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不嚴則做不出大事來(3 / 3)

我們可以看到蜀漢的重要官員們的有關情況。董和曾任益州郡(治在雲南晉寧)太守,那裏號稱“金銀寶貨之地”,東漢後期以來曆任益州郡太守者,“皆富及十世”,大發其財。董和還“內幹機衡”,在朝中參與機要政務的處理,權力很大。但董和卻能始終清廉節儉,他“躬率以儉,惡衣蔬食”,為官二十餘年,“死之日家無儋石之財”。

諸葛亮終生自奉節儉,注意為官清廉。他對春秋時期的孫叔敖十分敬佩,因為孫叔敖相楚,生活簡樸,十分廉潔。為了改變東漢以來官吏貪圖享樂、貪殘浮華的作風,諸葛亮要求下屬為官清廉,自己生活也注意簡樸。他病重期間在給後主上表時曾說:

如今我家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棵,薄田十五頃,子弟的衣食,已比較寬裕。至於我在外任職,沒有其他花費,隨身的衣服夥食,全部依靠官府供給,不會再經營別的生計,增加點滴私產。到我死時,一定不要使我家中有多餘的物資,外地有多餘的財產,不然就辜負陛下的恩寵了。

到諸葛亮死時,果然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

諸葛亮家中的桑樹、田地比一般平民高出了不少,但對於一個官為丞相的人來說,這個數字就不算多了,更重要的是他不謀求私產。他生前在給李嚴的信中曾提到:“今蓄財無餘,妾無副服。”諸葛亮的妾連多餘的服裝都沒有,正表明了他律己之嚴。

為了反對漢以來厚葬風氣,諸葛亮遺命把自己葬於定軍山下,殯儀從簡,依山造墓,能容下棺材就行,入殮時穿平常的衣服,不搞隨葬器物。封建社會裏,像諸葛亮這樣一位身居一人之下萬人上的丞相,能夠做到這些是難能可貴的。蜀漢政府的官員,有些人能夠做到“不治私產”,比較清廉,應該說與諸葛亮以身作則的影響是有關係的。

諸葛亮和蜀漢重要官員這樣做,當然對改變奢侈陋習起到積極作用。“我有儉心焉,則士民不敢放其奢。”史書記載,當時社會風氣也開始崇尚節儉,對“不持節儉”之人,“時人少貴之者。”

常言道:“成由勤儉敗由奢。”君臣治國,平民持家,都得認這個理兒!

君臣如果不認這個理兒,認為自己手中有的是權,府庫裏有的是金銀財寶,宮中有的是漂亮的女人,因此就可奢侈縱欲,盡情享受,那麼“奢侈”就會變作魔鬼使其意誌喪失,變作洪水猛獸將其江山毀掉。

諸葛亮之所以為官不貪利、不聚財,因為他知道,隻有這樣,才不致於在陰溝裏翻船,才可在自己的下屬麵前做出一個好樣子,而不使自己所在的集團在腐敗之風中垮掉。

5.善修身者可治國

不修身者是不會有一個成功人生的,諸葛亮是一個修身的大師。他在修身時,對常注重一點,即用好自己手中的權力。

1.“人謀”是治國之要

治國猶似修身。修身的關鍵,在於養育精神。如此方可求得長生。

治理國家的關鍵,在於選賢授能。如此方可求得久安。

君王靠輔臣來佐助,但輔臣不可無才,不可缺德。輔臣若迂腐無能、奸邪不軌,君王不免失助,國家不免亡毀。

所以,作為一國之相,諸葛亮十分重視人才的選用,將此作為治國的首要工程,視為國家求安圖強的百年大計。

他在隆中向劉備分析曹操之能戰勝袁紹時,就把“人謀”問題看成是治國之要。

在成都執政時,他又建議劉備專門在成都之南修築高台以延接四方之賢士。

他在《出師表》中,曾極力舉薦賢智良實、誌慮忠純的費、重允及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向寵。

在選用人才上,他曾反複勸誡君臣上下:“為人擇官者亂,為官擇人者治”;“親賢臣,遠小人。”

諸葛亮還說:“直木出於幽林,直士出於眾下。”

的確,賢能達士往往蟄伏於普通民眾之間,所以,無論君王,還是一般官人,要選賢納士,應把眼光投向“基層”。要深入到那些被人遺忘的角落去發現。這樣,君主和一般官人就擁有了豐富的人才寶庫,真正的人才就可能從中獲得。

2.執政者要力戒信弊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執政者既然是人不是神,那麼,其身上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毛病。

諸葛亮曾說:作為一個執政者,須提防八種毛病:

(1)貪心不足,既要名,又要利,唯恐官做得不大,深怕利得到太少。當了宰相還想當皇帝,撈到了銀子還想撈金子。

(2)嫉賢妒能,生怕別人比自己強。

(3)輕信讒言,喜歡聽那些心術不正的人打小報告,耳朵根子軟,沒有自己的是非之見。

(4)料彼不料己,談起別人的事振振有詞,而對自身則缺乏應有的了解,既不知道自己的長處,也不知道自己的弱點。

(5)優柔寡斷,沒有主心骨,遇事不敢拍板,不能當家,如小腳女人相親,前怕狼後怕虎,患得患失,遊移不安。

(6)喜好酒色,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

(7)性情奸詐而又膽小怯懦。兩麵三刀,挑撥離間,但動起真格來又畏畏縮縮,遇到難題、麻煩便如縮頭烏龜一般。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8)強詞奪理,不按禮法行事。明知自己錯了。卻臭要麵子,死不認錯。

一個執政者若染上了這八種病害,隻有迅速而徹底地消除掉,才是一個真正的聰明人,才能成為一個眾心所向的英明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