係運轉的是信任。在一個不確定的環境裏,信息總是不完備的。即使是集群內企業,信息不對稱也無法消除,如果企業之間沒有起碼的信任,那麼他們就不可能達成契約。從這個意義上講,信任是跨越信息障礙的橋梁,是簽約各方在對方身上所下的“賭注”。威廉姆森(O。E。Williamson)引述過Gambetta關於信任的定義,即信任就是代理人憑以估計另一代理人履行某一特定行為的主觀可能性的程度。當我們說信任某人或某人值得信任時,其隱含的意思是說他將履行有利於我們的行動或至少不會蓄意損害我們的利益,我們有充分的信心與他進行良好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