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把握中層管理者心理,培養中堅力量(4)(2 / 3)

副職雖然分管一攤或幾攤工作,但離不開領導班子集體的作用和力量,絕不可過分強調自己分管的工作而排斥或貶低其他方麵的工作;也不可為此而不顧全局利益,給正職製造難處。另外,副職還要與不屬自己分管的部門加強聯係、互通信息、搞好配合,而不可同其他部門在工作上搞得很僵。

中層管理者的自我定位

中層管理者的角色定位

中層管理者,處於兵頭帥尾,是執行環節最重要的一環。一個組織的執行力取決於中層管理者的強弱。中層管理者處在的崗位也是工作事務的集合點、工作關係的集中點、工作矛盾的聚焦點。中層管理者必須擺正位置並處理好上下左右各方麵的關係,才能順利地做好工作。當好合格的中層管理,就要做好角色定位。

“上級的執行者”與“部門創造者”

每家企業、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規劃與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中層管理者要與企業高層領導達到統一,對高層領導作出的決策要能準確到位地領會,對任務要能高效及時地完成。與領導人上下一心,擰成一股繩,才可能順利完成目標。反之,中層管理者各行其是,或是出勤不出力,在其位不謀其政,那就很可能偏離既定的目標,無法促進企業發展。

中層管理者作為執行者,並不意味著對領導人要亦步亦趨。中層處於企業的組織紐帶,與一線員工、前沿市場更為貼近,這樣的位置要求中層更具創造性,具有主見,能針對實際情況積極應對,正確處理,

“領導維護者”與“個人獨立者”

中層管理者作為領導人的追隨者,要維護領導人的權威;對於領導人布置的工作要保質保量完成,才能保持企業行動力一致性,保持企業發展的可持續性。一個各自為政的企業是不能夠長遠發展的。

同時,中層管理者又要保持獨立性,領導人某方麵如存在不足能誠懇地指出,企業決策出現偏差能及時反映,中層管理者要敢於對領導人說“不”。特別是對於領導人對自己管理的領域存在不懂卻插足的情況,中層管理者要站在企業發展的角度,保持氣節據理力爭。德國人在這方麵堪稱典範,在決策形成之前會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力,而一旦決策形成就不折不扣地執行。

“部門管理者”與“技術示範者”

中層管理者在工作中既要開拓進取,又要講究領導藝術。中層管理者不能以領導者自居,中層管理者直接麵對部門員工,如果說話愛打官腔,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勢,是最容易引起員工反感的。應先尊重員工,總以誠懇的態度來布置或檢查工作,更能贏得部門的積極配合。當然,尊重並不意味著遷就。與員工打成一片,並不是和稀泥,而是在原則範圍內,不以犧牲工作與企業利益為代價。試想,員工應該完成的工作未完成,中層管理者手下留情,放他一馬,反而會增長員工不思進取的惰性,同時破壞部門平衡。中層管理者要敢於行使職權,從嚴管理,紀律之內不予苟同。

中層管理者一般是企業的技術能手或者市場高手,隻有這樣才能服眾。在一家企業,領導人並不一定是各方麵的能手,而是要求具備決策的能力、被追隨者擁護的能力;而中層管理作為主要執行者,則要具備過硬的技能,必須是自己部門裏的示範者。中層管理者代表著企業的最強戰鬥力,如果在技能上都難以服眾,實難達到企業中堅的作用。在各大醫院,科室主任一般都是自己領域的學術帶頭人,技術過硬,因為隻有這樣才能指導年輕醫生取得更大的進步,才能帶領科室完成艱巨的科研及治病救人任務。

“內部競爭者”與“合作者”的統一

競爭可以激活潛能。中層管理者在各自的崗位上比成績,這種競爭對促進企業的發展是有益的。筆者提倡在公平透明的環境裏,促進企業各部門之間的良性競爭,如生產部門比拚產能,銷售部門比拚業績,支持部門比拚服務。現在很多企業都提倡一種“PK文化”,倡導內部有序競爭。但是競爭不是嫉妒,更不是掣肘,競爭必須與合作攜手——企業各部門雖說有職能之分,但分工不分責,各部門都是管理鏈上的重要環節,隻有環環相扣,才能給企業發展以巨大的拉動力。因此,中層管理者在競爭的過程中要堅決摒棄狹隘的部門利益觀念,經常性地互通信息。有條件的,要在精通本部門業務的同時,盡可能地理解熟悉其他部門的業務,這樣既有本部門工作的主陣地,又不至於隔行如隔山,必要時能給其他部門的工作以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