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的姿態,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更有內容上的意義。下屬在請教領導時所聽到的他在某一方麵的見解,可能並未在公開場合說明過,而這一見解可能正是領導在考慮問題時所忽略了的重要方麵。這樣,在提出建議之前,先請教一下領導的看法,以使自己進退自如,一旦發現自己的想法欠妥或考慮不周,便可立即止口,回去將自己的建議完善一下;如果發現自己的建議毫無意義,那麼你該慶幸沒有將自己的見解說出去。
下屬在提出建議之前,先請教一下自己的領導,就是要尋找談話的共同點,建立彼此相容的心理基礎。如果你提的是補充性建議,那就要首先從明確肯定領導的大框架開始,提出你的修正意見,作一些枝節性或局部性的改動和補充,以使領導的方案和觀點更為完善,更有說服力,更能有效地執行。
如果你提出反對性意見,則一定要注意共同心理的培養,使對方願意接受你。此時,雖然你可能不讚成領導的觀點,但一定要表示尊重,表明你對領導觀點的理性思考。隻要你設身處地地從領導的立場出發考慮問題,並以充分的事實材料和精當的理論分析作依據,領導一定會心悅誠服地放棄自己的立場,仔細傾聽你的建議和看法。在這種情況下,領導是會樂意采納你的意見和建議的。
請教會增強領導對下屬的信任感。當你用誠懇的態度來進行彼此的溝通時,領導會逐漸排除你在有意挑“刺兒”的想法,並逐漸了解你的動機,開始恢複對你的信任。
[3]迂回地表達反對意見
春秋時期,齊景公派燭鄒專管看鳥。一天,鳥全都飛跑了,齊景公大怒,要斬燭鄒。大臣晏子聞訊趕到,請求齊景公允許他在眾人麵前盡數燭鄒的罪狀,好讓他死個明白。齊景公答應了。於是晏子便對著燭鄒怒目而視,大聲斥責道:“燭鄒,你為大王管鳥,卻把鳥丟了,這是你第一大罪狀;你使大王為了幾隻鳥殺人,這是你第二大罪狀;你使諸侯聽了這件事,責備大王重鳥輕人,這是第三條罪狀。以此三罪,你是死有餘辜。”說罷,晏子請求景公把燭鄒殺掉。此時景公早已轉怒為愧,揮手說:“不殺,不殺!我已明白你的指教了!”
這就是下屬迂回地批評領導,表達反對意見並被領導心悅誠服地接受的一個很好的例證。很明顯,晏子反對景公的做法,但他審時度勢,認為直諫反而不妙,於是采取了以退為進、以迂為直的方法來間接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使齊景公得以領悟其中的利害關係和是非曲直,達到了既救燭鄒之命,又得以教育景公的目的。而且,晏子也避免了直接觸犯景公,給自己引來麻煩的結果。
迂回地表達反對意見,可避免直接衝突,減少摩擦,使領導更願意考慮你的觀點,而不被情緒所左右。
這是因為這種方法很容易使你擺脫其中的各種利害關係,淡化矛盾或轉移焦點,從而減少領導的敵意。在心緒平靜的情況下,理智占上風,領導自然會認真考慮你的意見,而不會不假思考,“一棍子打死”。
其實,通過迂回的辦法表達自己的反對意見,力求使領導改變主張,是十分有效的方法。無須過多的言辭,無須撕破臉皮,更無須犧牲自己,就可以達到你的目的。
5.個別談話,領導者必須重視的溝通方式
一個負責任的領導者,一定會經常找下屬個別談話。個別談話是領導者與其下屬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溝通思想感情的一種好形式,也是領導者必須重視的一種工作方式。
領導者與下屬進行語言的交往,是領導活動整個過程的一部分,而這部分內容也是領導活動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因為通過這種方式,領導者與下屬可以直接、明了、係統地傳遞各種信息,可以使上下級之間溝通感情,增進理解,產生親切感和信任感。
一個領導者同下屬談話的語言運用的成功,是領導活動有效的重要條件,也是領導者獲得信息、恰當地處理問題的方法,又是密切上下級之間關係的有效途徑。因此,領導者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個別談話對於領導者主要有兩大作用:
[1]獲取必要信息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信息都是在人們的相互交談中獲得的,領導活動的信息也是如此。
對被領導者了解的途徑和手段之一,就是同下級進行各種方式、方法的談話,以取得必要的信息。這種談話不論是在正式非正式場合下,不論成功與失敗,都能獲得一定的信息。這些信息有準確的,有模糊的,有隨機的,都有可能對你開展工作有所幫助。
[2]解決思想問題
在領導活動中,同下級談話往往是一種在正式場合下解決問題的補充。當正式場合下不能妥善解決問題時,就需要運用談話的方式來解決。用這種方式解決的問題有時也可能是一些非重大責任性的問題,談話的內容可能不多,但效果卻是很明顯的,因此談話是解決思想問題的重要手段。
運用談話的方式處理問題,需要掌握處理問題的方法、時機,把動機與效果統一起來。
運用談話的方式處理問題,最基本的方法或規律是:思想信息的收集,思想信息的分析,思想交鋒,交鋒後的反饋。
領導者要解決和處理好下屬的思想問題,就需要認識問題的症結;而認識問題的症結,首先就要求領導者收集思想發展變化的各種信息,從可靠的信息中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總之,個別談話對任何一位領導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你必須學會運用,並必須掌握一定的技巧。
對下屬進行個別談話的技巧並不複雜,隻有四點:
[1]把握對象,揣測心理
及時把握對象,揣測心理,是個別談話獲得成功的一個前提。要解決下屬的思想問題,就要了解問題的發生、發展過程和原因,以及要解決的難點,做到心中有數。同時,談話過程中,要隨時掌握下屬心理變化和影響談話效果的幾種心理障礙,使下屬克服戒備心理、試探心理、恐懼心理、逆反心理、對抗心理、懊喪心理和無所謂心理。
通常人們的心理既有複雜、多變的一麵,又有封閉、不易暴露的一麵。這就需要領導者隨時揣摩分析下屬複雜的心理變化。這些變化一般是通過語言、麵部表情、情緒和行為表現出來的。應根據下屬的性格特征去做工作。若下屬性格坦率、耿直,你的談吐就要簡潔,“迂回作戰”往往適得其反,引起隔閡。若下屬自尊心強,愛麵子,你提出問題就應該緩和婉轉。如果你遇到的是個比較固執,喜歡抬杠、頂牛的下屬,須注意因勢利導,以防激化矛盾。當下屬講話出現囉嗦、重複,甚至出言不遜時,也不要急,而要冷靜、耐心、細致地做誘導說服工作,使下屬對你有信任感。
[2]擺正位置,啟發誘導
運用個別談話語言藝術,多是采取商量討論、啟發誘導的方式進行。這裏不存在誰高誰低、誰尊誰卑的問題,而是以討論商量口氣進行個別談心,使雙方在輕鬆和諧的民主氣氛中,解放思想,辨明是非,講清道理。
個別談話效果好壞,關鍵在於談話是否擺正位置。不能以“智者”身份出現,好為人師,搞家長式作風,不讓下屬講話,盛氣淩人,使人產生逆反心理。要抱著平等的朋友式的態度,推心置腹地交換意見,啟發下屬跟隨領導者輸出的思想信息,把下屬引入積極的思想狀態,去思考和省悟問題,留給下屬長時間回味,使之得到有益的啟發。
[3]感化與明理有機結合
人們常說做思想工作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其中動之以情就是一種感化,即以情感人。個別談話時,如果雙方感情真摯深厚,心心相印,有親切感和信任感,就能引起思想感情上共鳴,促進問題的解決。反之,如果缺乏真誠的感情,必然引起下屬的懼怕心理、防禦心理、頹喪心理,始終與領導者保持一定距離,難以達到預期目的。因此,在個別談話的過程中,必須創造一個感情融洽的良好的談話環境。
感化的目的是曉之以理。即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要從事實中引出道理。動之以情,不是感情用事,不能忘記曉之以理。現在一些領導者講動情,往往忽視倫理,甚至悖理換情,一味滿足遷就他人不合理的要求。這樣既放棄了原則,又害了同誌。
[4]選準“突破口。”
個別談話要找好“突破口”。可根據不同對象的文化修養、心理特點來選擇談話的“突破口”。例如:對情緒消沉的,要鼓勵、關懷、體貼,切忌當麵指責;對思想疙瘩多的,要和藹可親,尋找共同語言,增加同心度,使自己所說的道理能被對方認識和接受。
6.說服下屬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任何一位領導者都沒一呼百諾的本事。曆史上那些令響應者雲集的領導者,事先都進行過大量的說服工作。例如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先是經過二人一番裝神弄鬼動搖人心,然後陳勝又擺事實、講道理,才使一群民夫跟著陳勝、吳廣舉起了反秦的大旗。
在現代社會也是一樣。不要以為你是領導,你的決定非常完美,下屬就都能一致服從,按你所想的去工作。總會有一個或多個下屬與你的計劃背道而馳,你必須說服他們,讓他們掉轉馬頭,簇擁著你前進。
想說服任何一個人都是不容易的事情。你必須根據你要說服的下屬素質的不同、性格的不同、職務的不同以及反應的不同選擇恰當的說服技巧。
說服的技巧主要有以下7種:
[1]用自己的親身經曆現身說法
用自己的親身經曆來說服別人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首先,事實勝於雄辯,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十條理論不如一件事實更讓人信服。其次,惟其是親身經曆,才更顯真實,這是遠非道聽途說所能比擬的。另外,現身說法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不用一本正經地說教,隻要說完情況稍加點撥,讓別人去體會,顯得含蓄、委婉。
現身說法說服別人的典型例子是我國古代的鄒忌說服齊威王廣開言路的故事。鄒忌曾問身邊的人自己與美男子徐公相比誰更帥一些,結果身邊的人都說鄒忌比徐公帥。等鄒忌見到徐公,覺得自己比徐公差多了。鄒忌從中悟出了一個道理:身邊的人因為種種原因,會欺騙他。於是第二天見齊威王的時候就說了自己的情況,並告訴威王,現在宮廷裏的人個個都偏袒大王,官吏們都怕大王,四境之內都有求於王,由此可見大王受蒙蔽很深!齊威王大受觸動,下令廣開言路。
現身說法的最大優點是避免了在說服過程中常常出現的批評和教訓對方的口吻,而是用自己所產生的類似問題來啟發別人不至於使人覺得你居高臨下,易於被接受。
[2]循循善誘
所謂“循循”,就是指有步驟地、耐心地誘導對方思考;所謂“誘”,就是啟發開導;所謂“善”,即是指要“誘”得得當、巧妙,使對方心悅誠服。
[3]歸謬說服
歸謬說服並不直接反駁對方的錯誤觀點,而是先假設對方的觀點言之有理,然後據此引申出一個連對方也不得不承認是荒謬的結論來,從而心甘情願地放棄原有的錯誤觀點和主張,無條件地接受說服者輸出的思想信息。
實踐已使許多人懂得,當我們麵對固執己見的人,直接反駁其錯誤會有諸多的不便,而最有效、最巧妙的方法當屬歸謬說服方式了。
運用歸謬方式使說服對象認識原來觀點的錯誤,還可采用這樣一套方式,即先提出一些問題讓對方談自己的見解,即便對方說錯了,也不要急於直接指出,而要不斷地提出補充的問題,誘導對方由錯誤的前提推到顯然荒謬的結論上,使之不得不承認其錯誤,然後再設法引導他隨著你的正確的思維邏輯,一步一步通向你所主張的觀點,達到勸導說服的目的。
[4]以理服人,以情動人
說清道理是使對方心悅誠服的有效方法。以理服人是一定會有效果的,除非對方是蠻不講理的人。即使如此,講清道理也有利於爭取群眾。退一萬步,遇見了不講理的人,非上公堂打官司不可的時候,也還是要講道理來說服法官和陪審團的。
在說服時,還應注重彼此情感的交流。用情感打動對方,使對方信賴,這時,說服就容易奏效了。
[5]借此說彼
利用兩個事物之間的某一相似點,借甲事物來說明乙事物,不僅通俗易解,且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唐太宗為了擴大兵源,想把不在征調之列的中年男子都招入軍中。宰相魏征知道後對他說:“把水淘幹了,不是得不到魚,但明年恐怕就不會有魚了;把森林燒光了,不是獵不到野獸,但明年就無獸可獵了。如果中年男子都召入軍中,生產怎麼辦?賦稅哪裏征?兵員不在多,關鍵在於是否訓練有素,指揮有方,何必求多呢?”太宗無言以對,隻好收回了成命。在這段話中,魏征借用兩件與主要事件相類似的事例作比,既形象又深刻地闡明了不能把中年男子都調入軍中的道理,極有說服力。
[6]用權威的數字說服
在說服時,如能拿出更權威有力的數字來,就能使對方有更清晰的感覺,就更容易接受你的觀點。
一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當過海軍的人說當他和夥伴被派到一艘油輪上時,他們非常恐慌。他們相信油輪一旦被魚雷擊中,大量汽油的爆炸,就會在一刹那間把他們統統送上天。
針對他們的恐慌,海軍單位發出了一些準確的統計數字,指出被魚雷擊中的一百艘油輪中,有六十艘並沒有沉到海裏去。而在真正沉下去的四十艘中,有五艘是在不到五分鍾的時間沉沒的。這就是說,有足夠的時間讓他們跳下船去。也就是說,死在船上的機會很少很少。
這樣一算,知道了這些平均數字之後,那些海軍士兵們的恐慌一掃而光了。讓數字說話是一種最有力而科學的說理方式,利用它來對付恐懼及那些擔心可能出現突發災難者的顧慮通常是很有效的,而準確的統計數字就更富有權威性了。
[7]交換角色說服
“讓你換了我,你該怎麼辦?”這種說服法,乃是說服技巧的第一步。利用了“角色扮演”使對方有互易立場的模擬感覺,籍此模擬感覺而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
美國有一位青年,從小就憧憬著軍旅生涯,他特別鍾情於西點軍校,可是1929年美國經濟恐慌,人人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年輕人都一窩蜂擠入各兵種的軍事學校,有限的名額早就被有辦法人的子弟占據了。於是乎,他到處打躬作揖,一一拜訪地方有頭有臉的人物,並說:“我是個優秀青年,身體也棒,我平生最大的願望,是進西點報效國家,如果您的孩子和我一樣處境,請問這該怎麼辦呢?”
沒想到,這些有辦法的人物經過他這麼一說,十之八九都給了他一份推薦書,有的人更積極為他打電話,拜托國會議員,他終於成了西點軍校的學生了。
任何人對自己的事,總是懷有很大的興趣和關切。這位年輕人如果不以“如果您的孩子和我一樣”作為攻心戰術的話,他哪有今日的成就!
7.藝術性地為領導補漏洞
對於領導者來說,“啟下”固然是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但“承上”也是同樣需要重視的。
做好“承上”並不簡單,你不隻要能領會領導的意圖、完成領導交給你的任務,還要能維護領導的麵子,修補領導言行上的漏洞。
俗話說:“言多必有失。”領導需要在很多場合中說很多的話,難免會出現一些失誤。身為一位領導者,你就要修補漏洞,維護集體的利益、保全領導的體麵、消除下屬受到的誤傷。
但是,對領導者言語上的漏洞不是說補就能補的。如果補得不夠巧妙,畫虎不成反類犬,就會使領導的口誤更突出,使其對莽撞的你產生不滿。這同樣是需要藝術與技巧的事,要做到這一點,你得學會為領導打圓場的三種方法[1]化實為虛,巧妙引導當領導的言行可能會招致他人的誤解時,你最好采取適當的舉動將其言行朝幽默的方向引導,使尷尬緊張的氣氛重新輕鬆下來。領導不論身居什麼樣的要職,也都是人不是神,一樣會有普通人的喜怒好惡,很可能在個人喜怒好惡的支配下說出一些令人尷尬的話,做出一些可能招致誤解的舉動。此時,你應抓住人們對領導言行錯愕不解的心理,采取適當的舉動順水推舟,把領導有意無意說出的過於直白、犀利的話朝幽默的方向引導,使人們認為領導在開玩笑,從而放鬆緊張的情緒。
[2]詮釋難點
詮釋領導講話中不好懂的地方,使領導的意圖更完整,更明確,是你的責任。為了協調好各方麵的關係,領導常常要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麵對不同的聽眾發表各式各樣的講話,這就致使領導有時忽略了對聽眾接受能力的具體分析,使講話聽起來艱澀難懂、不易接受。這時候,你應當在適當的時刻站出來,幫助領導詮釋其講話中不太好懂的地方,使領導的意圖能夠得到更完整、更明確的表達。
[3]穩定情緒
當領導的怒氣不利於工作的順利開展時,可先采取措施緩和其情緒,然後委婉地提示領導應對某些問題采取審慎、理性的態度。在處理各項事務時,麵對下屬工作的不力,領導有時會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對著下屬發起火來,這一方麵使他忽略了要處理的事務,導致工作延遲,另一方麵也不利於個人威信的建立與鞏固。作為領導的副手或秘書,此時應果斷采取措施,緩和領導的暴躁情緒,等其逐漸冷靜下來之後再委婉地提示他應對某人某事采取審慎的態度,不要因一時的衝動而致使正常的工作無法開展。
有一次,某公司召集各部門的負責人開會,準備安排下一階段的工作任務。在會議開始的彙報工作上,有一位經理工作責任心不強,把幾項交辦的工作沒做好,還捅了婁子,結果引得董事長很惱火,發了不小的脾氣,使會議氣氛十分緊張。副總經理目睹此景,便建議休會,先休息十分鍾。在休息的間歇,他遞了一個紙條給董事長,上麵寫道:“董事長,會前你曾說過,這個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布置工作,剛才的會議氣氛有點兒緊張,不利於這次會議的順利進行。有些問題似應專門開會或會後再解決。”
當複會後,董事長已恢複了正常,並把會議引導到了正常的議程上。會議比較圓滿地結束了。
會後,當隻剩下兩個人的時候,董事長笑著拍了拍副總的肩膀說:“小王啊,多謝你的‘清涼劑’呀!”
以後,小王與董事長結成了非常深的友誼,也越來越受董事長的賞識了。
在董事長發脾氣而忽略了開會的主要議題時,小王先適時采取措施暫停會議,讓董事長慢慢冷靜下來,然後以寫條子的方式用委婉的語言提示領導恢複理性的心態,抓住開會的主旨使會議順利地進行下去,不愧是董事長的得力助手。
8.能做才可以說,不做口頭許願家
為了讓下屬在工作中充滿幹勁,領導者需要為下屬描繪一幅美好願景,讓下屬看到希望,動力十足。這種方法,通俗一點說也就是許願。
許願並不是可以隨便說說的,即使是普通人也應該說到做到,身為領導者就更應該做到“君無戲言”。現實生活中,一些領導者將許願當成了家常便飯,卻很少兌現。這就會給下屬留下惡劣印象,失去信用。
作為領導者,談過要做某件事情,就必須辦到,如果辦不到,覺得得不償失,或不願意去辦,就不要答應別人。可以找任何借口來推辭,但絕不要說:“沒問題!”如果說了試試看而又沒有去試,給人的印象也不好。真的去試了卻沒有做到,那麼給對方留下的印象就是:你是個誇誇其談的人。
領導的信用能給予別人良好的印象,是否信守自己的諾言?是否輕易地允以承諾?是否值得他人委以重任?還是總是忘掉別人委托之事?當下屬向你打聽事情時,你又多少次向他們轉達了錯誤信息?是否多次提供一些不實的材料?
這些問題,對於每一個領導來說都要反思,在履行領導職責時嚴格要求自己,不可言而無信,更不可故意說謊,欺騙下屬。要知道,誠實守信才可以樹立自己高大的形象,得到下屬的信賴,才能使領導者更順利地開展工作,密切上下級之間的關係,在公司內部創造良好的氛圍。
所以,作為領導,千萬別輕易許諾。許了諾,就一定要遵守,別人會為你的態度所打動,他們認為你是一個講信譽的人,從而會信賴、依靠於你,你在領導工作中也會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古人雲:“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言必行,行必果”。這是做人的學問,也是領導者處理好與下屬的人際關係,樹立自己威信的原則。
不少上司所做的最糟糕的一件事就是輕許諾而不兌現,可他們卻偏偏不珍惜這一諾千金的價值,在聽覺與視覺上滿足了員工的希望之後,又留給了下屬漫長的等待與終無音訊可聞的失望。這種輕易許諾而又沒有想到要按時兌現的習慣,是一個組織內部關係最可怕的腐蝕劑,讓下屬對上司無法產生信任。
諾言如同激素,最能激發人們的熱情。試想,領導在頭腦興奮的狀態下,許下了一個同樣令下屬興奮的諾言:若本月超額完成任務,大家月底將能夠拿到50%的分紅。這是怎樣的一則消息啊!情緒高亢的下屬已無暇考慮它的真實性了,隻是一味熱情工作,希望超額完成任務,等著月底分紅。
接下來下屬們便數著指頭算日子,在辛勤的工作中,領導的許諾始終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到了月底,人們關注的焦點還能是什麼呢?而領導此時最希望的恐怕就是有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運動,將人們的注意力統統引向另一個震蕩人心的事件中,但還是不得不麵對現實,其後果就是下屬不再輕易相信領導的諾言,領導的威信一落千丈,領導能力大打折扣。
難以實現的諾言比謠言更可怕,雖然謠言會鬧得滿城風雨,沸沸揚揚,但人們不久就會明白事情的真相,而未實現的承諾騙取的是人們真心的付出。就比如讓一個天真的孩子替你跑腿,當孩子回來向你索要獎賞時,你卻溜之大吉,這是什麼後果呢?
一旦員工有了不信任領導的心態,領導者就成了一個徹底的失敗者,領導的權威沒有了,難得的信任也消失了,赤裸裸的雇傭關係會讓領導者覺得自己置身於一個由僵硬的人際關係構成的組織環境之中,這樣的集體還會有什麼發展前途呢?
當然,這裏強調的就是領導許下諾言,要勇於承兌的守信作風。想想田間耕耘的老農,他從綠油油的莊稼看到了未來收成的希望,領導的允諾也會使手下感覺到將要收獲的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如果發生了使領導者不能實現承諾的事件,那該怎麼辦?這是在發出承諾時可以合理預見的嗎?如果是,那麼為什麼不做好準備?這是難以做出合理預見的事件嗎?那麼,一旦知道自己無法實現承諾,就應該開誠布公地與接受許諾的人重新進行商量。要盡快做,不要等到火燒眉毛。如果人們知道某位領導一般總能恪守承諾,而在無法實現時也會盡可能地和他們來協商,他們就會相信,這是一個可以依靠、可以信賴的領導。
領導的命令不是聖旨,但領導的承諾都有沉甸甸的分量。對於自己不能實現的諾言,最好今天就讓員工失望,不要等到騙取了員工們的積極性後再讓他們失望。一個成功的領導,應該是一位言出必行的講信用的君子。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領導在麵臨下屬的請求時,不僅暗示可以允諾,而且還收下屬的禮品,這種做法實在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很容易使自己陷於被動,也會使下屬認為領導者的品德有問題。
領導者要向下屬展示自己的高風亮節、公正無私,就絕不要收受禮品。許諾的時候也要三思,根據實際情況行事,這種做法可以保證不受下屬的幹擾,以實際行動告訴他們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如果領導者把一個剛正不阿的形象展示在下屬麵前,下屬自會尊重有加,也會更信任領導的為人處事。所以,領導者在許諾前必須三思而後行,不可輕易允諾,換得下屬一時的忠誠。從長遠看,不能兌現的許諾更能加深上下級之間的裂痕,此時還不如實話實說,無論是對集體,還是對領導者自身來說,這都是一種上上之選。
9.避實就虛,不動聲色地解決難題
聰明的領導者,做任何事都進退有據,該退避的時候絕不會好勇鬥狠,做莽夫之舉。說話也是一樣,聰明的領導者不會隻逞口舌之利,而是尋找更合適的表達方式來解決棘手的問題。
退避有道是謹慎的領導者克服困難的妙招。即使陷於最困擾人的迷宮,他們也能用最優雅的方式使自己安然脫險,可謂一笑脫大難。你可以友善地說出相反的話,目的是要改變話題。最巧妙的辦法是裝作話題所指並非是你而是別的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