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後記(1 / 1)

企業集群治理一直是我們饒有興味的話題。承接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後,從2004年初,我和我的博士生組成的團隊正式開始從事高技術企業集群治理項目的研究。從那時起到2006年底完成研究報告,轉眼之間3年的時間就過去了。然而,在斷斷續續的研究過程中,許多值得提及的事情至今還依然曆曆在目。

北京中關村調研是我們首先進行的一次大規模調研活動。我們先後走訪了用友軟件、中科大洋、北京創投等多家企業,並同中關村管委會、長城谘詢公司座談研討。我們撰寫的係列調研報告,受到中關村管委會的高度重視,一些主要觀點還被新華社內參摘編發表。報告針對當時所謂中關村正被剝離“中國矽穀”的外衣,是“一次性的中關村”、“正在走向沒落”的聲音,用“典型化事實”說話,用數字說話,針鋒相對地提出我們的初步判斷。為了使讀者能夠分享這次中關村調研的收獲,我們把調研報告和新華社內參摘編的文章也收錄在本書中。

為了與江浙、廣東地區的中小企業集群進行比較,我們先後在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中國社科院工經所以及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的指導或支持下,去嵊州參加中國領帶節,在高峰論壇上發表演講;跑台州參加中國磨具生產基地掛牌,走訪磨具集群企業;下廣東南海參加國際研討會,論證南海經濟區的企業集群走勢;奔江蘇無錫開發區參加集群峰會,實地走訪調研。在意大利國際威尼斯大學交流期間,還專門訪問了意大利的集群企業。我們還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者們進行了深入的專題交流。借助於地源優勢,我們又專門考察了東北大企業集群的生成機製和轉化的路徑。在調研過程中,既有同高端學者的交流,也有與政界要員的對話,還有和僅有小學文化的江浙“小老板”的促膝長談。借助於這些“外腦”的智慧和養料,我們的認識不斷深化,思路逐漸得到調整,大腦幾次陷入“僵局”又被重新激活。

最值得欣慰的是,博士生們得到了鍛煉。調研活動和研究工作極大地開拓了他們的研究視域,許多人在這裏找到了論文選題並完成了寫作。項目研究培養了一支優秀的青年研究團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當看到我所指導的博士們活躍在學術舞台、影響日盛時,心中便升騰起一種充實、滿足和成就感。

作為項目主持人,我負責這本書的研究構思和寫作框架,而書稿則是由這些年輕的博士們完成的。他(她)們是:劉冰(第1章)、馮奎和蔡銳(第2章)、邵劍兵和鄭春穎(第3章)、王海光(第4章)、陳良民和李四化(第5章)、郭舒(第6章)、樊玉臣和孫容(第7章)、潘忠誌(第8章)、趙晶(第9章)、王季(第10章)。劉冰、邵劍兵、郭舒和趙晶還協助我完成了部分研究設計和總纂工作。關鑫和史寶康參與了部分校對和資料工作。馮奎博士為組織調研活動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值此書稿付印之際,我們要特別感謝上述提及的有關單位和企業,特別感謝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的顧強先生、中國社科院工經所的黃速建先生、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的王珺和李新春先生以及嵊州市常務副市長姚誌軍先生。我們也借此機會感謝經濟管理出版社總編輯沈誌漁先生、張豔小姐和杜菲小姐的種種努力,感謝所有為本書提供指導和幫助的人們。

高闖

2007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