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大謀劃才能解決大問題(3 / 3)

總之,劉伯溫認為,隻有政教合一,才能從根本上落實治軍備戰的各項措施。

6.統兵治軍的四總則:

“禁”、“禮”、“勸”、“信”作為領導者,一定要有獨特的方法,才能做事見效率。劉伯溫認為統兵治軍有四大總則——“禁”、“禮”、“勸”、“信”,可以此作為行動之綱。

劉伯溫在總結良將統兵的經驗時說:

“古之善將者有四:示之以進退,故人知禁;誘之以仁義,故人知禮;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勸;決之以賞罰,故人知信。禁、禮、勸、信,師之大經也。未綱直而目不舒也,能戰必勝,攻必取。庸將不然,退則不能止,進則不能禁,故與軍同亡。無勸戒則賞罰失度,人不知信,而賢良退伏,諂頑登用,是以戰必敗散也。”

劉伯溫大意是說:

古代善於統兵作戰的將領遵循四條法則:指示士兵前進後退,使他們知道什麼是禁令;引導士兵博愛節義,使他們知道什麼是規矩;告訴士兵是非對錯,使他們懂得如何能上進;處理事務賞罰嚴明,使他們明白什麼叫忠信。因此,禁、禮、勸、信這四個字是將領統兵作戰的根本法則。如果把這四條法則比作魚網的總繩——綱,那麼各種具體事項就好像網眼——目。綱舉則目張,隻要這些根本法則確立了,處理各種具體事項也就順暢了,這樣就能夠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平庸的將領則正好相反,士兵後退時不能及時阻止,前進時無法有效製約,這種將領在帶兵打仗時必然遭遇全軍覆沒的悲慘下場。將領如果不對士兵進行勉勵與告誡,那麼獎賞與懲罰就失去了客觀標準,人們也就不講忠信,這樣就使得賢良君子懷才不遇,而奸詐小人卻飛黃騰達,因此,軍隊在作戰中必定遭受失敗,甚至可能潰不成軍。

劉伯溫作為一代賢臣良將,在其出將入相的長期政治與軍事生涯中,積累了有關治國治軍的豐富經驗,因而對“綱舉目張”的外延與內涵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本文就是他總結自己與前人的經驗,向為將者提出“禁、禮、勸、信”這四條帶兵打仗的根本法則。

劉伯溫還從漢名臣賈誼和宋名將嶽飛身上汲取經驗和教訓。

中華民族在自己浩翰的曆史長河中,湧現出許許多多傑出人物,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將相之才更是不勝枚舉。劉伯溫平常在閱覽史籍中,最敬佩的就是“兩武”:一個是武侯諸葛亮,一個是武穆嶽飛(宋孝宗時追諡嶽飛武,後改諡忠武,宋寧宗時追封鄂王)。孟子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諸葛亮與嶽飛就是這樣的“大丈夫”。明朝著名宰相張居正說:“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諸葛亮與嶽飛就是這樣的“非常之人”,並且都成就了“非常之功”。劉伯溫所倡導的“禁、禮、勸、信”這四個善將條件,在嶽飛的身上得到了集中的體現,特別是他那“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不僅感動著他所率領的將士們,激勵他們勇敢地投身於抗金保國的民族戰爭中,更為重要的是,在中華民族的曆史長河中留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成為教育子孫後代為維護國家的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而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永恒教材。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嶽飛隻是一員戰功赫赫、彪炳史冊的武將,實際上他兼資文武,能詩善書,是典型的儒將。史稱嶽飛“重氣節,沈厚寡言,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好賢禮士,覽經史,雅歌投壺,恂恂如書生”。諸如此類的評價,說明他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將相之才。嶽飛也正是從文才與武功這兩個方麵體現了劉伯溫所倡導的“禁、禮、勸、信”的善將條件。

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元年),賈誼在二十二歲時被文帝征召入朝,立為博士,一年之中,又破格晉升他為太中大夫。賈誼雖然年輕(在當時的博士中,他的年紀是最小的),但對於當時的社會政治問題卻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每逢漢文帝向朝廷官員谘詢問題時,有些資格很老的官員都回答不出,而隻有賈誼能夠全部回答,並且說出了其他官員想說而又說不出或者不敢說的話,提出了許多改革措施。因此,在朝廷官員中,大家都認為賈誼很有才能,其他人都不如他。漢文帝對他也十分賞識,在把他破格提升為太中大夫不久,又與諸大臣商議,想擢升他為公卿。但是,這項提議遭到了絳侯周勃、灌嬰、東陽侯張相如、禦史大夫馮敬等人的反對。據《史記》中記載,這些人反對賈誼升擢,主要是嫉妒他的才華,他們在漢文帝麵前誹謗賈誼說:“這個洛陽來的人,年紀輕輕的就想專權,把各種事情都搞亂了。”漢文帝聽從了這些大臣的意見,不僅沒有升擢賈誼,而且還有意疏遠他,不再采納他的意見,還將他派去當長沙王的太傅。後來,賈誼在政治上一直鬱鬱不得誌,因心情壓抑而英年早逝,死時隻有三十三歲。

對於賈誼的才華,後人也極為推崇。例如,魯迅先生就認為他的《治安策》、《過秦論》等文章“皆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

對於賈誼政治上的受挫,一般史書都將其歸因於周勃等人出於對他的嫉妒而有意陷害。實際上,這隻是一個方麵的原因,另外還有政治傾向不同(周勃等人比較保守,對賈誼的激進改革思想持反對態度)以及賈誼自身性格上的因素,而後者可能是更為主要的因素。由於他少年得誌,於是乎就年輕氣盛,恃才傲物,對大臣們多有不敬,尤其是向文帝進言時的那種氣勢,根本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裏,就是對漢文帝本人也多有微詞,這樣一來,他就得罪了許多人。與張俊相比,周勃等人還算是比較忠厚老實的,特別是周勃,劉邦對他的評價極高:“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認為周勃雖然文化不高,但對劉氏政權忠心耿耿,是國家的棟梁,將來必定能起到力挽狂瀾、安定社稷的作用。周勃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可以說是漢文帝的心腹重臣。賈誼卻不注意與這些人搞好關係,以至於一旦機會來臨時,他們就一齊向他發難,賈誼的悲劇命運也就是意料中的事了。

在封建社會中,臣子幹預皇室立儲事宜是一件十分嚴重的事,往往不會有好結果,因此,要特別慎重對待。劉備當了漢中王後,在劉封與劉禪之間該立誰為嗣子的問題上征求諸葛亮的意見,諸葛亮以“此乃主公家事”為由予以回避;關羽卻直言不諱地認為應該立親兒子劉禪,結果也因此而得罪了劉封,後來也不注意主動與他搞好關係,結果當他兵敗麥城時,劉封見死不救,導致關羽被擒遇害。實際上,嶽飛身為前線指揮作戰的將領,隻要把收集到的情報上奏高宗就算盡到責任了,完全不必對此問題發表意見,免得引火燒身。諸葛亮可謂智者,嶽飛卻犯了與關羽相同的錯誤,因此更加受到高宗的猜疑。

上述各種主客觀的因素結合在一起,就決定了嶽飛的悲劇命運。掩卷擱筆,不由得使人淚眼婆娑。嶽武穆啊嶽武穆,遙想當年,麵對強敵壓境的“風波惡”,你慷慨賦詞,發出了“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的豪言壯語,這是何等的振奮人心;誰曾想到後來你被誣含冤,身陷囹圄,滿懷著“天日昭昭”的悲憤,喪生在這令人心碎的風波亭,這又是何等的撕人肝膽!你沒有殉命於敵寇卻喪生於國賊,伍子胥“長於圖敵,不可以謀身”的複轍為什麼又讓你重蹈呢?難道隻一聲“生不逢時”的悲歎就能抹平一切人間的無奈嗎?“功成身合死,事去言難贖”果直是世間英雄唯一的結局嗎?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劉伯溫善於從古人古事中汲取教訓,豐富自身的智慧,所以才能完成扶明大業。

7.拿出驅策之力

所謂驅策,即激發下屬的幹勁,在領導學中稱為激勵術。

劉伯溫在《百戰奇略》中寫道:

“夫出師行軍,以整為勝。若賞罰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之師,無益於用。所謂整師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擋,退不可逼,前後應接,左右應旄,與之安而不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矣。”

劉伯溫的意思是說:

軍隊行軍打仗,必須保持良好的軍容風紀,這是取勝的基本條件。如果賞罰不明,法令不申,鳴鑼不止,擂鼓不進,縱然有百萬之眾,也毫無用處。所謂良好的軍容風紀,是指宿營時遵守規矩,出發時威武雄壯,前進時銳不可擋,後退時敵不敢追,行軍時首尾相顧,列陣時左右呼應,這樣就可使軍隊總是安然無恙而不會遇到危險,全軍上下總是精誠團結而不會離心離德,在戰場上總是英勇作戰而不會疲憊不堪。

劉伯溫所說的“整師”有兩方麵的含義,一種含義是說一個單位或一個組織應該具備良好的精神風貌,就像一個整體;另一種含義就是說要發揚“團隊精神”。作為個人修養來說,一定要具有這兩種精神,通俗一點講,就是要“合群”,隻有“合群”,才會有“整師”。在倫理學的詞典中,有一個“舍己為群”的成語,它是蔡元培先生首先提出,蔡先生認為,人是群體的動物,不能孤立存在,因此每個人都有舍己為群的義務。他說:“舍己為群之理由有二:一曰,己在群中,群亡則己隨之而亡……二曰,立於群之地位,以觀群中之一人,其價值必小於眾人所合之群。犧牲其一而可以濟眾,何憚不為?”值得指出的是,這種思想並不是蔡先生首創,而是古已有之。從古至今,人們都極重視“群”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樣做,那麼整個國民的素質就提高了,也就達到諸葛亮所倡導的“整師”的要求了,這才是國家能夠戰無不勝、永保活力的不二法門。中華民族在這方麵有著優良的傳統,我們理應發揚光大,同時,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我們更應該以博大的胸懷,向全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要有明確的認識,在某些方麵承認落後,承認不足,這樣才能夠虛心地向別人學犀才能不斷取得進步。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以後,韓國國民所表現出來的整體素質,就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在實際帶兵打仗中,劉伯溫的“整師”策略都是高人一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