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在劉基的鼎力相助下,朱元璋率領義軍南征北戰、東進西伐,終於蕩平狼煙,建立了大明王朝。時為禦史中丞兼太史令的劉基又向朱元璋建議:大明的當務之急,是製定法律,以法治國。他提醒朱元璋接受宋、元以寬縱失天下的教訓,力主嚴肅吏治,糾劾不法官吏;又勸朱元璋修德省刑,禁止濫殺。結果,很快就醫治好了戰爭創傷,使明初的生產力得到較快的發展。後來,又在劉基的提議下,明成祖遷都北京,進一步鞏固了大明政權。後人為稱頌劉基的遠見卓識,往往把他同諸葛亮聯係在一起,並說“諸葛亮下傳劉伯溫。”
在今天,由於人與人交往的頻繁,使領導更容易在日常閑談之餘結交人才。如果領導能夠留心尋覓,便不難從中找到所需的人。
4.留心下屬的“口頭語。”
每個人都有口頭語。口頭語雖無實際意義,卻是在日常說話時逐漸形成的。其所以形成某一口頭語和他的性格有一定關係。領導如果留心聽一下下屬的口頭語,更能清楚地了解這個人。
人的口頭語雖不相同,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可分為六種類型。
(1)“說真的”型
“我儲足了10萬元便結婚,說真的”、“這事要拜托你了,說真的”等等。常說“說真的”一類口頭語的人,有一種擔心對方誤解自己的心理,所以在說話時加說“說真的”,以表明自己的重視程度。說這種口頭語的人,性格有些急躁,內心常有其他想法,故用“說真的”來表白。這一類型的口頭語還有:“老實說”、“的確”、“不騙你”……從事商業的人,有此類口頭語,反映他博取信賴的心理。
(2)“應該”型
常說“應該”的人,也常說“不該”。這一類的人,自信心極強,顯得很理智,為人冷靜。自認為能夠將對方說服,令對方相信,另一方麵,“應該”說得過多時,反映了有“動搖”的心理。“必須”、“必定會”、“一定要”……也屬這一類型的口頭語。長期擔任領導職務的人,易有此類口頭語。
(3)“聽說”型
“聽說他破產了,是不是這樣我不清楚。”
“聽說”這一個口頭語不少人常用,具有一種給自己留有餘地的心理。這種人的見識雖廣,決斷力卻不夠。明明是事實,如果是他說的話,便會是“聽說……”。
類似“聽說”的口頭語有“據說”、“聽人講”……很多處事圓滑的人,都有這類口頭語。
(4)“可能是吧”型
說這種口頭語的人,自我防衛本領很強,不會將內心的想法完全暴露出來。在處事待人方麵冷靜,所以,工作和人事關係都不錯。“可能是吧”這類口頭語也有以退為進的含義。事情一旦明朗,他們會說“我早就估計到這一點了”。從事政治的人多有這類口頭語。類似的口頭語有“或許是吧”、“大概是吧”等等。這一類口頭語都隱藏了自己的真心。
(5)“但是”型
“我雖然很想去,但是……”“這事好雖好,但是,我不能做。”
常說“但是”這一口頭語的人,有些任性,所以,總提出一個“但是”,來為自己辯解,“但是”這一口頭語,也是為保護自己而使用的。從一方麵看,“但是”也反映了溫和的特點,它顯得委婉,沒有斷然的意味。類似的口頭語有“不過”等,從事公共關係的人常有這樣的口頭語,因為它的委婉意味,不致令人有冷淡感。
口頭語雖簡單,但領導往往正是能從這種簡單中聽出大學問來。
5.要提防“口是心非”的小人
小人最顯著的特點莫過於口是心非,見風使舵。領導常常可以看見這樣一種人:他在你的麵前時,對你的吩咐信誓旦旦。可一轉眼便會將其丟在九霄雲外,按自己的那一套去做。
要提防那些口口聲聲以你的“利益”為重的人,以防受騙。
為貨物質量所欺,不如為貨物價格所騙。這種事最需要審慎明察。辨貨與識人是有區別的。能洞察他人氣質,分辨其性情是一門偉大的藝術。領導研讀人性,應如精讀一本書一樣讀透。
1898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在中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維新變法運動。他們的活動得到光緒帝的支持,但他是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慈禧太後控製著朝政。光緒帝想借助變法來擴大自己的權力,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打擊慈禧太後勢力。作為慈禧太後,她當然感覺出自己權力受到威脅,所以對維新變法橫加幹涉。於是,這場變法運動實際上又變成了光緒帝與慈禧太後的權力之爭。在這場爭鬥中,光緒帝感到自己的處境非常危險,因為用人權和兵權均掌握在慈禧的手中。為此光緒帝憂心忡忡,有一次他寫信給維新派人士楊銳:“我的皇位可能保不住。你們要想辦法搭救。”維新派為此都很著急。
正在這時,榮祿手下的新建陸軍首領袁世凱來到北京。袁世凱在康有為、梁啟超宣傳維新變法的活動中,明確表態支持維新變法活動。所以康有為曾經向光緒帝推薦過袁世凱,說他是個了解洋務又主張變法的新派軍人,如果能把他拉過來,榮祿(慈禧太後的主要助手)的力量就小多了。光緒帝認為變法要成功,非有軍人的支持不可,於是在北京召見了袁世凱,封給他侍郎的官銜,旨在拉攏袁世凱,為自己效力。
當時康有為等人也認為,要使變法成功,要解救皇帝,隻有殺掉榮祿,而能夠完成此事的人隻有袁世凱,所以譚嗣同後來又深夜密訪袁世凱。
譚嗣同說:“現在榮祿他們想廢掉皇帝,你應該用你的兵力,殺掉榮祿,再發兵包圍頤和園。事成之後,皇上掌握大權,清除那些老朽守舊的臣子,那時你就是一等功臣。”袁世凱慷慨激昂地說:“隻要皇上下命令,我一定拚命去幹。”譚嗣同又說:“別人還好對付。榮祿不是等閑之輩,殺他恐怕不容易。”袁世凱瞪著大眼睛說:“這有什麼難的?殺榮祿就像殺一條狗一樣!”譚嗣同著急地說:“那我們現在就決定如何行動,我馬上向皇上報告。”袁世凱想了想說:“那太倉促了,我指揮的軍隊的槍彈火藥都在榮祿手裏,有不少軍官也是他的人。我得先回天津,更換軍官,準備槍彈,才能行事。”譚嗣同沒有辦法,隻好同意。
袁世凱是個心計多端善於看風使舵的人,康有為和譚嗣同都沒有看透他。袁世凱雖然表示忠於光緒皇帝,但是他心裏明白掌握實權的還是太後和她的心腹,於是又和慈禧的心腹們勾搭上了。如今他更加相信這次爭鬥還是慈禧占了上風。所以,他決定先穩住譚嗣同,再向榮祿告密。
不久,袁世凱便回天津,把譚嗣同夜訪的情況一字不漏地告訴榮祿。榮祿嚇得當天就到北京頤和園麵見慈禧,報告光緒帝如何要搶先下手的事。
第二天天剛亮,慈禧怒氣衝衝地進了皇宮,把光緒帝帶到瀛台幽禁起來,接著下令廢除變法法令,又命令逮捕維新變法人士和官員。變法經過103天最後失敗。譚嗣同、林旭、劉光第、楊銳、康廣仁、楊深秀在北京菜市口被砍下了腦袋。
變臉的小人的話不可信。他們慣會當麵一套,背後一套;過河拆橋,不擇手段。他們很懂得什麼時候搖尾巴,什麼時候擺架子,何時慈眉順目,何時如同凶神惡煞一般。他們在你春風得意時,即使不久前還是“狗眼看人低”,馬上便會趨炎附勢,笑容堆麵,而當你遭受挫折,風光盡失後,則會避而遠之,滿臉不屑的神氣,甚至會落井下石。袁世凱這類奸雄式小人,為邀功請賞,飛黃騰達,更不惜讓人掉腦袋。
6.切忌以傳聞為依據
領導者注重“民意”,多聽取一些意見是好事,但這些“民意”隻能做參考,決不能拿來做識人的依據。
在識人的問題上,戰國時著名哲學家韓非在總結曆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強調識人不可以輿論與傳聞為依據。
韓非認為,對人,隻應看他是否具有才華,而不管他是否受到非議或是讚譽。
為什麼在識人的問題上要排除輿論與傳聞的幹擾呢?韓非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以聲譽的好壞來作為提拔人才的依據,那麼臣下就會背離君主而在下麵相互勾結,以便製造對對方不利的輿論與傳聞;如果根據朋黨關係來薦舉官員,那麼臣民就會致力於勾結拉攏而不再在法律的規定內憑功業來求得任用。所以,如果任命官員不以才能作為標準,而隻根據聲譽、朋黨關係如何,那麼,國家就會混亂。沒有一套正確方法來識別人才的君主,必然會根據他人的議論來判斷一個人的智愚與忠奸。別人稱讚誰,君主就隨之喜歡誰;別人非議誰,君主也隨之厭惡誰。這樣,傳聞與毀譽成了衡量官員好壞的標準。於是,那些慣於討好、習於鑽營、善於拉拉扯扯的人,就會得逞於一時,朝廷則可能被這群結黨營私的小人所充斥;而那些正道直行的賢人君子,就會顯得孤立無援,長此,就將形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