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從資產量入手,可選出其中比如30萬元以上或50萬元以上的客戶,這條線劃在哪裏因人而異,主要是區分出自己盤子中資產較大、貢獻率較高的那批客戶。

二是從活躍度來看,可挑出近半年交易頻繁的客戶。

三是從判斷客戶是否有需要的角度,整理盤中曾經購買過產品、有一定經驗的客戶,或是資金長期置於活期狀態的客戶。此處,主管應留意一種情況,即員工認為某位客戶不具有某種需求,是因為該客戶曾提到過。但是,隨著時間變化,客戶的情況也一直在變:比如原來沒錢買房,現在有錢買了;原來在公司打工不需要貸款,現在自己開公司需要了;原來認為不需要買保險,隨著年齡增長或子女出生現在需要買了,等等。這些變化都會催生客戶新的需求。一些需求變化要用較長的時間,另一些則每天都可能不同。我們應時刻提醒同事,在未摸清客戶最新情況前,不要主觀地下結論,而錯過本應有的一些機會。另外還可從某類群體性客戶入手,比如一批客戶都是一個商會的,這些人容易相互影響。

這個選客戶的過程,我們會要求他們在3天內完成。接下來是重點,我們每周會對這批客戶的提升結果進行回顧,並從兩個方麵加以協助:一是要求他們整理出每位客戶的基本資料,由分行產品組的同事給出資產配置的建議。二是要求同事每周在其中選出2位重要客戶,請其支行的行長進行聯合拜訪。在分行達到9%的目標以後,我們將要求進一步提高到15%,並推出了嚴格的考核配套措施,如果半年內達不到,將在該名同事年末的個人綜合考評得分中倒扣3分,這就逼著大家想辦法,並從此形成了好的習慣。

有人會問,僅從產品配置率的角度考核客戶增長真的有效嗎?往往是折騰了半天,但由於單一客戶的貢獻量小,結果對指標達成並無大的幫助,還不如直接看產品的銷售量。這個想法有一定道理,不過從培養同事產品配置意識,做深客戶的思路出發,這麼做更有利於長遠,鍛煉的是隊伍的營銷能力,而非一個簡單的時點數字。

除了以上提到的對客戶的收益、穩定性以及為公司帶來的諸多好處,產品的交叉配置對於員工事半功倍地完成個人指標,也不失為一個重要方法。我們的員工一般都背著多項考核任務,而一項任務一般對應著一款產品,這就需要摸清各產品之間的關係,研究到底該怎樣組合,巧借此力以實現效果最大化。

我的一個朋友在一家“有機農莊”做營銷主管,常請我去他們家吃有機蔬菜,盡管我一直說沒吃出有啥特別。開始以為他手下的銷售很好做,產品單一,把有機食品賣出去就行了。後來一問才知道,他們的銷售考核指標非常之多,從大類來說有蔬菜、水果、農莊旅遊、其他副產品,等等;從小類來說,僅蔬菜中就分蘿卜、白菜、茄子、土豆等十幾個品種。他告訴我說,每一樣都要下指標,不能偏科,賣不出去就爛在地裏了。同時,他們在農莊中建造了一片“生態體驗房”,其實就是包間,供前來參觀的人吃飯、飲茶、娛樂,而這成為了他們另一個盈利點,也是他的指標之一。

為了實現諸多產品的均衡快速營銷,他們頗費心機地收集整理了大量資料,製作出一份設計精美的人體營養結構圖。詳細標出了每種維生素的作用與占比,並在旁邊放上一張富含該種維生素的蔬菜或水果照片。圍繞這樣的組合,他們設計了大量的套餐,每份套餐裏按營養比例搭配好各類蔬菜水果,這樣既可以將各類產品在新鮮的狀態下打包“一籃子”銷售出去,同時通過營養搭配組合這樣的養生提示,令客戶感覺十分專業。

另外,圍繞交叉營銷的思路,每周他們都會送出幾張免費券邀請一些公司到他們的農莊進行體驗,宣揚一種生活理念,並給這些客戶提供最好的有機食物和講解。他們有信心,隻要去體驗過的客戶,但凡有空,一定會在周末叫上親朋好友過來坐坐。就這樣,他們的各類有機食物通過產品的巧妙組合,在市場上受到廣泛好評,並不知不覺地幫助團隊全麵完成了各項銷售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