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知人靠眼,用“火眼金睛”辨賢愚(2 / 3)

5.領導者要有看穿是非的慧眼

有才幹的確是人才的標誌,但有才幹卻不能為領導所用,對共同的事業有害無益,這種人才就必須加以防範。有時候,領導必須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對待這些“另類”的人才。

乾隆初政時,康熙第十六子莊親王允祿是輔政大臣,他的地位在王公親族中尤其顯赫,於是以他為中心逐漸形成了一個小勢力集團。最初乾隆認為他們一夥人是“庸碌之輩”,不會有大作為,盡管允祿毫不顧忌地憑借特權援引勾結,作威作福,但畢竟他們能力還是有限,對皇權也造不成大威脅。於是乾隆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容忍他們。到乾隆四年時,乾隆發現允祿他們竟成了小氣候。允祿和理親王弘皙、火器營都統弘升(恒親王允祺之子)、弘昌(怡親王允祥之子,貝勒)、弘皎(允祥之子,封寧郡王)、弘普(允祿之子,貝子)等人互相趨奉,“私相交結,往來詭密”。這時候,乾隆就不能不提高警惕了。他積極采取了措施來揭露他們的陰謀,深恐“將來日甚一日,漸有尾大不掉之勢”。

弘升在雍正朝獲罪被圈禁,後被放出在家思過。乾隆繼位後,施恩任命他為火器營都統之職。乾隆因此案訓他不感恩悔過,竟“思暗中結黨,巧為鑽營”。並斥責“弘昌秉性愚蠢”,自小不服管教,到處惹事生非;“弘皎乃毫無知識之人”,最嚴重的是弘皙,其“自以為舊日東宮嫡子,居心甚不可問”;而允祿“全無一毫實心為國效忠之處,惟務取悅於人,遇事模棱兩可,不肯承擔,惟恐於己稍有幹涉”。這些人膽敢目無國法君王,“結黨鑽營”、“不守本分”、“飲食宴樂”,乾隆認為他們已經覬覦皇權,圖謀不軌了。

為了確保皇權處在更有利的地位上,乾隆采取了“製造罪名,防範出禍”的才智。於是,弘升首先被以“挑動事端,使我宗室不睦”為罪名逮捕,交宗人府審問,再進一步做調查。緊接著,允祿被以“結黨營私罪”革去親王雙俸、議政大臣和理藩院尚書職務,保留親王封號;弘昌、弘普分別被革去貝勒、貝子封號。這幾個人的罪狀均籠統含糊,未指明實事。隻有弘皙問題較大,竟在王府內仿照國製,設置會計、掌儀等司,並曾多次請巫師降神,問不該問之事,如“準噶爾能否到京,天下太平與否,皇上壽算如何,將來我還升騰與否?”這表明,弘皙還有企圖複辟的大逆之罪。弘皙最後被乾隆永遠圈禁在景山東果園,與他一起圈禁的還有弘升。

仔細探究允祿、弘皙案,可以發現,乾隆之所以尤其對弘皙不能容忍,其原因就是他和乾隆一樣,從小聰慧過人,都得到過康熙的寵愛,當時就有人猜康熙因弘皙之故,可能恢複允爐為太子。弘皙與乾隆一樣被皇祖撫於宮中,並且時間比乾隆更長,自然就是乾隆的競爭者,故乾隆對他尤其不滿了。並且弘皙府中的體製和服飾在一定程度上是得到雍正特許的,即是可以超過一般王公的,然而這也成了他獲罪的一條重要原因。可見乾隆的目的是一定要除掉這支漸成氣候的政治勢力,而挖空心思製造罪名,以儆效尤。

在對待宗親的問題上,乾隆頗會玩弄權術,既懲戒了親貴,又維護了自己的好名聲。一次,和親王弘晝與裕親王允祿、慎郡王允禧、順承郡王斐英阿等奉命盤查倉庫,這本來是例行公事,這些王爺們馬馬虎虎,敷衍了事,想不到皇帝卻借此做文章,責他們“未能盡心”,要議他們的罪。宗人府哪敢得罪這些鳳子龍孫,隻能建議革除他們所兼的都統或者罰除都統俸餉,請皇帝在兩種處分中任擇其一。乾隆很不高興,指責宗人府“兩議請旨,故意嚐試,甚屬取巧,如此瞻徇,豈受其請托耶?抑借以傾陷耶?”將宗人府王公嚴加議處。然後又命都察院嚴查議處。

都察院的官吏們接到這一棘手的案件,同樣也是戰戰兢兢,不知道皇帝的葫蘆裏賣的什麼藥,隻得從嚴議處,革去上述宗室的王爵。不料乾隆又大發脾氣,說:“王公等非幹大故,從無革去王爵、降為庶人之理,都察院果以此議當乎?否乎……明知朕必不革去兩親王兩郡王,而故如此立義,以為可以立身無過,而於朝廷之體製、事理之當否,概不之論,是豈大臣實心敬事之道……乃諸臣議事,一不衷之於理,非以嚐試取巧,則以從重而恩出自上為自全之術,無以實心為國家任事者,朕將奚望,亦甚自慚。”

結果,這些王爺們被罰俸一年,而都察院官員們都被革職留任。乾隆大帝的心機真是高深莫測,這無非要讓王爺們知道:自己是絕對的權威,對任何人可以生殺予奪。同時也告誡百官們:即使皇親國戚,也必須依法處理,既不許徇情包庇,也不許故意重處,把罪過和處理的責任都推到皇帝的身上。

乾隆禦弟弘瞻遭到懲戒後,“閉門謝客,抑鬱生疾”,於是,乾隆親赴探視。弘瞻在被衾中叩首謝罪,乾隆大帝竟也被手足之情感動得嗚咽失聲,拉著弘瞻的手說:“隻因你年少而稍加斥責,哪知道竟使你得這樣重的病。”並馬上恢複了弘瞻的爵位。隻是為時已晚,不久弘瞻便一命歸天了。由此來看,此中雖有乾隆的後悔之意,但也不能說當初就沒有一點小權術摻雜於親情之中。

領導要有一雙看穿是非的慧眼,不能反被對方的才幹蒙住了雙眼,更要注意審察對方的出發點。若是對存心搗亂的人才姑息遷就,最終受害的隻能是自己。

6.看清下屬的“長處”與“短處。”

看清一個人才能用好一個人。很多領導者都感歎:可用之人太少了!不過,在埋怨下屬無能之前,身為領導的你,對下屬的“長處”和“短處”都看清楚了嗎?

很多人,在成功之前並沒有先天的征兆,他們的長處被短處掩蓋,甚至還有人被誤認為“刁民”。

2002年全國銷售冠軍、現宅急送公司北京分公司營銷部經理梁巍,剛進宅急送時,隻是個不能勝任本職工作的客戶服務人員……

其實,任何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如何看待一個人的優缺點,盡管有客觀的評判標準,但與觀察者看人的角度也有相當的關係。如果用灰暗的心理看人,從人的短處著眼,那麼看到的自然是缺點多於優點,短處多於長處,如果換個角度,用積極的眼光看人,從人的長處著眼,那麼所能看到的一定是優點多於缺點,長處多於短處。對於一個高明的領導來說,應善於挖掘部屬的優點,激發他們的才智,為我所用。

事實上,人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領導用人,應先看其長,後看其短,要揚長避短。

馬謖被斬,是三國時期諸葛亮舍長就短用才釀成的一個悲劇。史稱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是個非常好的參謀、幕佐之才,諸葛亮卻棄其所長,用其所短,偏偏派他去帶兵鎮守街亭,與魏兵對陣,最後招致慘敗。

作為一名領導,如果學會多看多用下屬的長處,創造良好的條件讓他得到充分的發揮,那麼他的日益增長的長處優勢就會抵消短處的影響,或者填補短處的缺陷,進而實現自身的價值;如果從下屬的短處著眼,就會使他的長處被短處否定和淹沒,不能發揮其優勢,甚至斷送了他的前程。因此,看下屬應首先看他能勝任什麼工作,而不是絞盡腦汁挑其毛病。

“水至清則無魚”。用人識才也是如此。在用人所長的同時,要能容其所短。宅急送公司天津分公司業務部現任經理陳宗雲初中還沒畢業,領導沒盯著他的文化程度這個短處看,而是發揮他聰明好學,愛鑽研業務的長處,使他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基層業務管理幹部。

人在工作中表現出的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人本身素質的不擅長之處;二是人所犯的某些過錯。在完成業績的過程中,由於種種意想不到的原因,下屬任務完成的不好,或出現失誤是常有的事,領導不必大驚小怪。千萬不要一出現失誤,就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緒,指責下屬,不給予絲毫的安慰和幫助。這樣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冷了下屬的心,甚至會滋長下屬的叛逆心理。相反,作為一名領導,若能以敏銳的目光發現下屬的長處並加以欣賞,並合理利用,那麼下屬就會因受人欣賞,而倍感振奮,除了愉快地完成領導交付的任務外,更能貢獻他的聰明才智。

即使自己再能幹,能做的事情終歸是有限的,即使你才華橫溢,也無法勝任所有的事情,惟有知人善任的領導,才能帶領團隊完成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下屬成長了,團隊成長了,領導自然也成長了。

下屬的“長處”固然可用,領導若充分看清下屬的“短處”,在特別的工作中善用下屬的這些“短處”,那更能發揮他們的價值。

美國柯達公司在生產照相感光材料時,需要工人在沒有光線的暗室裏操作,因此培訓一名熟練工人需要花很多時間。但公司發現,盲人可以在暗室裏活動自如,隻要稍加培訓就能上崗,而且他們的活兒要比正常人精細得多。柯達公司從此以後就大量招用盲人從事感光材料的製作。

鬆下幸之助說,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優點。十全十美的人固然沒有,一無是處的人也不會存在,身為一名管理者,如果總覺得下屬這裏不行,那裏不好,以“雞蛋裏挑骨頭”的態度來觀察下屬,不但下屬做不好事,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周圍沒有一個可用的人了,當你要委派任務時,一定會覺得不放心而猶豫不決。

對於短處。許多人的態度隻是“容忍”,而不是去利用。是“容忍”還是“利用”,其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在深圳有一家塗料公司。公司對全體員工進行了性格測評,但公司不是根據優點來安排工作,而是按每個人的短處來安排工作。譬如讓愛吹毛求疵的人當質檢員,讓爭強好勝的人去抓生產,讓好出風頭的個去搞市場公關,讓斤斤計較的人去管倉庫等等。

一個人的短處是可怕的,僅僅“容忍”還不夠。“短處”是工作中潛在的炸彈。對領導來說,最明智的辦法是利用“短處”,這樣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危害,“容人之長,用人之短”,可以保證人盡其才。

7.切忌以貌取人

領導看人是用其才而非選美,千萬不能以貌取人。誠然,通過相貌和表情來了解人,是“識人”的一種輔助手段。但是,領導若把它絕對化,把“識人”變成以貌取人,就會錯識人才,乃至最終失去人才。

三國時,東吳的國君孫權號稱是善識人才的明君,但卻曾“相馬失於瘦、遂遺千裏足”。周瑜死後,魯肅向孫權力薦龐統。孫權聽後先是大喜,但見麵後卻心中不悅。因為龐統生得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加之龐統不推崇孫權一向器重的周瑜,孫權便錯誤地認為龐統隻不過是一介狂士,沒什麼大用。於是,魯肅提醒孫權,龐統在赤壁大戰時曾獻連環計,立下奇功,以期說服孫權,而孫權卻固執己見,最終把龐統從江南逼走。魯肅見事已至此,轉而把龐統推薦給劉備。誰知,愛才心切的劉備,也犯了同樣的錯誤。他見龐統相貌醜陋,心中也不高興,隻讓他當了個小小的縣令。有匡世之才的龐統,隻因相貌長得不俊,竟然幾處遭到冷落,報國無門,不得重用。後來,還是張飛了解了他的真才後極力舉薦,劉備才委以副軍師的職務。

晉代學者葛洪在《抱樸子外篇》中深有感觸地說:看一個人的外表是無法識察其本質的,憑一個人的相貌是不可衡量其能力的。有的人其貌不揚,甚至醜陋,但卻是千古奇才;有的人雖堂堂儀表,卻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草包,倘以貌取人,就會造成取者非才或才者非取的後果。

一向慧眼識珠的曹操,也有以貌取人的錯舉。益州張鬆過目不忘,乃天下奇才,隻是生得額鑊頭尖,鼻偃齒露,身短不滿五尺。當張鬆暗攜西川四十一州地圖,千裏迢迢來到許昌打算進獻給曹操時,曹操見張鬆“人物猥瑣”,從而產生厭煩之感;加之張鬆言詞激烈,揭了自己的短處,便將張鬆趕出國門。劉備乘機而入,爭取到了張鬆,從而取得了進取西川軍事上的優勢。如果曹操不是以貌取人,而是禮待張鬆,充分發揮其才識,那樣恐怕會是另一種結果。

同樣,現代企業的領導者,要真正識別人才,就需要對個人進行全方位的審察,看其是否具有相當的能力,是否有發展前途。如果不注重一個人的學識、智慧、能力等方麵的培養與使用,不注重其專長的發揮,不是通過其對某些問題的看法來衡量他的判斷能力、表達能力、駕馭語言的能力,而是僅憑一個人的相貌如何來判斷其能力的大小,甚至由此來決定人才的取舍,那麼,必將導致人才的被埋沒。下麵,我們還以古人為例,從正反兩方麵來說明如何識才、用才。

據傳,夏桀、商紂長相姣美,身材魁梧,堪稱美男子,而且勇武超群,智慧過人。若僅觀其外表,不啻“天下之傑”。然而,他們卻是殘虐眾民的暴君。與此相反,曆史上其貌不揚的奇才卻大有人在。據《荀子非相》記載,楚國的孫叔敖,頭發短且稀疏,左手長,右手短,五短身材,立於車上還沒有轅前橫木高,卻能輔佐楚霸王,使其執政的楚國成為戰國時期實力強盛的國家之一。

可見,相貌美醜與人的思想善惡和能力大小並沒有必然的聯係。人雖貌醜卻有德有才,則不失為君子;人雖貌美而無德無才,卻隻能是小人。聯係到目前有些企業的管理者,在人才招聘會上,還沒有跟人家談幾句話,就顯得極不耐煩,原因是嫌對方相貌不好,即使不是拋頭露麵的職業,錄取時也猶豫再三。在招生問題上,更有令人費解的事,1995年一名河南考生高考總分數超過了錄取線,他所選擇的誌願是與相貌無關的專業,並表示願服從分配,即使這樣,居然沒有一所高等學府肯錄取他,原因是嫌他長相不好。此事經《東方時空》紀實報道後,國人嘩然;中央電視台還專門對此作了評論。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有此種事情發生,實在令人深思。

8.一眼看穿誰是“小人。”

在現代社會,由於競爭激烈,再加上社會風氣的影響,“小人”充斥於各種組織機構中。尤其在領導身邊,下屬們可以說良莠不齊。領導如果不注意仔細觀察,很有可能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小人”所蒙蔽。類似的例子在曆史和現實生活中都舉不勝舉。

對於“小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如認為其麵善心惡、阿諛奉承、表裏不一等。現代“小人”通常表現為:無才無德、綜合素質低下而又巧於偽裝。可能此含義有失偏頗,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大凡德才兼備之士,均憑其真才實學盡職盡責地工作,不耍心機,並且光明正大地為人,無須掩飾;而“小人”則不然,他們無才無德又想“顯山露水”,為升官發財費盡心機、玩弄手段,憑一張巧舌如簧的嘴和見風使舵、靈活多變的“尖尖腦袋”來投機鑽營,千方百計去贏得領導的信任和重用,尋求“用武”之地。因此,身為領導必須時時處處高度警惕,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提高辨別“小人”的能力。

“小人”在為人處世上往往表現出一些明顯的特征。

一是非常注意把握工作中給領導辦事的機會,投機取巧。工作時,“小人”總是善於捕捉一切機會,甚至想方設法為自己尋找機會與領導接觸,過度熱情地向領導噓寒問暖,與其拉家常、套近乎。但這種接觸總是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欺騙性,企圖在某種手段的掩蓋下達到其目的,如通過簽發文件、彙報工作、通知某件事情等借機獻媚。這樣做的目的是想給領導留下“懂事”、“會關心人”的印象。一旦這種企圖實現了,這種人就表現出急不可耐的心情,忘乎所以,沾沾自喜;若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馬上就會表現得非常懊惱和沮喪,甚至會滋生對領導的敵意。

二是非常注意迎合領導幹部的口味,投其所好。曆史上的“小人”都有一個共性,除了在言行上極盡巴結之能事外,還善於關注領導的喜好,不斷向領導“拋繡球”,企圖麻痹領導的意識。

三是當麵一套背後一套,製造假象,蒙蔽領導。領導在時,工作勁頭十足,表現積極;領導不在時,“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

四是貪功,貶低別人,抬高自己,以獲得領導賞識。在領導麵前彙報工作時,常常喜歡把下屬、同事取得的成績說成是自己的,把工作中出現的失誤推給別人;而且愛在領導麵前嘮叨同事的不足,把別人說得一無是處,犧牲同事來抬高自己等。這些假象一旦蒙蔽了領導,最不利的後果是領導容易處處事事充當“小人”的辯護人,聽不進別人對“小人”的批評意見,總認為“他不是這樣的人”、“他不會這樣做”,總會不自覺地維護“小人”的利益甚至幫其謀取利益。

得勢的“小人”往往拿雞毛當令箭。“小人”自恃與領導的關係不錯,在工作中或與同事的交往中,常常表現出高人一等的派頭,對下屬頤指氣使、口無遮攔;對比自己能幹的人心存嫉妒,甚至流言中傷。作為領導幹部,工作中要特別防止這種“小人”,尤其是在提拔、任用幹部時,更要堅持實事求是,從本質上來認識身邊的每一個人,不要使“小人”的圖謀得逞。

識別“小人”並非易事,以下三種方法有助於領導不被“小人”所迷惑:

方法一:勤用“調查研究”法。領導在考察和認識下屬時,要注意擴大自己的交流麵,把自己更廣泛地融入到群眾中去,以看到更真實的情況,聽到更真實的意見,掌握更真實的信息。隻有把下屬還原到大眾中去,才能真正認清一個人,否則就隻能是瞎子摸象,閉塞眼睛捉麻雀,帶著固有的框框看人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