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對違令者予以刑事處分,顯然也是為了防止濫用民力,這與上麵的種種策略可以說大有殊途同歸之意。
百姓希望休養生息,但各種徭役卻無休無止;百姓已經窮困疲敝,但奢侈的事務卻一刻不停,國家的昏衰破敗,常常由此而起。徭役最為百姓所懼恨,因而過分苛重必致紛亂四起。也正由於此,輕徭薄役又最易使百姓感恩,由此,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方能富而思治。作為一代明智之君,李世民地選擇了後者,並使國家富強、百姓安樂,政權由此亦得穩固。既然民富即為國富,既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麼,他又何苦勞神費心,掠己失美地去做一些吃力不討好之事呢?自割其肉的傻事李世民自不會甘而為之。
3.吏治清濁,直導天下治亂
領導者都忌諱一個“亂”字,其中吏治之亂尤為重要。李世民還認為天下之亂始於吏治之敗,故必須用硬手段抓緊抓好,不得生出亂子來。
為了明察官吏治政得失,除在官員的任命上精挑細選之外,李世民恢複建立了監察製度,他說,“致治之本,惟在於審”,如果沒有審查監督製度,官吏遠離中央,倘若胡作非為,勢必會使政令阻塞,問題林立,社會難以清明,由此而招致民怨,乃至民怒,終至國家敗亡。為確保國泰民安,李世民於立國之初,便設製了監察製度。同時,為確保監察製度能見其效,李世民一方麵對監察官精挑細選,另一方麵又賦予其極大權力,使其無往不利,無所不察,使之能真正成為自己的耳目,協助自己懲奸除惡,進而疏導中央與百姓之間的關係,使自己的政令能準確無誤地傳達給老百姓,而不使惡吏恣意為害。
此外,李世民還令臣下製定了嚴格的考核製度,以對官員的功過、品德、才幹等予以考核。考核主要以政績為準,通過對政績的考察來對官員施以賞罰升降。
唐朝時的考核製度極為嚴密,由吏部專門設置考功司負責京官、外官的考核。考核每年都要進行一次,每人四年還有一次大考。考官一般由德高望重的京官擔任,以確保考核質量,考核的具體標準亦規定得十分清楚。這樣,通過考核,對官吏的政績李世民便可了如指掌,這樣,雖在千裏之外,李世民卻便可運籌於帷幄之間,政績卓著的官員終得獎賞之勵,貪贓枉法者則難逃廢黜之懲。這樣,朝廷對官吏恣意妄為的抵製能力得以進一步加強,也勢必會對增強官吏的責任心,對使之益發克己盡守,愛民勤政,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有了考核和監察製度,李世民依然是放心不下。鑒照古今,他清醒地認識到了吏治汙濁會給百姓帶來的深刻影響,於是考核監察之外,他還頻頻派大臣到全國各地去巡視,以“察長吏賢不肖,問民間疾苦,禮高歲,賑窮乏”,並以此為據,來黜陟官吏。他對這種由大臣分行巡察的治吏方式極為重視,甚至在貞觀十五年,屢派王矽、杜正倫、李大亮等朝廷重臣親往察視,在整頓吏治上可謂是用心良苦。
吏治清濁,直係天下治亂。因而,對於貪贓枉法的官員,李世民向來是嚴懲不貸,絕不姑息縱容。貞觀七年(公元633年),李世民到蒲州辦事,當時趙元楷任蒲州刺史。趙元楷為了迎駕,精心安排了歡迎儀式:征集老年人服徭役,讓他們身著黃紗做的單薄衣服跪在路邊拜見皇帝,並大肆修飾官署的房屋,修整城樓、城牆和雉堞裝飾,以討好皇帝李世民。除此之外,還收取了幾百隻羊、幾千條魚暗地裏飼養著,準備把它們送給那些陪同李世民巡察的皇親國戚和王公大臣們。李世民知道這件事情後,十分生氣,他把趙元楷叫來斥責他說:“朕巡察黃河、洛水之間的地方,經過幾個州,凡是我們必須用的東西,都是拿官府的物資供給的。你給我們飼養羊、魚,還下大力裝飾我們休息的庭院屋宇,這樣做是效仿隋朝的壞風氣、壞習慣,現在決不能再像過去隋朝那樣做了。你應當理解朕現在心裏的想法,改變隋朝遺留下來的壞風氣。”
趙元楷在隋朝任職時就阿諛奉承、不正派,李世民早就知道這些,所以才這樣嚴厲地批評他,想讓他能知錯就改。然而,趙元楷在聽了李世民的訓斥後,又慚愧又害怕,幾天吃不下東西,最後竟然鬱鬱而死,這倒是李世民不願看到的結果。
貞觀十年,治書侍禦史權萬紀上奏說:“宣州、饒州的山上有許多銀礦,開采它大有利益可圖,每年可以收入銀錢幾百萬貫。”李世民說:“我是尊貴的天子,什麼東西都不缺。隻是需要采納好的意見,做些好的事情,以造福於百姓。況且國家多收入幾百萬貫錢,哪裏比得上得到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沒有看見你推薦賢人,建議好事,也不曾看見你檢舉違法的人和事,從而使權貴豪族震驚敬肅,隻見你說出采賣銀礦獲取利潤的事。從前唐堯虞舜把玉璧拋進山林,把明珠投入深穀,因而美名被稱頌千載。東漢時期漢桓帝、漢靈帝好利忘義,是近代的昏庸國君,你想拿我去比桓、靈二帝嗎?”當天下令將權萬紀削官為民。
貞觀三年,右衛將軍陳萬福從九成宮趕赴京城,途中違反法令擅自取用了驛站的幾石喂軍馬用的麥麩,按說取幾石麥麩算不上什麼大不了的事,可李世民卻並未因此而予以放縱,為示懲誡,他便親自賜給了陳萬福一些麥麩,命之背還驛站。以羞代懲,同時也向其他官吏敲響了警鍾。
官吏貪汙腐敗,李世民自然會對其嚴加懲治,而官員如果思奇技淫巧,行誤國傷民之事,李世民亦是毫不容情地加以貶斥。
貞觀七年,工部尚書段綸引薦一個名叫楊思齊的手藝人到宮裏,李世民命令考考他,於是段綸讓他製作演木偶戲用的道具。李世民看了楊思齊的表演,對段綸說:“引薦上來的能工巧匠將為國家做事,你讓他弄這些玩藝,這是讓工匠們相互監督、不得製作奇巧無益之物的道理嗎?”李世民於是詔令降低段綸的官級,並下令禁止玩這種把戲。
對惡吏嚴懲不貸,與之相應的,對那些愛民惜民、勤勉為政的官吏,李世民則是倍加愛惜,賜之殊榮以示勉勵。
鄧州刺史陳君賓初上任,時州邑凋敝,百業不興,百姓流離,陳君賓“是以日晨充食,未明求衣,曉夜孜孜,惟以安養為慮。”僅經一個多月的治理,逃亡在外的百姓便重返故土。貞觀二年,許多州縣遭到霜澇災害,惟有鄧州豐收,於是陳君賓便以天下為己任,積極安排來此逃難的災民,走時還給他們帶上糧食,贈送布帛。李世民知道這種情況後,馬上要求考課官員將陳君賓錄為功最,並以免除當地一年租調的方式支持他。
李世民尚為秦王時,代州都督張公瑾在任職期間,組織民兵開荒屯田,為國家節省了大量軍費開支,後來調任襄州都督之後,他仁愛百姓,清廉為政,深受百姓擁戴。李世民聞其名聲,盡管其當時官職低下,李世民卻將他請來谘詢為政之道,以示重視。在其死後,李世民還親往哭之,以表對良吏的珍惜之情。
隻有吏治清明,百姓方得安寧,政權方不會腐變。安民之道,當以察吏除暴為先。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李世民對官吏的貪汙穢濁行為才如此痛恨。獎優罰劣,賞罰分明,不以善小而不褒,不以惡小而容情,督促官吏安分守業,克己愛民,百姓方能愛之、敬之,方能感受到皇恩之浩蕩。如此,百姓才能安靜祥和,國家方得長久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