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糊塗,就是指對別人的話裝作沒有聽到或沒有聽清楚,以便避實就虛、猛然出擊的說辯方式。它的特點是:說辯的鋒芒主要不在於傳遞何種信息,而是通過打擊、轉移對方的說辯興致使之無法繼續設置窘迫局麵,而化幹戈為玉帛,並能夠寓辯於無形,不戰而屈人之兵。在人際交往中,這種方式的使用場合很多。
[1]挽回“失言”所造成的尷尬局麵
“馬有失蹄,人有失言”,偶爾失言在語言交際中難免發生,但失言往往是許多矛盾發生和激化的根源。因此,挽回失言,在語言交際中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實習期間,一位實習生在黑板上剛寫了幾個字,學生中突然有人叫起來:“老師的字比我們李老師的字好看!”
真是語驚四座,稚嫩的學生哪能想到:此時坐在後排聽課的班主任李老師是怎樣的尷尬!對這位實習生來說,初上崗位,就碰到這般讓人難堪的場麵,的確使人頭疼,以後怎樣同這位班主任共度實習關呢?轉過身來謙虛幾句,行嗎?不行!這位實習生靈機一動,裝作沒有聽到,繼續寫了幾個字,頭也不回地說:“不安安靜靜地看課文,是誰在下邊大聲喧嘩!”
此語一出,使後排的李老師緊張尷尬的神情,頓時輕鬆多了,尷尬局麵也隨之消除了。
這裏就是巧妙的運用裝作不知道,避實就虛,即避開“稱讚”這一實體,裝作沒有聽清楚,而攻擊“喧鬧”這一虛象。既巧妙地告訴那位班主任“我”根本沒有聽到,又打擊了那位學生的稱讚興致,避免了他誤認為老師沒有聽見,再稱讚幾句從而再次造成尷尬局麵。
[2]對付別人的詭辯
“事實勝於雄辯”,掌握充分的事實依據是戰勝對手的有力法寶。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在許多情況下,麵對巧舌如簧的人,總是讓人難堪至極——明知對方是謬論,卻又無法還擊。
兩位青年農民有一次去給玉米施肥時,因豬糞離莊稼遠近而爭執起來。甲說:“豬糞離莊稼近,便於莊稼吸收,莊稼肯定長得快。”
乙說:“讓你這麼一說,應該把莊稼種到豬圈裏,一定長得更快。”
甲說:“你這是不講理。”
乙說:“怎麼不講理?你不是說離豬糞近,莊稼愛長嗎?”
這時,一位中年農民湊過來說:“我看你們倆誰說得也不對。豬尾巴離糞最近,沒見過豬尾巴長得有多長……”
一句話,使在場的人哈哈大笑。
中年農民似乎連常識也不懂了,可一語中的地點破了甲、乙兩人的詭辯,更兼具強烈的幽默感。
[3]處理、製止別人的中傷、調侃
朋友之間雖然很要好,有時也會因開玩笑過頭,而大動肝火,傷了和氣。對於這種情況,不妨巧妙地運用“裝作不知道”,給他一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怪問。
袁兵因身體肥胖,同班的趙強、王明“觸景生情”,“冬瓜”長“冬瓜”短地做起“買賣”來,並時不時拿眼瞅袁兵,扮鬼臉。麵對拿別人的生理“缺陷”來開過火的玩笑,實在讓袁兵氣憤。欲要製止,這是不打自招;如不管他,卻又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怎麼辦呢?
此時袁兵穩了穩躁動的情緒,緩緩地走過去,拍著二人的肩膀,輕言細語地問:“趙強,聽說你有1.8米高,恐怕沒有吧。”接著又對王明道:“你今天早上吃飯沒有?”
聽到這般溫柔怪誕的問話,興奮中的二人愣在當頭,大眼望小眼,如墜五裏霧中。全班同學沉寂了幾秒鍾,隨即迸發出哄堂大笑,二人方明白被愚弄了,剛才有聲有色的“買賣”,再也沒有興致繼續下去。
[4]製止別人的挖苦、諷刺
挖苦、諷刺,都是一種用尖酸刻薄的語言,辛辣有力地去貶損、揶揄對方的行為,極易激怒對方。為避免大動肝火,兩敗俱傷,也可巧妙地運用裝作沒聽明白的方式見機而行。
丈夫不停地抽煙,煙缸裏已經有一大堆煙蒂了,大部分還在冒煙。妻子驚呼:“天啦!難道你找不到更好的自殺方式麼?”
妻子出於對丈夫的深切關懷,非常惱恨丈夫抽煙,把抽煙比作“自殺”,用語異常辛辣。作為男子漢的丈夫,雖然自知不對,但對於這樣的挖苦,卻是忍無可忍。如果直接反擊,那也隻有傷和氣了。此時,不妨裝作沒有聽明白:“親愛的,我正在抽煙思考這個問題。”
這樣一個沒好氣的、似是而非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丈夫也因為幽默了一次,心理獲得了平衡而消了怒氣,妻子已經發泄了自己的不滿,已不太在乎丈夫聽到沒有,因此也不再言語。
[5]補救說話中的錯漏、失誤
進行即興演講,有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演講者自己也不知為什麼,竟說出一句錯話,而且馬上就意識到了。怎麼辦呢?倘若遇上這種失誤,演講者不妨裝作不知道,然後采用調整語意、改換語氣等續接方式予以補救。隻要反應敏捷,應變及時,就可以收到不露痕跡的糾錯效果。例如,一位公司經理在開業慶典上發表即興演講,他這樣強調紀律的重要性:公司是統一的整體,它有嚴格的規章製度,這是鐵的紀律,每一個員工都必須自覺遵守。上班遲到、早退、閑聊、亂逛、辦事推諉、拖遝、消極、懈怠,都是違反紀律的行為。我們允許這些現象的存在——就等於允許有人拆公司的台,我們能夠這樣做嗎?
這位經理的反應力和應變力是很強的。當他意識到自己把本來想說的“我們決不允許這些現象的存在”一句話中“決不”二字漏掉之後,佯作不知,馬上循著語言表達的邏輯思路,續補了一句揭示其後果的話,同時用一個反問句結束,增強了演講的啟發性和警示力。這樣的續接補救,真可謂順理成章,天衣無縫。
10.一定要會“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功夫
金庸大師的作品《天龍八部》中有一個慕容家族,最擅長一種叫作“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武功,不論對手以什麼樣的招術打來,他們幾乎都能用這種武功原封不動地反擊回去,令對手反受其害。這頗有點像太極中“如封似閉”的招式,總是令對手無從下手,反傷了自己。
現實生活中,領導者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對方蠻橫無禮,卻又強詞奪理,為了占據有利地位,他們甚至用荒謬的理由來反對你,妨礙你的行動。這種時候,最好的應變方法就是用他們的荒謬邏輯去形成一種理論,反過來製服對方。即讓他們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從而使對方的荒謬理論不攻而自破,例如:
四川瀘州某養殖場向貴州某孵化廠訂購一批良種鴨仔,雙方議定價格後簽訂了合同。合同規定:由賣方代辦運輸,貨到後如數付款。不料賣方在運貨中管理不善,致使這批鴨仔在運輸途中死去幾千隻。由於合同上未提及損耗之事,賣方便借機要買方報損,死鴨活鴨一塊兒如數付款。買方經辦人自然不依,說:“我們是養殖場,不是烤鴨店,死鴨仔怎能要活鴨仔錢?”
賣方說:“合同上不是說貨到如數付款嗎?難道死鴨仔不是鴨仔?”這麼一問,倒把買方說話人問僵了,一時沒了詞。正在這時,該養殖場場長走了過來,笑著朝賣方那位說話人說:“哎,同誌,請問你家幾口人?”
“五口。”對方脫口答道。
“哪五口?”場長又問了一句。
“我母親,我們夫妻倆,倆孩子。你問這個幹什麼?”
“你父親、祖父母呢?”
“早死了。”
“難道他們就不是你家中的人了嗎?”
“唔……”對方一聽,自知理虧,隻好承擔損失,一場幹戈就此平息了。
這場糾紛理虧在何方,明眼人一看便知,賣方硬鑽合同的空子,實屬無賴行為。而買方的養殖場場長“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將“皮球”踢回去,讓對方“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實乃高明之舉。
以謬製謬有兩種方法,一個是對對方的邏輯和結論不做正麵反駁,而是把它做為前提加以演繹和引用,引到一個顯而易見的荒謬的結論上去,再由結論的荒唐從反麵證明對方的荒唐。第二便是模仿對方的推理方法,使戲味升級,從而達到製服對方的效果,例如:
高玉寶的小說《高玉寶》裏有這樣一則故事,說的是惡霸地主周扒皮在長工們辛辛苦苦地為其幹了一年之後,要想得到工錢,還必須回答三道題。其一是要長工到牆頭去種地,如不能種就扣除三分之一工錢,其二是,把屋裏的地搬出去曬一曬,辦不到扣三分之一工錢,而其三更為荒謬,答出他的腦袋有多重?答不上來還要扣除三分之一工錢。三道題答對了發工錢,答不對,按數扣除。其實,他就是無理取鬧,故意刁難。就這樣,他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不知算計了多少老實巴交的窮苦人。
然而豬肥了有人殺,這一年又新來了一位長工,他照樣為周扒皮辛辛苦苦地幹了一年,過年了,想要領工錢回家,這時周扒皮又故伎重演,照樣提出了以上三件事,這長工爽快地答應了。然後對周扒皮說:“好吧,上牆頭種地可以,不過你得先把牛給我牽上去,你若牽上去我就能種。”周扒皮聽了後,張了張嘴沒說什麼。但接著他又說:“那你把屋裏的地搬出來曬一曬吧?”這長工二話沒說,拎起鎬頭爬上了房,上房後就扒房子,周扒皮急了:“我讓你把屋裏的地搬出來曬一曬,你為什麼扒我的房子?”長工說:“不扒房子怎麼能曬地,你能搬的話給我做一做,讓我看看。”說著繼續扒房子。周扒皮急忙阻止說:“算你對,算你對。”長工才停止扒房子。然而周扒皮還不甘心,馬上又搬出他的第三道題對長工說:“那你說我的頭有多重,說對了給你錢,若說不對,要錢沒門。”這長工不慌不忙地說:“三斤六兩。”周扒皮狡猾地一笑說:“這你可錯了,明明是四斤二兩嘛,你怎麼說三斤六兩,這工錢不給了。”說罷洋洋得意地要走。這時,隻見長工拿把菜刀,一下子把周扒皮拉過來說:“我說三斤六兩,老爺說四斤二兩,老爺不相信,割下來一稱?”說罷就要動手。這時周扒皮就像被捆宰的豬似地嚎叫起來:“算你對,算你對。給你工錢不就得了嗎!”於是,長工拿著工錢興高采烈地回家過年了。
周扒皮以超出客觀規律外的謬論,來刁難長工,因為如想達到目的不是違反客觀規律就是傷財害命,而人是有一定道德和法律約束的,違背這些約束就要受到責罰。周扒皮就是抓住人們這一心理弱點來害人。然而後來的長工恰恰反其道而行之,用逆向型思維和以謬製謬的大膽行動促使周扒皮在愛財惜命的前提下,不得不甘願服輸。當然這樣的事情如今已不太多,甚至不可能出現,但生活中人與人交往時,語言上的蠻不講理和爭辯時的抬扛鬥氣還是常常出現的,所以怎樣掌握好以謬製謬的技巧,在一定場合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據說,甘羅的爺爺是秦國的宰相,有一天,甘羅看見爺爺在後園走來走去,不停地唉聲歎氣。
“爺爺,你碰到什麼難事了?”甘羅問。
“唉,孩子呀,秦王不知聽了誰的話,硬要吃公雞下的蛋,命令滿朝文武想法去找,要是三天內找不到,大家都要受罰。”
“秦王太不講理了?”甘羅氣呼呼地說。他眼睛一眨想了個主意,說:“不過,爺爺你別著急,我有辦法,明天我替你上朝好了。”
第二天早上,甘羅真的替爺爺上朝了。他不慌不忙地走進宮殿,向秦王施禮。
秦王很不高興,說:“小娃娃到這裏搗什麼亂,你爺爺呢?”
甘羅說:“大王,我爺爺今天來不了啦,他正在家裏生孩子,托我替他上朝來了。”
秦王聽了哈哈大笑:“你們孩子,怎麼胡言亂語!男人家哪能生孩子呢?”
甘羅說:“既然大王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雞怎麼能下蛋呢?”
本來公雞下蛋已經是夠荒謬的了,為了說服國王,甘羅以謬就謬,將兩個同樣荒謬的事並列在一起,國王承認後麵一個是荒謬的,那自然也證明前麵一個是荒謬的。所以國王不得不甘拜下風。
現實生活中,順著原路捅回去的方法我們不少運用。不過不像以上例子那樣荒誕,在多數屬於鬥嘴上的。如:
李老頭花了六元錢買了一條圍巾,而鄰居一位姑娘卻隻花了三元錢。於是李老頭轉身去找那擺攤的小青年。
“喂,你剛才賣給姑娘才三元,而賣給我是六元,你這是什麼道理?”
“因為她是我親戚,老頭子,你知道嗎?”
李老頭一聽,二話不說又拿起了一條圍巾就走。小青年緊追上前:“你怎麼不付錢就走?”
“因為咱們是親戚,我是那姑娘的爸爸呀!”
小青年強詞奪理,無中生有,李老頭抓住時機,如法炮製,兩個人以假對假,荒誕幽默。小青年的話是想氣李老頭,可李老頭同樣來個無中生有,針鋒相對。將姑娘和自己的關係捏造成父女關係,其荒誕性發展到極點,可笑之處淹沒了令人惱怒之情。
再如,煙民去商場買煙後,便點燃猛吸。售貨員以商場不許抽煙阻止;煙民非但不聽,反而問道:“不讓抽,為什麼商店要賣煙?”結果二人爭執不下。商店經理聞訊前來,聽罷二人陳述,便笑著對煙民說:“商店還賣手紙呢,你也在這用?”一句話把煙民弄得理屈詞窮。
另外,對一些懶人或者不聽話的人,有時用這種方法也很有效果。如:
伏爾泰有一個很忠實的隨身小廝,可他有些懶惰。
一天中午,伏爾泰對他說:“儒塞夫,去把我的鞋拿來。”小廝趕忙殷勤地把鞋拿來了。伏爾泰一看驚呆了:鞋上仍然布滿昨天出門時沾的泥跡和塵埃!他問道:
“你怎麼早晨忘了把它擦擦?”
“用不著,先生,”儒塞夫平靜地回答,“路上盡是泥濘汙濁,兩個小時以後,您的鞋不又要和現在一樣髒了嗎?”
伏爾泰微笑著穿上了鞋,不吱聲地走出門去。小廝在他身後跑步追上來:
“先生,慢走!鑰匙呢?”
“鑰匙?”
“對,食櫥上的鑰匙,我還要吃午飯呢。”
“我的朋友,吃什麼午飯呢?兩個小時後,你不是也將和現在一樣餓嗎?”伏爾泰說道。小廝聽了目瞪口呆。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整治那些蠻不講理的人的最好辦法,因為這類人一般情況下很難用正話去說服。要想讓他們規矩老實,隻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11.不會幽默就不是成功的領導者
很多領導者總覺得自己有了一定的身份、地位,必須有一定的“派頭”來襯托,因此總是做出一副呆板的表情,說著生硬的話,不論對誰都是一副“撲克臉”。
其實,這種做法並不能讓領導者的形象更高大,反而讓領導者少了許多機智,失去了親和力。
幽默的語言是一個人智慧的體現,是領導者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體現了人的成熟、圓滑,展現了人的魅力與風采。因此,你如果想成為一個傑出的領導者,就不能不好好掌握幽默的技巧。
[1]區別高雅與低俗的幽默
日常生活中,高雅的幽默經常發生,它極大地豐富和充實了人們的生活。低俗的幽默,在適當的場合予以發揮,也能引起人們哄堂大笑或忍俊不禁。據說,在日本,滑稽、低級下流話、庸俗的笑話,也能活躍座談會或宴會的氣氛,因而備受歡迎。但是,作為領導者,每一個人都更應該學會高雅幽默,這就必須要求一個人有高尚的情操,一個好的笑話,是建立在說話者健康、高尚的情趣的基礎之上的。
[2]配以適當的形體動作和麵部表情
往往每一個幽默的能手都會使用一些吸引住聽眾注意力的動作;一個出奇的微笑、聳肩、樂融融的點頭、哄騙式的呻吟,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控製聽眾,達到良好的“笑”果。
[3]細心觀察生活
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許多可笑有趣的事例,隻要稍微觀察就能挖掘出來,難的是一些不容易被人發現的事情,這就需要觀察時格外細心。還要著力思考它的含義,才能發現出它包含著的幽默。所以,卓別林說:通過幽默我們在貌似正常的現象中看出了不正常的現象,在貌似重要的事物中看出了不重要的事物。
[4]言有所指,具有相關背景
一般而言,幽默應當與內容密切配合,並使這幽默成為你所要傳達的信念之一,而不要講那些與內容毫無關係的幽默故事。如果你說個笑話隻是為了引得眾人笑一陣,那聽眾的注意力仍會隨著笑聲的消失而再度分散。
[5]說話者自己要沉住氣
說笑話不要事先表白,如果先告訴對方,“這是非常有趣的笑話,你們大家一定會感到好笑的。”像這樣事先講明白的話,效果就大為減低了。
幽默要用獨具特色的語氣和帶有戲劇性的情節顯示出幽默,但是在最關鍵的一句話說出之前,應當給聽眾造成一種懸念。當你敘述某事情時,不要急於顯示結果,應當沉住氣。假如你迫不及待把結果講出來,或是通過動作和表情顯示出來的話,所有的幽默便失去了效力,這是最讓人掃興的事情,也許你是想讓聽眾們早些笑出聲來,卻忘記了一個重要的規律。要知道幽默之所以能有趣味的效果,一方麵有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的結果,另一方麵也必須有入情入理的情節,如果演說人操之過急,過早地顯示了結局,那麼這則笑話肯定不會產生預期的效果。還是應當有條不紊地講出你的幽默趣事或笑話,要給聽眾們留有思索的時間和餘地。
曆史上的許多偉人,如林肯、老羅斯福、威爾遜等,都有幽默的好習慣。幽默使他們和藹可親,使他們獲得良朋益友,使他們巧妙地排解了許多難以解決的糾紛,避免了無數次嚴重的危險。
[6]要注意引導聽眾思路
對於聽眾的思路,應當通過你巧妙的敘說加以引導,有時要引導到與結局相反的方向,然後再講出真正的結果,最好不要事先說出“我現在要講個笑話。”應當順著講話的思路自然地引出你所要講的故事。
例如:“失業是個令人頭疼的大問題,依我看要解決也不難,愛情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此話如何理解?”“把所有的男人放在一個島上,再把所有的女人放到另外一個島上。”“這怎麼能解決失業呢?啊,我曉得了,這樣一來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要忙於造船渡海,失業問題就不存在了。”
假如你邀請朋友出席你的生日晚會,朋友有幾分緊張,不知帶什麼東西好,此時你在電話中應當運用幽默開個小玩笑,讓你朋友的緊張心情緩和一下。如說:“千萬不要亂買東西,否則到時候你隻有用胳膊肘按門鈴。”
[7]要講得有板有眼
講笑話速度要適中,不能太慢,太慢了就會使聽眾懈怠,甚至會使聽眾忘記了講話人剛才說了些什麼,也不能說得過快,太快聽眾會回不過味來,不明白你在說啥。當你說笑話時,你的每一次停頓,每一個姿勢,每一種特殊的語調都應有助於幽默,使它們成為幽默文字中的標點。重要、關鍵的字眼應該得到強調,以加強幽默的效果,在重要的一句說完之後適當地停頓一下,可以加深聽眾的印象和促進聽眾的思考。
如,“他說他很注意自己的喝酒,(停頓)他隻去有鏡子的酒吧間喝酒。”“一位夫人跑到派出所報案說她的丈夫失蹤了:他身材瘦小,禿頂,裝了假牙,(停頓)其實在他失蹤之前,他身上的許多東西早就不見了。”世上沒有百發百中的笑話,一個笑話不可能讓每個聽眾都笑起來。當你講完一個笑話;稍加停頓,讓聽眾有時間琢磨你的幽默,就能有相當的觀眾對你的笑話做出積極的反應。
[8]要真實自然,而不能矯揉造作
如果您整天冥思苦想怎樣才能引人發笑,這樣就勢必穿鑿附會,講得不自然,缺乏真實感,結果弄巧成拙,使人哭笑不得。幽默不能模仿別人,必須有自己的獨特風格。一個成功的喜劇演員在表演的時候,觀眾都被逗得笑彎了腰,他卻一本正經地站著,觀眾見到他顯得傻傻的樣兒,反而更加樂得前仰後合。
[9]不要自己“傻乎乎”地笑
事實上幽默的要領是講的人自己不笑,這樣才能使聽者覺得倍加可笑。自己講而自己先笑的人,可以斷定是性情很好或是容易滿足的人。
開汽車的人按動喇叭,是告訴別人車子來了。演說人在說笑話之前不能像鳴喇叭一樣告訴別人“我要說笑話了。”那幽默的效果就會大為失色。還應該看到,最不受歡迎的幽默,就是在講笑話之前,講笑話過程中,或是笑話剛剛講完自己就先大笑起來,因為這樣一來,他的幽默便被他自己的大笑給吞沒了。
此外,故意使用誇張的語氣,姿勢或表情,都是在預告幽默,也不會有幽默的效果,最好的方式是讓聽的人笑,自己不要笑。
[10]防止濫用幽默
如果一個人濫用幽默,而且講笑話時,最先發出笑聲的就是他自己,甚至在講笑話之前他就已經笑得不亦樂乎。相信讀者的感覺是,這不是在“賣關子”,就是[11]“嘩眾取寵”。
應用誇張的修辭法
誇張是根據表達需要,對客觀事物的某些方麵故意進行誇飾鋪張,言過其實地進行擴大或縮小而引起想象力的修辭手法。“白發三千丈”是誇張名句而非幽默,誇張要產生幽默,還要同生活中錯謬乖訛或滑稽可笑之處相聯係,即通過對生活中乖訛可笑之處的極力誇大渲染,來揭示生活中某些不合理或不和諧的現象,進行善意的嘲諷和規勸。
一般常采取大詞小用、小詞大用、莊詞諧用,並根據現有條件進行合理想象和似是而非的邏輯推理,將結果極力誇飾變形,嚴生詼諧幽默的效果。
巧用比喻
比喻是導致幽默的重要方法。其主要功能是造成語言的形象性。那些讓人感到別致,出乎意外,乖巧訛詐的比喻是導致幽默滑稽的最佳材料。
用比喻幽默要自然得體,不露痕跡,給人以天衣無縫之感,方可令人解頤。
巧用“歪解。”
俗話說:“理兒歪歪,笑話才來。”說鹹鴨蛋是鹽水煮的不是幽默,說鹹鴨蛋是鹹鴨子生的才是幽默,前者是常規,後者是歪解。
歪解就是歪曲、荒誕的解釋,它以一種輕鬆、調侃的態度,隨心所欲地對一個問題進行自由自在的解釋,硬將兩個毫不沾邊的東西拈在一起,這樣才能造成一種不和諧、不合情理、出人意料的效果。在這種因果關係的錯位與情感和邏輯的矛盾之中,幽默也就產生了。
如有人問魯迅:“先生,你為什麼鼻子塌?”魯迅先生笑答:“碰壁碰的。”這個回答裏麵,既有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又有對自己生活坎坷經曆的嘲諷,這樣豐富的具有社會意義內容與“塌鼻梁”這樣一個具有醜惡的因素的自然生理特征結合在一起,便產生了無法言喻的幽默感。
因勢利導
接過對方的話頭,向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引導。其特點是巧借話題,隨意發揮。
在一次軍事演習中,有一位指揮官的吉普車陷入了泥淖之中。指揮官看到地上躺著幾個“陣亡”了的士兵,就請他們起來幫忙推一把。
其中一個士兵說道:“很抱歉,先生!按規定我們已被打死了,不能再參加任何活動。”
指揮官轉向他的司機,命令道:“你去給我把那幾具屍體拉來墊在車輪下,車子就可以開出來了。”
聽了這話,地上的士兵一躍而起,幫指揮官推車了。
張冠李戴
就是將本來隻適合於彼種場合的話移植到此種場合來說。其特點是張冠李戴,語意翻新。
在美國的一所學校裏,一位女教師在課堂上提了個問題:“要麼給我自由,要麼讓我死。這話是誰說的?”教室裏鴉雀無聲,女教師臉上顯出失望的表情。這時,有人用不熟練的英語答道:“1775年,美國國務卿巴特利克亨利說的。”
“對,同學們,剛才回答的是一位日本同學。你們生長在美國卻回答不出來,而來自遙遠的日本的同學能回答,多麼可憐喲!”
這時,從教室的一角突然發出一聲怪叫:“把日本人幹掉!”
女教師聽到叫聲,氣得滿臉通紅,大聲問道:“誰?這話是誰說的?”
靜了一會兒,教室的一角有人答道:“1945年,杜魯門總統說的。”
1945年杜魯門總統對日作戰宣言,可說是美國人的精神原子彈;而教室裏冒出這句話,隻能是笑的原子彈。妙的是,那位學生引用得那麼貼切、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