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領導者的心理修養和領導藝術(2)(1 / 3)

控製自己的情緒衝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存在著理智與情感的鬥爭。培養自己穩定的情緒途徑有兩種:一是必須不斷地分析你的行動可能帶來的後果;二是必須不屈不撓地按照符合最大利益的決定去行動。當你心情不好時,建議暫時放下案頭的工作,好好地睡上一覺,美美地吃上一頓,到新鮮的空氣中去走走,回來再做決定,質量一定有差別。

領導者的認知與決策

不決策等於機會主義

俗話說:“將帥無能累死三軍”、“失之毫厘,謬以千裏”。對企業來說,每天都需要作決策。這些大大小小的決策,小則影響員工士氣,大則影響公司運作的效率,甚至會影響整個企業的成敗。在兩個以上的計劃中選擇比較優秀的一個,這就是決策。美國學者P·馬文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調查,他向一些企業的高層管理者提出以下三個問題:“你認為你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你每天在哪些方麵花的時間最多?”“你在履行你的職責時感到最困難的是什麼事?”結果90%以上的回答都是決策。

蘭德公司的一項研究表明,全世界破產倒閉的大企業中,有85%是由於管理者的決策失誤造成的。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中國管理者70%~80%是投資失敗,而投資失敗源於決策失敗。”沒戰略偶爾能成功,但難以持續成功,這就是中國許多企業家所麵臨的戰略困惑。企業成長到一定規模,尤其是想當行業領袖時,就必須從機會導向轉向戰略導向,從做買賣轉向做事業,否則就會進入機會主義陷阱。

做決策的規律

那麼決策者應該如何做決策?有沒有什麼規律可循?

要有全局的眼光

如果我們把一塊蛋糕分成六份,那麼六份蛋糕再合在一起,就是整塊蛋糕,在數學上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心理學上的一個重要的心理派別——格式塔心理學卻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部分相加不等於整體,整體要大於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學認為,人對事物的認識具有整體性,心理和意識並不等於感覺元素的機械總和,因此需要從整體的角度來研究整個心理現象及心理過程。格式塔定律要管理者要學會係統化思考,盡量從事情的整體去考察。但是決策者不能隨大流。很多人在社會群體的壓力之下,會放棄自己的意見,轉變原有的態度,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我們稱之為“從眾心理”。在一個集體做決斷的時候,要避免出現盲目的少數服從多數的現象,因為有時候多數人的意見並一定是正確的。企業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新的意見和想法一經提出,必定會有反對者。其中有對新意見不甚了解的人,也有為反對而反對的人。這個時候管理者不要害怕孤立。對於不了解的人,要耐心地解說,使反對者變成讚成者;對於為了反對而反對的人,任你怎麼說,恐怕他們也不會接受,那麼,就幹脆不要寄希望於他們的讚同。

以拉鏈技術稱霸世界的YKK公司創始人吉田忠雄說:“多數決議形式比較曖昧,一旦有事不知由誰承擔責任。而且,等到全體人員意見一致再付諸實施,就為時已晚了。”其實一個集體做出決定的,最終是管理者,負責任的也是管理者,管理者雖然應該經常聽取成員意見,但未必一定采納多數意見。從眾心理對管理者危害較大,它使管理者在複雜的事情麵前喪失決斷能力,貽誤處理問題的時機,是管理者缺乏能力和自信的表現。

決策要避免落入“霍布森選擇”

決策的速度和質量是衡量一個管理者基本素質的重要標誌。所以,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和團隊的領導者必須既有宏觀決策的思維能力,又要掌握日常微觀決策的科學方法和技巧,同時也要避免落入“霍布森選擇”。

那麼什麼是霍布森選擇?霍布森選擇是指對某種事件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它來源於這樣的故事: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從事馬匹生意,他說,你們買我的馬、租我的馬,隨你的便,價格都便宜。霍布森的馬圈很大,馬匹很多,然而馬圈隻有一個小門,高頭大馬出不去,能出來的都是瘦馬、賴馬、小馬,來買馬的左挑右選,不是瘦的,就是賴的。霍布森隻允許人們在馬圈的出口處選。大家挑來挑去,自以為完成了滿意的選擇。

後來,管理學家西蒙,把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譏諷為“霍布森選擇”。霍布森選擇是一個小選擇,是一個假選擇。大同小異的選擇就是假選擇。霍布森選擇效應對我們的啟示在於:對於個人來說,如果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就不可能發揮自己的創造性。道理很簡單,任何好與壞、優與劣,都是在對比選擇中產生的,隻有擬定出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方案對比選擇、判斷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隻有在許多可供對比選擇的方案中進行研究,並能夠在對其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判斷,才算得上判斷。因此,沒有選擇餘地的“選擇”,就等於無法判斷,就等於扼殺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