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不嚴則做不出大事來(2 / 3)

法正當時已是蜀郡太守,也是成都地方豪強之首,他對諸葛亮說:“以前高祖進入關中時,除秦國之苛法,約法三章,寬禁省刑。關中之老百姓,無不感念他的恩德。如今我們剛用武力占據益州,還沒有垂恩德於地方,便先濫用權威,強加壓製,這是否得當呢?希望日後的執政,能夠刑少禁緩,以爭取地方人士對我們的支持和信心”。

諸葛亮卻笑著回答道:

先生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秦以暴政虐民,逼得人民不得不造反,漢高祖針對此一弊病,采取寬刑弛禁的策略,這是對的。

但益州的情況則不大相同,劉璋暗弱,沒有能力控製官僚及豪強,以致從劉焉以來便德政不舉,威刑不肅,從地方豪強到政府官僚,均專橫跋扈,為所欲為,君臣之道,也逐漸被破壞。

對這些強悍的特權,過去劉璋總是寵愛他們,給予他們高位。官位高了,他們反而不覺得可貴;順從他們,施以恩惠,恩惠到頂了,他們反而輕慢無禮。這才是益州目前最大的弊病。

“現在我們威之以法,讓法令行於此後,人們才能知道什麼是恩德;限製爵位,爵加之後,人們才能感受到爵位的尊榮;刑法和恩賜相輔而行,上下程序正常,政治才能清明。”

秦國是以軍事恐怖主義完成統一的,卻也和各諸侯國產生不少仇恨,為壓製反抗,故以嚴刑峻法控製之。諸葛亮認為秦國在於權力不被認同,卻又強加壓製,以致於大亂。治理這種國家,最重要是在爭取共識,讓權力得到更多的承認,所以漢高祖會以寬厚的態度作更多的包容。

但益州的情況則大不相同,劉璋政權荒廢政事,蜀國法令不彰,因而權力不被尊重,執法官僚怠惰成習,造成特權橫行,權力不張,老百姓反而遭到剝削,因此必須用嚴刑峻法來整頓官僚的行為,以重建權力的威信。

嚴格來講,漢高祖入關時的天下局勢,才能稱之為亂世,諸葛亮入蜀時的益州的政局,應稱為弛世。“弛世”是權力不被尊重,官僚荒怠,民眾玩法,必須以重典來整頓之。“亂世”是權力不被認同,彼此各持不同立場,爭執不休,這時最重要的是以寬容的策略來爭取共識。

3.心該硬時就不能軟

做事情硬的時候一定要硬,決不能留一手,有時候留一手會造成很大的傷害,真可謂小洞不補,大洞吃苦。諸葛亮深知其道,在該硬的時候則要硬,不給人麵子,因為他懂得做事情要防患於未然。

1.私不亂公,邪不幹政

千裏之堤,潰於蟻穴。諸葛亮主張私不亂公,邪不幹政。這樣,就存在著一個罷免官員的問題。怎樣罷免?諸葛亮認為,罷免官員,務必知道老百姓所苦惱的事情。這苦惱的事情常有五種:

一、小吏假公濟私,以權謀私,左手拿戈矛,右手撈錢財;在內侵占公物,在外搜刮民財。

二、執法者執法不能一視同仁,讓無罪之人蒙受不白之冤,使重罪之人逃脫法網。扶強懲弱,嚴刑逼供,不斷製造冤假錯案。

三、長官放縱犯罪的部下,誣陷上訴申告的百姓,隱藏真情,敲詐勒索,軟硬兼施,害死人命,致使冤情得不到昭雪。

四、長官不斷更換,副官掌握大權,徇私舞弊,袒護包庇親朋,壓製誣害異己,行事專橫無禮,逾規越法,征收賦稅時廣泛攤派,從中漁利,攀附權貴,勞民傷財,謊說儲備而鯨吞之。

五、拿官職作交易,謀求私利;對於賞賜的費用,多加減裁,使部下不能盡心盡力。

對於犯有上述“五事”中之一事者,當嚴懲不貸。如此,國家政治方可清明,領導隊伍方可純潔,社會長治久安就不會是夢想了!

2.撥亂反正

諸葛亮治國,極富遠見。他深知一個國家就像一輛大馬車;一國之君就像駕車的車把式,車把式稍有不慎,大車就會不照正路走,就有顛覆翻倒的危險。

一旦遇有這種危險,該怎樣把這“車”趕上正道呢?

諸葛亮曾提出了撥亂反正的幾個方針。

(1)應減省官員,合並職務,給臃腫的政府機構“減肥”,除浮華之氣,而倡樸質之風。

(2)遵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原則。方不失矩,本不失末,當權者將治政的根本規則牢牢抱住,則萬事可成,其功可呆。

(3)理順社會關係,整頓社會秩序。王朝因腐敗而出現禍亂,天下百姓就有人乘渾水摸魚,違法亂紀,胡作非為。收拾爛攤子,就得拿這些人開口,然後使天下百姓各安其位,各守其份,安居樂業。

(4)穩住軍隊。軍隊發生變亂,則天下紛爭,強者稱雄,各拉各的人馬,各打各的旗幟,各占各的地盤。於是,天下就會四分五裂,就會發生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爭鬥,就會鬧得不可開交。所以國家有亂,作為君主,千萬要握緊大權,不可使軍隊各敲各的鼓,各吹各的號。

(5)整頓、治理要循序漸進。明君治政,當首治綱紀。然後,先治理內部,再整頓外部;先治理根本,再整理末端;先治理強者,再整理弱者;先治理大的,再整理小的;先治理自身,再整理別人。這樣,抓好了綱,就使法紀伸張;治理好了法令,就使刑罰得以實行;抓好了跟前的事,就使遠處的迎刃而解;治理好了根本,就使末節之事通達無偏;治理好了強者,就使弱者順服;治理好大的,就使小的得以發展;治理好了上邊,就使下麵的正直;治理好了自身,就使別人恭敬。

諸葛亮的這些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清廉”兩字不可冒犯

一個人過於奢侈實則是最大的錯誤,諸葛亮清廉一生,認為節儉是一種美德。同時他也用倡導節儉改變了蜀中的奢侈之風。漢末時,“蜀士富貴,時俗奢侈”,穿衣服要講究華麗,吃東西要追求精美,遇到結婚或辦喪事更是大操大辦,甚至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針對這種不良風俗,諸葛亮大力倡導節儉,他首先躬行節儉,以身作則,注意在蜀漢官史中形成節儉清廉之風,從而影響社會,改變奢侈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