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大謀劃才能解決大問題(2 / 3)

總之,劉伯溫認為,人才所係,國之安危。沒有人才輩出的局麵出現,就沒有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的繁榮發展。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時人才往往難以脫穎而出,一展宏圖。一些自命為伯樂的人,雖然嘴上高喊選賢用能,實際上卻壓製人才,任人唯親。如此作為,實為社會發展之大患。故人為國之本,治天下者能人也,任人為賢,尊重人才,提高人才的價值和社會地位,同之甚盛,民之富饒。

4.兩手抓:“舉重若輕”和“舉輕若重。”

“兩手”抓,抓什麼?劉伯溫認為“舉重若輕”和“舉輕若重”即是。這“兩手”是否能抓好是一名領導者能否成功的表現。

在劉伯溫看來,人的品德、誌向、才能和性情不同,隻有在與之相適應的地位上才能發揮特長。有的人舉重若輕,提綱挈領,大刀闊斧,具有當主帥的素質;有的人舉輕若重,處事周密,思慮精細,具有當配角的素質。

在《百戰奇略》中,劉伯溫說:

“將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禍,為眾所服,此十夫之將。夙興夜寐,言詞密察,此百夫之將。直而有慮,勇而能鬥,此千夫之將。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勞,悉人饑寒,此萬夫之將。進賢進能,日慎一日,誠信寬大,閑於理亂,此十萬人之將。仁愛洽於下,信義服鄰國,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識地理,四海之內,視如家室,此天下之將。”

劉伯溫大意是說:

由於將領的性情和才能各異,他們的作用也大小不同。暗察奸情,偵知禍亂,舉動受眾人佩服,這種人能做十人的將領。起早貪黑,勤奮工作,說話嚴密,口齒清楚,這種人能做一百人的將領。性格耿直而又腹有良謀,勇猛過人而又善於作戰,這種人能做一千人的將領。外表威武嚴肅,內心情感真摯,理解士兵的辛勞,體貼他們的饑苦,這種人能做一萬人的將領。用仁慈博愛的行為恩澤部下,以誠信重義的品格懾服鄰國;不僅懂得天文地理等自然知識,而且還能悉心體察人情事故;誌向高遠,以國為家,這種人能做天下所有人的將領。

劉伯溫在這裏開宗明義地指出,將領的品德、誌向、才能和性情不同,因此所擔任職務的高低也就各不相同,體現了很深刻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這四個方麵既有區別又有聯係,每一個方麵都不是孤立地存在著,而是與其他方麵有機地聯係在一起,它們之間是辯證的統一關係。這四個方麵不同的排列組合,決定了不同的將領類型,因而也就決定了他們所發揮的不同作用。如果對將領的使用不當,就會出現鳥占鳳巢、鷹被雞非的現象。

劉伯溫還從劉邦和韓信才智不同而各得其任這一史實中汲取經驗和教訓,運用於他的扶明偉業中,從而成就了千古功勳。

韓信當年在項羽手下鬱鬱不得誌,投靠劉邦的初期,也未受重用,他在失望之餘就想遠投他人。由於蕭何與陳平的極力推薦,劉邦這才築台拜將,委以重任,使韓信得以施展才華,建功立業。“蕭何月下追韓信”,講的就是這段故事。韓信對自己也是十分自知與自信的。有一次,剛登上皇位的漢高祖劉邦與由楚王貶為淮陰侯的韓信討論將領們的指揮能力,韓信一一指出他們的優劣。劉邦與韓信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對話:

“你看我可以帶多少兵?”

“不超過十萬。”

“你可以帶多少兵?”

“我帶兵是越多越好。”

“那你為什麼被我擒住呢?”

“陛下不能將兵,卻善於將將,因此我被您擒住。況且您是天授,非人力可及。”

流傳於世的成語典故“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就來源於此。韓信說劉邦的才能是天授,“非人力可及”,雖然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但也道出了人的才能各不相同的實情。

劉邦一向被人們認為“痞性”太多而“德性”太少,但就是這位流裏流氣的漢高祖卻具有知人善任的大才,就連韓信這樣的蓋世英才,對他這一點也是歎服之至。有一次劉邦與眾位文臣武將討論項羽是如何失去天下的,大家眾說紛紜,各抒己見,但都說不到點子上。劉邦說: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由此可見,劉邦確實具有作為一個大政治家的真知灼見,並非庸才。他也有自知之明,對蕭何、張良和韓信充分信賴,大膽使用,使他們盡情發揮自己的長處與才能。劉邦最後能夠戰勝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有其必然性。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如果讓品德與才能都屬平庸的人處於高位,那同樣會給事業帶來極大的危害。“一將無能,累死千軍”,“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等俗語都是講這個道理。本來隻有武大郎的身材,卻硬要讓他承擔棟梁柱的責任,那真是勉為其難。中國曆史上有許多帝王,如果按照他們本人的才學,實在是不適合做皇帝,但命運把他們推到了那個至高無上、而本人又無力勝任的職位上,到頭來不是昏庸之主,就成亡國之君。

關於人的才能與性情不同,因而其作用也各異的問題,劉伯溫專門寫過一篇《論諸子》的文章,對此做了精辟的概括:

老子長於養性,不可以臨危難。商鞅長於理法,不可以從教化。蘇、張長於馳辭,不可以結盟誓。白起長於攻取,不可以廣眾。子胥長於圖敵,不可以謀身。尾生長於守信,不可以應變。王嘉長於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許子將長於明臧,不可以養人物。此任長之術也。

意思是說,老子擅長於修身養性,但不能應付危難局麵;商鞅擅長於以法治國,但不能推行道德教化;蘇秦、張儀擅長於外交辭令,但不能與之結盟立誓;白起擅長於攻城略地,但不能收攬普通士民;伍子胥擅長於以謀破敵,但不能保全身家性命;尾生擅長於遵守諾言,但不能因事隨機應變;王嘉擅長於輔佐明君,但不能侍奉昏庸之主;許劭擅長於褒貶善惡,但不能培養有用人才。劉伯溫這篇論文,揭示了揚長避短的道理。他在文中所舉的這些人物,都在中國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蘇秦、張儀是縱橫家的代表人物,白起是戰國時秦國的著名將領,伍子胥是吳國的著名政治家,尾生是中國有史以來守信者的楷模,王嘉是西漢哀帝劉欣時的宰相,許劭是東漢末年的人物評論家。就連這些著名人物,都各有專長與不足,對於一般人更是不能求全責備。劉伯溫抱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對這些先賢們進行客觀的分析評論,汲取其長處,舍棄其短處,並且在實際中加以正確運用,這正是劉伯溫勝人一籌的地方。

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史學家王夫之在其晚年寫了一部著名的史學著作《讀通鑒論》,根據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所載史事,評論了上自秦始皇、下至五代的許多曆史人物。他還對劉伯溫的政治才能做了很高的評價:

“軍不治而唯公治之,民不理而唯公理之,政不平而唯公平之,財不足而唯公足之。”

劉伯溫的才能,除了本人天賦高一些這一因素,更主要的是靠,他平時勤奮學習,努力鑽研得來的,並不是高不可攀。

5.製定一條鐵的定律

所謂鐵的定律,即把一切行政過程製度化。劉伯溫把政令和教育合一,並以之為法,可謂抓住了根本問題。

劉伯溫治軍既重政令又重教化,他曾囑咐猛將常遇春說:

“教令之政,謂上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為,人之所瞻也。夫釋己教人,是謂逆教;正己教人,是謂順教。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後乃行其令。身不正則令不從,令不從則生變亂。故為君之道,以教令為先,誅罰為後,不教而戰,是謂棄之。先習士卒用兵之道,其法有五:一曰使目習其旌旗指麾之變,縱橫之術;二曰使耳習聞金鼓之聲,動靜行止;三曰使心習刑罰之嚴,爵賞之利;四曰使手習五兵之便,鬥戰之備;五曰使足習周旋走趨之列,進退之宜。故號為五教。教令軍陣,各有其道,左教青龍,右教白虎,前教朱雀,後教玄武,中央軒轅。大將軍之所處,左矛右戟,前戈後弩,中央旗鼓。旗動俱起,聞鼓則進,聞金則止,隨其指揮,五陣乃理。正陣之法,旗鼓為之主。一鼓,舉其青旗,則為直陣;二鼓,舉其赤旗,則為銳陣;三鼓,舉其黃旗,則為方陣;四鼓,舉其白旗,則為圓陣;五鼓,舉其黑旗,則為曲陣。直陣者,木陣也;銳陣者,火陣也;方陣者,土陣也;圓陣者,金陣也;曲陣者,水陣也。此五行之陣,輾轉相生,衝對相勝,相生為救,相勝為戰,相生為助,相勝為敵。凡結五陣之法,五五相保,五人為一長,五長為一師,五師為一枝,五枝為一火,五火為一撞,五撞為一軍,則軍士具矣。夫兵利之所便,務知節度。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弩,壯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糧牧,智者為主,鄉裏相比,五五相保,一鼓整行,二鼓習陣,三鼓起食,四鼓嚴辦,五鼓就行。聞鼓聽金,然後舉旗,出兵以次第,一鳴鼓三通,旌旗發揚,舉兵先攻者賞,卻退者斬,此教令也。”

劉伯溫的意思是說:

教令之政就是上為下教。不合乎法度的話不說,不合乎道義的事不做。上邊的所作所為,都是人們觀瞻和效法的榜樣。放縱自己卻去教化他人,稱為逆教;端正自己而去教化他人,稱為順教。所以,君主首先應端正自身,然後才可發布政令。自己不端正,那麼即使發布政令也得不到服從;政令得不到服從,那麼就會產生事變禍亂。因此,為君之道,應以教化政令為先,誅伐懲罰為後,不進行教化訓練而倉促發動戰爭,就等於拋棄他們於死地。首先演習士兵用兵的方法,基本訓練內容有五種:一是使士兵用眼睛演習旌旗指揮的無窮變化,縱隊橫隊交互變化的戰術;二是使士兵用耳朵演習聞聽金鼓的不同響聲,或動或靜,或行或止;三是使士兵用心演習感受刑罰的嚴厲,賜爵獎賞的好處;四是使士兵用手演習五種兵器的優勢以及戰前如何防備;五是使士兵雙腿演習四處周旋,奔跑和慢行時的各種隊列,前進和後退要適合時宜。所以,又號稱“五教”。教化政令,排兵布陣,各有其法,左陣稱青龍,右陣稱白虎,前陣稱朱雀,後陣稱玄武,中央叫作軒轅。大將軍所處的位置,左矛、右戟、前戈、後弩,中央設有旌旗戰鼓。指揮的旌旗一旦揮動,全軍都做好戰鬥準備,聽到戰鼓之聲就前進,聽到鑼聲就停止,隻要聽從調遣指揮,各種陣法就能得到掌握並有條理。訓練排兵布陣的方法,應該把旌旗和鑼鼓作為中心。擂動一次戰鼓,就舉起青旗,那麼演變為直陣;擂動二次戰鼓,就舉起赤旗,那麼演變為銳陣;擂動三次戰鼓,就舉起黃旗,那麼演變為方陣;擂動四次戰鼓,就舉起白旗,那麼演變為圓陣;擂動五次戰鼓,就舉起黑旗,那麼演變為曲陣。直陣就是木陣,銳陣就是火陣,方陣就是土陣,圓陣就是金陣,曲陣就是水陣。這種五行陣法,輾轉變化,相生相克,攻擊對陣,相鬥相勝,相生相發為了自救,相克相勝為了作戰,相生相發為了自助,相克相勝為了對敵。一般情況下,想構建五陣之法,就應五五相保,五人組成一長,五長組成一師,五師組成一枝,五枝組成一火,五火組成一撞,五撞組成一軍,那麼一個軍的戰士建製就具備了。兵各有優劣,務必要了解怎樣使用才能各得其所。身材矮小的拿矛和戟,身材高大的就拿弓和弩,健壯的揮動旌旗,勇敢的擊鼓鳴金,弱小的供應糧草,牧養馬匹,足智多謀的主要出謀劃策。鄉裏相互牽製,五五相互保護。第一次擂動戰鼓,整理隊列;第二次擂動戰鼓,演習陣法;第三次擂動戰鼓,起灶吃飯,進行休整;第四次擂動戰鼓,嚴明刑罰,重申軍令;第五擂動戰鼓,就開始出發。聽到擂鼓鳴金,然後舉起旌旗,按照次序出兵,鳴金一次,擂鼓三次,旌旗飄揚,舉兵戟進攻,賞賜激勵首先進攻者,懲罰斬首後退者,這就是教令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