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關注一線員工的心理狀況(2)(2 / 3)

楊輝掛帥的市場部,負責公關宣傳、品牌管理和企業文化。十幾號人的市場部門在一個大型電子企業裏麵,原本是一個很邊緣的部門。公司麵臨上市之際,組織架構進行了變革,這也是4個月前,楊輝從分公司的辦公室主任,一下子被提升到了集團總部的市場部總監的位置。

“空降兵”楊輝到任後經過兩周的觀察,發現市場部的管理非常鬆散,諸如媒體聯係、廣告管理、企業文化建設等,沒有任何成文的東西。雖然有小部門的劃分,但每個人的崗位職責不清楚,員工就是等在那裏聽領導命令。領導下具體指示才開始幹工作;如果領導沒有指示,要麼就在那裏盯著電腦不知道忙什麼,要麼就是煲電話粥。

楊輝帶領員工開始為市場部“做規矩”——建章立製,並明確各個崗位的職責分工。明確了各個崗位的職責後,楊輝按照新的崗位職責,把各項建章立製的工作交給了每個崗位的員工。在接到任務時,有幾個員工表現得很雀躍,大有在新領導麵前爭取好印象的感覺。但正是這些表現踴躍的員工,回到各自辦公室後,卻實行“拖”字訣。直到最後被楊輝催得說不過去,才拿出一份莫名其妙的計劃或者管理辦法。而幾個表現平靜的員工,在規定時間內都上交了任務。

發揮個人溝通的長處,楊輝為此和每個員工都進行了一對一的溝通。對那些態度敷衍的員工,他說盡了鼓勵的話後,給每個人規定了最後交付任務的期限。

經過幾個回合的溝通,一個個管理辦法和工作計劃初稿紛紛出籠。每完成一個,楊輝都要交給自己的頂頭上司吳新啟過目。吳新啟有任何意見,楊輝都要和員工去做具體溝通,進行修改。一個多月後,市場部的工作在楊輝夜以繼日的溝通中,進入了正軌。

市場部辛苦建立起的平衡,維持了兩個多月後,在楊輝一次出差後被打破。因為要參加央視的廣告招標和與廣告商談合作,楊輝去北京出差一周。在此期間,市場部員工直接跟吳新啟彙報。這個時候,員工們發現,原本要經過多個回合、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的工作,跟吳新啟彙報後,吳新啟可以直接拍板,甚至包括一個對外發布的新聞稿,不必經過楊輝的咬文嚼字後,很快就能發給媒體。

吳新啟不知道員工的想法,隻是感覺自己忽然多出了很多事情,市場部員工閑著沒事就往他的辦公室跑。動不動就電話過來催他決定一件事情。“我這個領導怎麼成了被員工管了!”吳新啟頗有不滿。這種狀況在楊輝出差回來後稍有緩解。但一些已經嚐到“甜頭”的員工卻對楊輝開始視若無物,堅持有事直接給吳新啟彙報。吳新啟在對楊輝抱怨後,還是親自解決了這些彙報事項。楊輝發現自己似乎正變得越來越“清閑”,員工有事情不和他談,直接去找吳新啟彙報,甚至有的事情定下後,楊輝成了“最後一個知道的人”。在“怨氣”到達了一個極限後,終於在一次大部門會議(有頂頭上司吳新啟參加的全部門的會議)上爆發出來,當場和一個參加會議的員工吵起來。因為這名員工在會議中聽到楊輝給他分配任務,讓他去各個分公司做需求調研,直接回答說“我沒時間,吳總讓我把公司內部溝通計劃做好並傳達下去”。

經過大吵後,楊輝的煩惱無處排解:領導根本不信任我,而且縱容員工越級彙報,我成什麼了!而吳新啟更是感覺楊輝的行為和職位不符:和員工溝通不良,工作不到位,導致我過多參與部門管理,是能力有問題!

這是一個越級彙報的典型案例,相信發生這種情況的公司不在少數。它也生動地告訴我們領導力的問題無處不在。

筆者分別從該案例中的三個角色來分析員工越級彙報產生的原因。

焦點人物市場總監楊輝是新任總監,到任後“發現市場部的管理非常鬆散”,用我們常用的管理寓言來說就是工作沒有流程和規範,靠領導指示工作。楊輝的“建章立製”試圖將人治變為法治。但他沒有做好變革過程中的管理,沒有設法去改變員工的行為,而是過多地關注於具體的流程和規範的修訂,導致員工感到管得太具體,這可能和他原來形成的工作作風有關。

員工在這種變化中沒有得到好處,而感受到的是在製定規範中吳新啟仍然是最後決策者,楊輝在中間似乎隻是傳話筒,沒有建立起個人威信,員工為提高辦事效率一有機會自然就會直接找吳總。

另一關鍵人物吳新啟,看上去他還是非常支持市場部的工作,但是員工的越級彙報多半是他的責任。作為主管領導的吳新啟,在楊輝上任伊始,就應該和他討論市場部的職能、工作方式,聽取他的意見。如果建章立製不是當前工作的重點,或者說目前企業的規模更應采用靈活的管理方式,那麼他就應該主動配合這種改變,而不是越俎代庖直接指揮,給員工下指示。即便在緊急情況下的越級指揮也應先告知楊輝,要讓員工覺得找他仍然需要通過楊輝,幫助楊輝樹立威信,更不能習慣成自然地直接參與市場部的日常管理,客觀上鼓勵員工直接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