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齊威王派朝中兩位大夫分別去治理即墨和阿邑兩個地方,過了一段時期,齊威王身邊不斷有人非議派往即墨地方的大夫,而對派往阿邑地方的大夫卻屢屢讚揚。齊威王遣人至兩地觀察,看到即墨地方田陌縱橫,人民富足,秩序安定;而阿邑地方卻是田園荒蕪,百姓窮困。為何對兩個官員的反映都與真實情況截然相反呢?齊威王通過探查,才弄清真相。原來是阿邑地方的大夫用大量錢財賄賂了朝廷官員,求其在國王麵前為自己美言;而即墨地方的大夫卻不這樣做,朝廷官員則有意中傷他。於是,齊威王對作風正派、政績卓著的即墨大夫給予萬家賦稅的封賞,而對弄虛作假、蒙騙朝廷的阿邑地方的大夫處以烹刑。結果,“群臣聳懼,莫敢飾非,務盡其情,齊國大治”。
倘若齊威王聞言不察,聽風即是雨,就會造成黑白顛倒,是非混淆,小人得誌,賢人遭殃。所以,作為一個領導者,絕不可輕易聽信傳聞,不能僅僅以世俗之毀譽定人賢愚、優劣,而須認真考察真情後再作結論。對此,《呂氏春秋聽言》有精辟的論述:“聽言不可不察,不察則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亂莫大焉。”
三國時代的劉邵說得更為全麵,他講,想做一個好官,必定要嚴格執法,事事為國家分憂,為百姓解愁。這樣做雖然於治政有益,但也會引起一些人的不便、不安和不滿,所以,容易被人誹謗而聲譽不見得好;反之,違背自己的意願,順從那些人,這樣雖然於治政無益,卻可以博得他們的稱譽。所以,識別人才,一定要了解真實情況。
唐朝的唐玄宗也是因忠奸莫辨,信用李林甫,並聽信其讒言,貶黜賢相裴耀卿和張九齡,導致朝政更加昏暗,教訓是極為深刻的。
傳聞與讒言,本是無從證實,甚至是憑空捏造的。它有時是在某些人、某些事危及到一些人的利益時而產生的。有些人是出於恐懼、不安全感對現象胡亂猜測,而更多的情況則是,某些人看到別人能力比自己強,心裏失去控製,便產生強烈的妒嫉心理,為使內心達到某種平衡,就故意製造出傳聞與讒言去攻擊他人,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使自己在某些方麵占上風。這種人實質上品行惡劣,道德淪喪。
如果傳聞與讒言盛行,就會使積極向上的人遭到非議和誹謗,從而喪失信心;也會使有缺點的人被旁人的舌頭壓得抬不起頭;甚至還會使有凝聚力的集體變得渙散。
作為領導者,應以古鑒今,以古為鏡,不聽信傳聞與讒言,憑借辨別是非的能力去了解實際情況,識別賢才。同時,要關心、鼓勵遭受非議的人,使正直的人能有一個寬鬆的工作環境和輕鬆愉悅的心情;而對於那種嫉賢妒能、編造傳聞流言、無中生有中傷別人的人,給予嚴厲的批評與教育。
傳聞與讒言,留給今天的領導者的思考是沉重的。某公司的一位經理由於對新調來的兩個業務主管不了解,心裏沒底,於是,就找了幾個跟自己親近的人了解情況。而這些人對新來的兩位主管嚴格管理、秉公辦事的做法很不習慣,便借所謂“群眾反映”不好為由,對其捏造一些流言蜚語,結果,這位經理偏聽偏信,於是找個理由把這兩名主管調離了工作崗位。
這事聽起來幼稚可笑,可在現實生活中卻屢見不鮮。生活中往往有這樣的事例,有的人才,其觀點、謀略新穎奇特,一時難為多數人所理解與接受,然而,卻是可行的,甚至是難能可貴的。而這種人,往往難以取得多數人的支持,也常常會有不好的輿論。如果僅憑“傳聞”以輿論識人,就會把這種難能可貴的人才連同他的觀點、謀略一起拒之門外,豈不是一大損失!
因此,在識人的實踐中,既不可不注意“民意”,又不可被表麵的“民意”所左右。“群眾反映”、“民意測驗”,從本質上說,都無可非議。如果僅憑此識別人才,未免過於草率。至於將一些流言蜚語、閑言碎語等視同為“群眾意見”,那就更幼稚可笑了。
在現實生活中,有才幹的人往往受到妒嫉,從而成為“有爭議的人物”。如果領導被不利於這些人的輿論所左右,那就無法讓他們為己所用。
7.給下屬一個講話的機會
任何領導對下屬違背命令,觸犯製度的行為都是十分反感的。有的領導因下屬的這種行徑對其“一棍子打死”,不去把問題弄清楚,不給下屬一個講話的機會,從此在重大事情上對其“永不敘用”,從而白白喪失了一個人才。
領導者要給下屬一個講話的機會,從而真正了解事情的原因。
一天,漢王帳下來了一位身材偉岸、麵如敷粉、唇若施朱的美貌丈夫。此人是陽武縣人。名叫陳平,原是楚都尉,因項王發怒誅殺將吏,避禍而逃奔漢王來的。漢王劉邦聽部將魏無知介紹後,立即召見陳平,直截了當地向他征詢伐楚大計。陳平進言說:“大王想伐楚,目前正是時機。現在項王正率軍討伐齊地,後方空虛。大王若迅速東進,攻占他的老巢彭城,截斷楚軍歸路,楚軍一定人心大亂,容易潰散;項王雖然勇猛,但他一個人也無能為力了。”接著,陳平還把進軍線路和攻伐計謀對漢王作了詳細分析。漢王聽了眉飛色舞,欣喜異常,覺得陳平才智謀略過人,真算得上張子房第二了。於是,不但仍舊授予他楚時的都尉官,還讓他作自己的參乘(陪乘人),隨侍左右,並兼掌護軍。
帳下諸將見陳平剛來,又不見有什麼功勞,就一下得了貴官,還跟隨漢王身邊,認為漢王這般抬舉陳平也太過分了。下邊不滿的議論,漢王也有所耳聞,但均不以為意;相反,更加厚待陳平。這下惹得周勃、灌嬰這類功臣更加憤憤不平。他們在將士中搜集了些有關陳平的不廉行為,然後氣呼呼地到漢王帳中告狀,想把陳平告倒。
漢王聽後,不但不生氣,反而笑著說:“寡人任用陳平,是因為他有才智。你們說的那些事是德行問題。當今楚漢相爭,全靠能人出奇謀,武士出勇力。那些循規蹈距的謙謙君子有啥用處!你們就不要再追究他的那些生活小事啦!”周勃等人隻好垂頭喪氣地退了出來。
漢王見他們走了,心裏覺得有些問題還是得弄清楚,於是召陳平進來質問道:“先生,你原來事魏不行,於是事楚;結果又離開楚營,投到我處。人臣侍君可以這樣不專一嗎?”陳平從容回答說:“臣事魏王,魏王不能采納臣的意見,所以離開他;到了項王麾下後,臣見項王信任喜歡的人,不是親戚,就是故舊;其他人即使是奇謀之士他也不重用。臣聽說漢王豁達大度,知人善任,遠近豪傑都爭相歸附,所以臣才來投奔大王。臣來時,隻身一人,除了身上穿的,餘皆一無所有。如果不收受點錢財,就無法籌辦活動經費。大王現在若真的認為臣的計劃可以采用,就請大王聽臣行事;假如認為不行,臣收的錢財全在,就全部封送官府,放我一條生路讓我離開就是了。”
漢王聽後,立刻向陳平賠禮道歉,並重金賞賜陳平,還提升他為護軍中尉,監護諸將。這樣一來,眾將領再也不敢說長道短了。
從此,陳平一心一意跟隨漢王身邊,盡心為漢王出謀劃策。他與張良成了漢王劉邦奪取天下以至治理天下所不可或缺的左右手。直到十數年之後,高祖臨終之前的遺囑中,陳平仍是漢高祖托付的安劉佐漢的重要大臣之一。
陳平收受賄賂固然不對,但劉邦給他一個講話的機會,了解他受賄的原因。若是劉邦不問清楚,固然留下陳平也很難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