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報告三:信用的中關村(1 / 2)

商業信用被視為價格與權威之外的另一種組織控製機製。作為一個高科技企業的集群,中關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催生了中關村企業信用體係,信用體係反過來又推動了中關村經濟的發展。沒有信用,就沒有中關村經濟。

一、新經濟遭遇舊信用體係

“中國IT業的心髒”、“中國的矽穀”,這些都是中關村各色稱謂中最常見的典型。而在村裏,對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稱謂可就沒這麼客氣。“騙子一條街”、“盜版一條街”這樣的叫法也不鮮見。中關村有著不太光彩的過去,以犧牲信用來迅速完成原始積累是中關村許多高科技企業早年的起家模式,隨著中關村經濟的做大,這一招現在已經不靈了。過去,中關村企業普遍信用意識淡薄,絕大多數企業沒有信用管理部門,更不知道借助信用中介機構;信用信息流動渠道不暢,銀行和中小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銀行處在信息弱勢地位,對企業信用狀況了解有限,對中關村中小企業信心不足;在選擇合作企業時,絕大多數企業是通過“與合作方接觸”或“了解合作方的行業排名”來評估合作方的信用狀況的,而通過正式的資信報告來確認對方信用狀況的企業僅為34%,80.3%的企業是通過“建立良好客戶關係”來降低風險,而采用“事前資信調查”方式的企業僅為47.7%,超過86%的企業並沒有設立獨立的資信部門;不重視信用還直接令跨國公司與中關村企業的交易產生了隔閡:所有跨國公司均設立有信用部門,而中關村企業卻一般拿不出自己的信用報告。相關材料顯示,不重視信用已經給初期的村裏企業的商業活動增加了巨額交易成本。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因此增加的交易成本至少幾千萬元。

二、製度:中關村的信用平台

通過推行中關村企業信用報告製度、中關村企業信譽免檢製度及“瞪羚計劃”,成立中觀村科技擔保公司來搭建中關村信用服務體係,為企業和其他市場主體從事經濟活動提供信用服務。信用報告可作為企業申請擔保公司或銀行的貸款、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的參考文件;也可用於企業間商務往來時的企業信息查詢和信用狀況的參考依據。通過實施“瞪羚計劃”,將信用評價、信用激勵和約束機製同擔保貸款業務進行有機結合,加上政府的引導和推動,凝聚金融資源,為村裏高成長中小企業構建高效、低成本的擔保貸款通道。具體地說,信用良好的高成長企業,可由政府貼息或補助、擔保公司擔保,每年從銀行獲得1000萬~3000萬元的貸款。“瞪羚計劃”啟用了信用獎懲辦法:將企業履約情況設定為五個星級。企業首次進入通道即被評定為一星級,享受基準貼息率20%的優惠。以後每完成一個年度的履約增加一星,貼息率增加5%,最高貼息率達到40%。同時,同時協作銀行給予企業貸款利息下浮優惠,每增加一星,下浮2.5%,最高下浮10%;企業若發生與“瞪羚計劃”相關的違約行為,在擔保公司和銀行對其追償的基礎上,給予降低“星級”處罰,並視情節輕重,可向社會公布其失信行為,乃至開除出信用促進會。“瞪羚計劃”每年可幫助園區“瞪羚企業”解決超過50億元的流動資金貸款。

三、普遍主義:中關村的信用結構

特殊主義與普遍主義是兩種不同的信用結構(structure of trust)。特殊主義“憑借與行為者之屬性的特殊關係而認定對象身上的價值的至上性”,普遍主義則是“獨立於行為者與對象在身份上的特殊關係”。二者的區別是,支配著人們彼此取向的標準依賴還是不依賴存在於他們之間的特殊關係。中關村企業的信用結構則呈現出普遍主義的傾向,並成為支撐其文化的基礎,為中關村的發展和村裏企業契約關係的擴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使村裏企業間的分工更細致,交易更廣泛,契約化程度更深廣,資源配置的效能更高。普遍主義有利於理性化製度的建立運轉。中關村裏有一種契約文化,即村裏企業普遍遵守的經濟交往中所訂立的契約,信守諾言。對中關村的企業而言,大家住在同一個“村裏”,一旦有不守信的行為,信息會立即傳開,他在村裏就很難立足。另外,各企業的老板都是“村裏”人,本來就相互熟悉,有的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夥伴。長期的業務交往,更進一步增進了彼此的友誼和信任,人與人之間因地緣、親緣再加上商緣,結成了相互幫助,相互信任的友情網,企業之間交易活動正是在這種友情網的基礎上進行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之間很少會發生造假、欺詐、惡意拖欠等失信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