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君子務本(3)(2 / 3)

儒商是中國特有的經濟現象,也是中國經濟一大特色。何謂儒商?一日商,儒商是以儒家理念為指導的、從事商品經營活動的商人。二日溫,儒商是溫文爾雅之輩,是指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即把“商”的職業和“儒”的倫理品德結合起來的人。魯夫莽士何其粗野,不配稱儒商。三日儒,經商講義利,講仁德;生財講大道,這是最為重要的,是儒商本質之所在。儒商最重義利,最重仁德,是有儒家道德觀和價值取向的的企業家。

戰國範蠡(Ii)經營越國,十年富國,幫助越王勾踐雪會稽之恥。他在一個叫陶的地方搞經營大獲成功,被稱為陶朱公,十九年積聚三千金,但範蠡卻“好行其德”,把所得分散給貧窮的鄉親。

與範蠡同時代的白圭更是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他的事跡至今為人們的津津樂道。白圭是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人,祖籍初周(今河南洛陽)。他曾任魏國之相,又在秦國做過官,後來棄官從商,成為一名商界巨子。白圭經商發達得益於他善於把握商機。在他看來,及時了解市場行情,是在商場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白圭為自己製定了一件經營宗旨:“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夫歲熟取穀,予之絲漆;繭出取帛絮,予之食。”意即:在糧食收獲時節,這時大量新穀登場入市,市場處於飽和狀態,糧價自然下跌。此時,白圭便不失時機地大量收購糧食;同時,將農民所需要的各種絲織品、漆等生活用品賣出去。待到來年市上場因糧食青黃不接糧價上揚時,白圭便將庫存的糧食賣出。

白圭不同於那些囤積居奇,在荒年以儲存的糧食牟取暴利的奸商。他反對在糧食緊缺時蓄意哄抬物價。在經營穀物時,白圭以薄利多銷為原則,照顧到農民的利益。他提出:“欲長錢,取下穀。”意即糧食是人們賴以活命的必需品,隻能取微薄利潤,然而進出的數量大,亦能獲得可觀的利潤。他還主張“長石鬥,取上種”,意思是將顆粒飽滿的穀物作種子,在賣出時售價可適當高一些,這有助於提高糧食產量。他還強調,一旦出現機遇,就要迅速把握,果斷出擊,“趨時若猛鷙鳥之發”,意即在捕捉商機時要像凶猛的鷹撲向獵物一般果斷,毫不猶豫。

白圭因經營有方而富甲天下,然而他在生活上毫不奢華擺闊,始終過著簡樸的生活。《史記》介紹,白圭一貫“薄飲食,忍嗜欲,節衣服”,而對於下人僮仆能“同苦樂”。這種難能可貴的操行,正是儒商風範的體現。

從個人道德修養上來說,儒商是君子。不取不義之財,這是最基本的一條。“君子喻於義”,提倡“見利思義”,主張:“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儒商必然講仁義,必須守信用。儒商不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事,為富為仁,有崇高的奮鬥目標,對於建立一個和諧的人類社會有巨大的現實作用。而奸賈則是見利忘義的小人,他們為了獲取利潤,不惜損人利己,違法違紀。他們的經商行為經常違反國家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戰略,對市場采取的是投機的手段,對顧客采取的是弄虛作假的欺騙手段,對企業員工采取的是逼迫壓榨的手段,對自然界采取的是掠奪性開發破壞自然環境的手段。

儒家管理遵循的是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把人當作經營中最根本的、能動的因素,並通過對人在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關心和激勵去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實現對物的有效利用,創造出優化的經營業績。

在管理上,儒商崇尚的是“賢主勞於求賢,逸於治事”的用人思想,“聖人治吏不治民”的指揮思想,“人君崇明不貴察”的控製思想等等,此皆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如日立公司的經營信條是“事業即人”,豐田的口號是“既要造車,也要造人”,鬆下主張“造物之前先造人”。這些人本管理思想都來源於“仁者愛人”的儒家思想核心。

運用儒家的重人、重信、重義、重情的精神對員工進行管理,督促其實現管理目標,是儒商管理手段的特點。儒商的管理思想認為,讓員工幹好,不如讓員工心甘情願地自己幹好,使他們在廠同在家裏一樣,把廠家的事當成自家的事。

製度管理在現代企業管理中非常重要,但也離不開情感的因素。中國的儒家管理以“求善”、“求治”為目標,恰恰非常強調心理的作用,依靠領導者“身教”的榜樣力量和道德感召力來調動和團結全體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