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筆者是楊輝的上司,第一,要充分交代市場部工作的要求以及短期、長期要達到的目標,同時充分聽取他對市場部工作的想法;第二,發揮他做事具體的長處,而市場部的問題正需要像他這樣的人來梳理,幫助他建立起流程化的工作方式;第三,如果發生員工直接來找,非原則和重大問題立即回絕,而重大問題則找楊輝共同商量。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先告知楊輝然後再行決策,至少做到決策時告知楊輝,在現代通信如此發達的條件下應該完全能做到。第四,在日常工作中不輕易發指令作指示,特別是具體指示,設法讓楊輝發布,而不親自上場。
而作為楊輝應該采取的行動是:
首先要取得吳總的支持,充分討論要做的事情的意義,並且指出工作方式和員工行為需要相應作出的改變,同時爭取他的配合,向他提出一些建議。比如為避免員工過多打擾他,對於越級彙報盡量推給我,遇到重大問題主動向他彙報,並定期彙報市場部的工作情況。當然,界定決策權限是前提條件,也要和吳總充分溝通。
規範最終是為了提高效率,所以一定是在實踐中去完善,而不是為規範而規範。要充分理解員工操作中碰到的問題,及時解決並修改規範,使得員工在這種改變中得到好處。
取得員工的支持,要讓員工理解規範化的工作才有效率,員工也會更有方向,同時也要認識到厘清職責才能使員工更有工作擁有感和成就感,而不是一個簡單的任人擺布的操作工具,也更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在實踐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自身價值。
也要反省一下自身領導風格,是否需要提高決策力,在充分了解的情況下行事是否迅速、果斷;也可以給自己定個規矩,對於員工的請求必有反應,不能當即決策的限期決策。
員工和管理層要說的真心話
員工和管理者之間的矛盾是不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呢?這種矛盾是不是沒有任何可以解決的辦法?顯然不是。從世界各大優秀企業管理者和員工之間形成的和諧關係中,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員工和管理者之間可以形成和諧共贏的關係,隻要雙方願意這麼去做。
關於建議:“不是我不提建議”
很多企業的領導人都會抱怨:“我們公司的員工從來不給我們提建議,即使是出現錯誤,也隻是簡單地去改正,從來沒有對公司的政策、決定提出過改進意見。開會的時候,向他們征求意見也是低著頭。”
員工是一線的執行者,對企業的情況應該非常了解,特別是對於一些不足、需要改進之處自然了然於胸。按理說,他們應該多提意見,讓領導知道問題所在才對,可為什麼偏偏閉口不提?
陸羽是一名圖書編輯,剛跳槽到新的出版公司。因為有8年大型出版社的工作經驗,在這家剛起步的公司中,他顯得很有經驗。對於出版界的很多東西,老總還不是非常清楚。所以陸羽憑借自己的能力和經驗,一次又一次地給老總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原本以為老總會聽從自己的建議,並且把事情做得更好,沒想到,老總不但沒有聽,還和辦公室主任說:“這個編輯,仗著自己有點經驗,就不知道幾斤幾兩了……”
這話很快傳到了陸羽耳中,陸羽雖然心裏很難受,但是最終還是忍了下來,並且給自己定了一個規矩:少說話,多做事。從此以後,在公司的業務會上,就再也看不到陸羽的侃侃而談。他再也沒有給老板提過意見。雖然有好幾次,老板因為某些事情做得不好,征詢陸羽的意見,陸羽也一律保留。其他員工看到這麼有經驗的陸羽都沒有發表意見,那麼自己還湊什麼熱鬧,於是都紛紛閉上了嘴。
就這樣,老總成了孤家寡人,誰也不願意多和他說一句話。他怎麼吩咐員工,員工就怎麼執行。很快,公司就陷入了經營危機中,而老板卻把責任歸在員工不善於提意見和建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