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耳朵了解人,是欲成大事的領導必須修煉的本事。俗話說得好:“會說不如會聽。”你是領導,但終究是個凡人,僅憑雙眼所見得出的結論未必正確。想做到正確知人,會聽是會看的重要補充。縱觀古今中外身居領導崗位的名人,無不是善於以聽識人的高手。
1.掌握提問的技巧
對於領導來說,麵試無疑是選拔人才,了解人才的重要環節。麵試是從對方的言語中了解他的途徑。領導要在麵試中占據主動,充分地了解自己想知道的一切,就得掌握提問的技巧。
適當掌握和具體運用一些有效的技巧,有助於活躍招聘的氣氛,並能達到各種各樣的效果。以下介紹一些具體的麵試技巧。
(1)彰顯公司的形象和實力的技巧
在招聘市場營銷人員的過程中,領導列舉出20多種(可以更多)營銷方案,讓應聘者分析說明它們的優劣。這一提問,既達到對考核應聘者的分析能力的目的,又向應聘者展示了領導的實力。從而會讓招聘者感覺到,這家公司人才水平很高,公司一定很有前途。
當麵試進行到一定的時候,向應聘者提問:本公司在某年做了某事(比較輝煌的業績成果等),你如何評價此事。既測試應聘者又展示公司業績。
(2)讓應聘者說真話的技巧
請應聘者描述前天下午做過什麼事?一般的應聘指南書刊都沒有涉及這樣的問題,應聘者對此就沒有充分準備。這樣能較真實地反映出應聘者的表達能力、文字組織能力、思路是否清晰等。
與應聘者閑談與招聘無關的事情。在與本身利益無衝突的聊天中,應聘者更容易說出真實的東西,領導從中判斷應聘者的素質和能力。
(3)審查應聘者學曆的技巧
在審查應聘者的學曆時,謊稱你們學校某某老師講課很風趣,到現在仍記憶猶新。若應聘者附和,馬腳頓露。
(4)判斷應聘者的抗挫折能力的技巧
領導的座位較高,位置背光。應聘者逆光而坐,須仰視回答問題,這種環境和氛圍對應聘者有一種無形的壓力;通過對應聘者臉部表情的觀察,便能比較正確地判斷應聘者的抗挫折能力。
麵試過程中,謊稱對應聘者的評價表丟了,這事對他(她)的錄用很不利。若應聘者沉著應對,則抗挫折能力較強;若比較緊張,則抗挫折能力較差。
請應聘者列舉3件他認為是失敗的事情,如果應聘者所說的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如失戀、考試不及格等等,則說明應聘者沒有經曆過多少挫折,在今後工作中真的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定會出現問題。
(5)測試應聘者的創新能力的技巧
隨意指出應聘現場的一件事物(例如茶杯),請應聘者在一定時間內,比如說五分鍾,盡可能多地說出它的其他用處,在應聘者陳述完畢後,領導再說出幾種用途。此法有一石二鳥之妙處:一是可測出應聘者的創新能力;二是展示領導的創新能力。
讓應聘者當場設計出某個方案。從方案中可看出應聘者的思維模式,從而判斷出應聘者的創新能力。
(6)測試應聘者的領導能力的技巧
情景模擬法。設置一些領導難題,看應聘者的反應及處理方法。
無主持人討論。將應聘者(一般5~7人)集中在一個會議室,確定主題,不設主持人,由大家自由發言、討論,經過一段時間,其中的領導者就會自然地顯露出來。
2.在談話中了解他人
人們經常可以看到領導找一些下屬去談話,而談話的內容卻與工作並沒有多大的關係。其實,領導是通過談話來了解自己的下屬。
(1)通過話題來了解他人
談話中經常涉及自己,談自己的經曆、看法、態度。這種人一般性格外向、感情強烈,自我意識突出;另一種人恰恰相反,談話中很少談到自己,在必須用“我”時,通常用“我們”來代替。這些人大多性格內向,不注重自我表現,主觀色彩不濃,具有雷同的性格。
話題總是生活中的瑣碎事情,屬安樂型的人。較為關心生活安排,注重現實生活水平的提高。
喜歡談論國家大事,屬事業型的人,經常讀書看報,講求工作效率。
經常談論自然現象,熱心於諸如“飛碟”、火山、地震等自然方麵的問題。這些人生活有規律,辦事嚴謹,注意事物的精確性。
熱衷於談論社會現象,關心人與人的關係及社會問題。這種類型的人生活不很規律,辦事粗枝大葉。
不願總把持話題,常希望討論對方的話題,一般說,這些人具有寬容的精神,謙虛講禮儀,深諳人際交往的技巧;與之相反的,總不斷地扯出自己話題的人,屬於具有較強支配欲和顯示欲的人。
(2)通過談話內容的重點來了解他人
談話是概括性的,注重事物的結果,關心宏觀問題,屬領導型人物。人際交往多為亢進型與控製型,有較強的獨立性,有支配欲、主觀性。
敘事具體,注意具體細節及過程。這種人適合於做瑣碎的事務性工作,交往類型多為支持型與分析型,支配欲不強,交往中有順從性,獨立性不強。
通過講話方式來了解他人
講話決斷明了,表明他的自信心強。講話愛用命令式口吻的人,懷有優越感,辦事主觀,其中有些人也不乏魄力,但另一些人說明了他的幼稚。說活聲調很高的人,性格浮躁,同時也任性。
(4)通過講話速度來了解他人
講話速度快而急,一般是個脾氣急躁之人,辦事虎虎有生氣,但瞻前顧後不夠,有粗枝大葉的毛病。
講話速度快而不急的人,辦事果斷,富有遠見,不易改變主張。
3.在閑談中尋覓所需之才
領導者最大的職責之一便是用人。英明的領導總是千方百計地打聽人才,一旦獲悉,便禮賢下士,使人才為己所用。
三國時的劉備,在荊州聽聞“臥龍、鳳雛”之名,便廣為尋覓,最終得到二人相助成就了一番事業,從而傳為千古美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是在閑談中得知劉基並最終獲其相助的。
朱元璋出身農家,放過牛,種過田,做過和尚,要過飯,在民間過了24年顛沛流離、饑寒交迫的生活。由於他沒條件讀書,所以投奔紅巾軍後,便抓緊一切機會學習文化知識,並對知識分子分外尊重,千方百計地把他們吸收到自己隊伍中來。尤其是對那些社會賢達,更是留心尋覓、費心招攬、盡心感化,努力使他們為自己效力。
當朱元璋的義軍占領浙東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從別人的閑談中得知有個叫劉基的能人,為避戰亂躲進了深山。朱元璋馬上把謀士陶安找來詢問劉基的情況。陶安介紹說:劉基,字伯溫,浙江青田縣人;元末進士,曾任江西高安縣丞、江浙儒學副提舉,很有學問,善謀算,多方略。並表示:“論出謀劃策,運籌帷幄,臣遠不如劉基。”朱元璋非常高興,立即派人帶著他的親筆信和金銀財寶去尋訪劉基。而劉基對朱元璋的英勇善戰、身先士卒、勤奮好學及禮賢下士等等也早有耳聞,如今見人來請,也很感動,便毅然應允,出山輔政,成了朱元璋的第一智囊人物。
不久,從起義軍中分化出來的陳友諒立國稱帝,並夥同原義軍中的另一部將張士誠舉兵進攻朱元璋的大本營應天。駐守應天城的文官武將中有不少人慌了手腳。有的主張開城投降,有的堅持棄城轉移,也有的要求迎擊、決一死戰,隻有劉基靜坐不語。待敵軍兵臨城下,朱元璋征求劉基的意見。劉基說:張士誠目光短淺,胸無大誌,隻圖固守,未必真會交戰;而陳友諒雖居長江上遊,擁有精兵利艦,又來勢洶洶,但他名號不正;而且兵驕,驕兵必敗。然而,畢竟他實力較強,敵強我弱,必須智取。若誘敵深入,以伏兵重擊,定能取勝。隻要集中兵力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便不戰自退,應天也就萬無一失了。朱元璋非常高興,完全采用了劉基的戰略戰術。結果,又完全如劉基所料,把陳友諒苦心經營了多年的隊伍打得落花流水,望風而逃。張士誠部縮頭縮尾,始終未敢輕舉妄動。而朱元璋不僅保住了應天,還乘勝揮師攻下了安徽、江西的許多州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