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二:巧用“中醫診斷”法。下屬在揣摩領導的同時,領導也應該花點時間琢磨琢磨下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情況,通過望、聞、問、切的方式加強對下屬的了解。望,是指走訪和看望,跟蹤了解下屬在家裏的情況。“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聞,是指注意從側麵聽取其他同誌的評價。問,是指把私下了解到的情況,甚至是“風語”,擺在下屬的麵前,通過探討、分析等方式,觀察其為人處世之道。切,是指交辦一些有難度的任務讓下屬去做,在實踐中“診斷”其實際工作能力。實踐出真知,實踐見才幹,說得好不如做得好。要注意把下屬放到實踐中去鍛煉,通過讓其處理複雜的工作、解決矛盾突出的問題,全麵考察其能力和品質。
方法三:善用“矯偏”法。對下屬要常提醒,發現其錯誤要隨時糾正,不要認為是小事而放任不管。這樣既能促使下屬對領導本人的認識,又能堵塞下屬投機取巧的心思,使其把主要精力和時間用到工作、學習中去,憑業績獲得領導的信任。
當然,同聲相近,同氣相求。領導要想一眼看穿誰是“小人”,首先自己要成為君子。否則,必將優劣不分、賢愚不辨。
9.看人可以“貌相。”
領導看人可以“貌相”,這裏的“貌相”並不是指以貌取人,而是指通過對方的麵部表情、眼神及身體動作和姿勢等行為來了解一個人。
英國行為學家艾伯勃特曾提出一個公式:信息的全部表達=7%語調+38%聲音+55%表情。可見,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無聲的身體語言所進行的信息溝通占了一半以上。當然,在一般社交場合,無聲的身體語言是很少獨立擔當起溝通功能的,它往往起著配合、輔助和加強言語的作用。完全離開了口頭言語的身體語言並不比啞語高明多少,其傳播的範圍是有限的,也難以表達一些抽象的話題。
然而有趣的是,一旦口頭語言與身體語言結合起來,語言隻是起了方向性或規定性的作用,而身體語言才準確地反映出話語的真正思想和感情,擔當起絕大部分的傳播職能。同樣一句話,可以反話反說,也可以反話正說;可以是鄭重其事,也可以是有口無心,甚至是冷嘲熱諷。這除了取決於語調之外,主要是取決於麵部表情、身體動作等無聲的身體語言。有經驗的領導善於從下屬的身體語言中捕捉到許多他們所需要的信息。
第一,眼睛的動作語言
愛默生關於眼睛說過這樣一段話:“人的眼睛和舌頭所說的話一樣多,不需要詞典,卻能夠從眼睛的語言中了解整個世界,這是它的好處。”目光接觸,是人際間最能傳神的身體語言。眼睛的語言傳達出的信息主要有:
(1)與人交談時,視線接觸對方臉部的時間正常情況下應占全部談話時間的30%~60%,超過這一平均值者,可以認為對談話者本人比談話內容更感興趣;低於此平均值,則表示對談話內容和談話者本人均不怎麼感興趣。
(2)傾聽對方談話時,幾乎不看對方,那是企圖掩飾什麼的表現。
(3)眼睛閃爍不定,是一種反常的舉動,常被視為用作掩飾的一種手段或性格上的不誠實。
(4)瞳孔的變化是非意誌所能控製的。人們處於高興、喜歡、肯定等情緒時,瞳孔必然放大,眼睛很有神;處於痛苦、厭惡、否定等情緒時,瞳孔就會縮小,眼睛必然無光。據說,古時候的珠寶商人已注意到這種現象,他們能窺視顧客的瞳孔變化而知道對方是否對貨物有興趣,從而決定是抬價還是降價。因此,有人在某些場合,為了掩飾自己的內心活動,往往戴上一副有色眼鏡。
(5)在1秒鍾之內連續眨眼幾次,這是神情活躍、對某事物感興趣的表現,有時也可理解為由於個性怯懦或羞澀、不敢正眼直視的表現;瞪大眼睛看著對方是對對方有很大興趣的表示。
第二,透過“眼神”辨人心
“眼睛是心靈之窗”。深層心理中的欲望和感情,首先反映在視線上,視線的移動、方向、集中程度等都表達不同的心理狀態,觀察視線的變化,有助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爬上窗台就不難看清屋中的情形,讀懂人的眼色便可知曉人們內心狀況。
眼睛看人的方法由來已久。一個人的感情所表現最顯著、最難掩的部分,不是語言,不是動作,也不是態度,而是眼睛,言語動作態度都可以用假裝來掩蓋,而眼睛是無法假裝的。我們看眼睛,不重大小圓長,而重在眼神。
眼神沉靜,便可明白他對於你著急的問題,早已成竹在胸,定操勝算。隻要向他請示辦法,表示焦慮即可。如果他不肯明白說,這是因為事關機密,不必要多問,隻靜待他的發落便是。
眼神散亂,便可明白他也是毫無辦法,徒然著急是無用的,向他請示,也是無用的。你得平心靜氣,另想應付辦法,不必再多問,這隻會增加他六神無主的程度,這時是你顯示本能的機會,快快自己去想辦法吧!
眼神橫射,仿佛有刺,便可明白他異常冷淡,如有請求,暫且不必向他陳說,應該從速借機退出,即使多逗留一會兒也是不適的,退而研究他對你冷淡的原因,再謀求恢複感情的途徑。
眼神陰沉,應該明白這是凶狠的信號,你與他交涉,須得小心一點。他那一隻毒辣的手,正放在他的背後伺機而出。如果你不是早有準備想和他見個高低,那麼最好從速鳴金收兵。
眼神流動異於平時,便可明白他是胸懷詭計,想給你苦頭嚐嚐。這時應步步為營,不要親近,前後左右都可能是他安排的陷阱,一失足便跌翻在他的手裏。不要過分相信他的甜言蜜語,這是鉤上的餌,是毒物外的糖衣,要格外小心。
眼神呆滯,唇皮泛白,便可明白他對於當前的問題惶恐萬狀,盡管口中說不要緊,他雖未絕望,也的確還在想辦法,但卻一點也想不出所以然來。你不必再多問,應該退去考慮應付辦法,如果你已有辦法,應該向他提出,並表示有幾成把握。
眼神似在發火,便可明白他此刻是怒火中燒,意氣極盛,如果不打算與他決裂,應該表示可以妥協,速謀轉機。否則,再逼緊一步,勢必引起正麵的劇烈衝突了。
眼神恬靜,麵有笑意,你可明白他對於某事非常滿意。你要討他的歡喜,不妨多說幾句恭維話,你要有所求,這也是個好機會,相信一定比平時更容易滿足你的希望。
眼神四射,神不守舍,便可明白他對於你的話已經感到厭倦,再說下去必無效果,你應趕緊告一段落,或乘機告退,或者尋找新話題,談談他所願聽的事。
眼神凝定,便可明白他認為你的話有一聽的必要,應該照你預定的計劃,婉轉陳說,隻要你的見解不差,你的辦法可行,他必然是樂於接受的。
眼神下垂,連頭都向下傾了,便可明白他是心有重憂,萬分苦痛。你不要向他說得意事,那反而會加重他的苦痛,你也不要向他說苦痛事,因為同病相憐越發難忍,你隻好說些安慰的話,並且從速告退,多說也是無趣的。
眼神上揚,便可明白他是不屑聽你的話,無論你的理由如何充分,你的說法如何巧妙,都不會有高明的結果,不如嘎然而止,退而求接近之道。
總之,眼神有散有聚,有動有靜,有流有凝,有陰沉,有呆滯,有下垂,有上揚,仔細參悟之後,必可發現人情畢露。
第三,眉毛的動作語言
眉毛一般是配合眼的動作來表達其含義的,但單憑眉毛也能反映出人的許多情緒。
(1)處於驚恐或驚喜時,眉毛上揚,即人們所謂的“喜上眉梢”。
(2)處於憤怒、不滿或氣惱時,眉角下拉或倒豎,即通常所說的“劍眉倒豎”。
(3)當困窘、不愉快、不讚成或者是表示關注、思索時,往往皺眉。
(4)表示讚同、興奮、激動的情緒時,眉毛迅速地上下跳動。
(5)表示有興趣、詢問或者疑問時,眉毛就會上挑。
第四,嘴巴的動作語言
嘴巴是說話的工具,也是攝取食物和呼吸的器官之一,它的吃、咬、吮、舐等多種動作形式,決定了它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往往反映出人的心理狀態。
(1)緊緊地抿住嘴唇,往往表現出意誌堅決。如果緊抿嘴唇,且避免接觸他人的目光,可能表明他心中有某種秘密,此時不想透露。
(2)嘴唇常不自覺地張著,呈現出倦怠疏懶的模樣,說明他可能對自己、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感到厭煩。
(3)撅起嘴是不滿意和準備攻擊對方的表示。
(4)注意傾聽對方談話時,嘴角會稍稍向後拉或向上拉。
(5)遭到失敗時,咬嘴唇是一種自我懲罰的動作,有時也表示自我解嘲和內疚的心情。
(6)不滿和固執時,往往嘴角下拉。
第五,四肢的動作語言
四肢包括上肢和下肢,通過對四肢的動作分析,我們可以判斷出對方的心理活動或心理狀態,也可以借此把自己的意思傳達給對方。
(1)手臂交叉放在胸前,同時兩腿交疊,表示不願與人接觸;微微抬頭,手臂放於椅子上或腿上,兩腿交於前,雙目不時觀看對方,表示有興趣來往。
(2)握拳是表現向對方挑戰或自我緊張的情緒,以拳擊掌是向對方發出攻擊的信號。
(3)用手指或鉛筆敲打桌麵,或在紙上亂塗亂畫,表示對對方的話題不感興趣、不讚同或不耐煩。
(4)在交談時,常常咬自己的指甲,說明他感到與對方的關係不肯定,或者彼此關係不佳、生疏。
(5)兩手手指並攏放置於胸脯的前上方呈尖塔狀,表明充滿信心。手與手重疊放在胸腹部的位置,是謙遜、矜持或略帶不安心情的反映。
(6)搖動足部,或用腳尖拍打地板,或抖動腿部,都表示焦躁、不安、不耐煩或為了擺脫某種緊張感。
(7)足踝交叉而坐,往往表示在心理上壓製自己的表麵情緒;張開腿而坐,表明此人自信,並有接受對方的傾向。
(8)架腿而坐,表示拒絕對方並保護自己勢力範圍。而頻頻變換架腿姿勢的動作是情緒不穩定或焦躁、不耐煩的表現。
第六,腰、腹部的動作語言
腰部在身體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腰部位置的“高”或“低”與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態是密切相關的。同樣,腹部位於人體的中央部位,它的動作帶有極豐富的表情與含義。
(1)鞠躬、彎腰,表示謙遜或尊敬之意。再者,心理上自覺不如對方,甚至懼怕對方時,就會不自覺地采取彎腰的姿勢。
(2)腰板挺直,頸部和背部保持直線狀態,則說明此人情緒高昂、充滿自信、自製力較強。相反,雙肩無力地下垂,凹胸突背,腰部下塌,則反映出疲倦、憂鬱、消極、被動、失望等情緒。
(3)雙手橫叉腰間,表示胸有成竹,對自己麵臨的境況已做好精神上或行動上的準備,同時也表現出以勢壓人的優勢感和支配欲。
(4)凸出腹部,表現出自己的心理優勢,自信與滿足感;抱腹蜷縮,表現出不安、消沉、沮喪等情緒支配下的防衛心理。
(5)解開上衣鈕扣而露出腹部,表示胸有成竹,開放自己的勢力範圍,對對方不存戒備之心;重新係一下皮帶,是在無意識中振作精神、迎接挑戰的信號。反之,放鬆皮帶則反映出放棄努力以及鬥誌開始鬆懈,有時也意味著緊張氣氛中的暫時放鬆。
(6)腹部起伏不定,表現出興奮或憤怒;極度起伏,意味著即將爆發的興奮與激動狀態而導致呼吸的困難。
(7)輕拍自己的腹部,表示自己有風度、雅量,同時也反映出經過一番較量之後的得意心情。
領導在對身體語言做出分析和判斷時,需要十分細心。由於每個人的性格和文化背景不同,身體語言所表達的意思也有所差別。另外,人的行為有時會受所處場合的製約。所以,領導看人要根據特定的個人在特定場合下的行為來把握。
10.從座位上來看人
從古至今,在座位的問題上產生了無數的學問,以至於聯合國開會也隻有采用圓桌的形式安排座位。領導看人,同樣可以從對方坐座位這一細小的舉動著手。
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坐什麼座位,怎樣坐,都反映了人的深層心理。首先,坐什麼位置,直接反映出社會、集團傳統的上席下席或優勢、劣勢的意識,就是現在,拘泥於形式的聚會或老年人多的聚會上,誰坐什麼位置就使主持者頭痛,在會議參加者之間常常發生不必要的相互推讓或爭執。其次,是所有的人都有在自己身體的周圍保持自己專用空間的心理,如果被侵犯就會不悅,並產生不安。這個空間稱為“身體範圍”。通常,人是互不侵犯這種範圍的。
心理學家發現,對一個人坐的位置、坐姿進行標記、分析,可以簡單了解一個人的心理。
(1)座位的物理距離
這種距離的大小,可以表示主觀上想侵犯對方身體領域的程度,從而能判斷出他的一些心理想法,知道他想幹什麼。例如:一對以身相許成卿卿我我的情侶,即使在很寬闊的沙發裏,他們必然也會靠近對方的身邊坐下,這當然並不是沒有足夠的空間,而是反映了他們如膠似漆的心態。像這種情況,如果在你身邊有這樣一對情侶,如果你不想讓人煩,你就識趣點兒,給別人留一點空間,走開。
又如在大學的教室裏,如果有人想積極參與討論,這些學生大多數會坐在教室前麵的位置上,反之,有些學生不常來上課,占用上課的時間出去打工,他們一定會坐在後頭的,對於本科目不感興趣的人,也會選擇坐在後麵。
(2)座位的方向意味深長
座位的方向有兩方麵:一個是坐在對方的正對麵或旁邊,另一個是坐在背向房間的入口與裏麵的某處位置。
坐在正對麵或旁邊,其表現的心理狀態就不同,麵對麵坐著有一種距離感,這時,兩人之間有一張桌子或什麼東西之類的障礙物會感覺比較舒服。
而坐在側旁的時候,就沒有如此的限製,大多數人采用親密的距離並肩而坐,彼此朝著同一個方向,注視相同的對象,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產生某種連帶感。而麵對麵的坐姿,雙方都處於可以觀察對方的最佳位置上,很容易產生視線衝突,產生一種對峙的感覺。
在男女關係方麵也一樣。中間放著一張桌子,兩人麵對麵地坐著談話,這也許是相當親熱的鏡頭了,不過,這種坐式說明他們彼此間的深度還不夠,表現出他們在心理上存在著一種相互理解的意願。反之,並肩而坐的兩個人,在一般情況下,他們會比麵對麵而坐的男女少說些話,因為他們彼此早已相互了解,甚至在某種情況下早已以身相許也是很可能的事。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他們坐的方向來推測別人的心理活動和與之相關的信息,這樣你若想采取什麼行動就有了對策。看到一對男女相擁而坐,你就別再有奪人之愛的非分念頭了,隻有祝福他們有情人早成眷屬,他們還會對你產生好感。若是看到一對男女相對而坐,則表明他們還尚待進一步溝通,你若有意於其中一方,也許還有希望。
(3)深坐與淺坐的坐姿
對於人類來說,立姿是最適合活動的一般狀態,因此,人們在坐的時候會以立刻可以站起姿勢為前提。在椅子上采取淺坐,即是其中的一個例子。也有人是因為緊張隻敢淺坐在椅子上,常常處於將要采取行動的緊急狀態裏。
人一旦鬆懈下來時,就會坐穩在椅子上,同時伸出腳,很悠閑,表示不會立刻站起。
因此深坐的人在精神上占有優勢,至少他希望自己居高臨下。而淺坐的人,坐在位置上常感不安,顯示出一種屈居劣勢的狀態。
淺坐的人,無意識中會表現出一種服從對方的心理來,在這種人麵前,你千萬不要顯得自己太強大、傲慢,因為他們內心會有反抗。相反,你若表現了對他的友好或關心,他一定會在心裏喜歡你。願意與你接近,這為拓展以後的關係奠定了基礎,其實,什麼人都是可以利用的。如果很多人都願意與你接近,這就給你造成了一種優勢,起碼在人際關係上你已經勝了。
(4)由坐姿而表現出來的深層心理
有些人一坐下來就會蹺起二郎腿,據說這種人深沉、不服輸。
不過,這是男人的情況,女性則就稍有不同了。女人大膽地蹺起雙腿,這就表現了她對自己的容貌或衣著服飾相當自信。這樣的坐姿,很有把握吸引男人的注意,同時也表示她顯示自己的強烈欲望,這種女人自尊心很強,熱衷於做老板,她一麵很輕鬆地跟男人來往,一麵也不輕易傾心於一個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