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君子務本(3)(1 / 3)

對於實踐和理論必須相結合的關係問題,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同樣栽過跟頭。彼得-德魯克曾花了十八個月時間在通用汽車做調查研究,傾其心血寫出了《公司的概念》一書,結果事與願違,該書在其公司內部受到了冷遇,其中的理念、方法和建議得不到通用管理層尤其是董事長艾爾弗雷德·斯隆的認可。由於斯隆長期置身公司內部,對公司的運營、成長和適應環境中的一些實質性問題了如指掌,因而在他看來,德魯克書中所寫的隻是“一般意義”上的東西。而想要自己的東西,非得通過自身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在實踐探索中方才有效。結果,他創立了“通用汽車幸福地處於絕對分權和絕對集權兩個極端之間”的分權管理思想和分權組織模式,開創了通用汽車的一個新時代。

管理者在實踐和學習的過程中,怎樣找到提高自己的切入點呢?就是利用企業發生問題的關鍵時刻,因為每一個管理問題的解決,都會使管理者更加成熟。這是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而且是最直接最寶貴的。

娃哈哈在與可口可樂的競爭中,就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185億美元營業額的可口可樂,與區區21億人民幣銷售規模的娃哈哈相比,實在是懸殊太大。但是,娃哈哈的創始人宗慶後卻另有一番獨到認識。他說:“可口可樂的185億美元營業收入是在全球實現的,不是單在中國。隻要集中優勢兵力,在可口可樂最薄弱的地區,我一樣可以將它打敗。”他率領娃哈哈避開對手之強,扼住對手之弱,充分利用自己的強項——廣泛的農村銷售網絡,撬動“哪個有錢賺,經銷售就賣哪個”的利益驅動支點,迅速地在農村這塊廣袤無邊的戰場上,構建起自己獨一無二的優勢。

這樣的管理決策,似乎有一些紅軍小米加步槍打敗國軍飛機加大炮的感覺。事實上,這正是把管理科學的理論同中國的企業發展實際結合起來的結果,娃哈哈同世界級的大公司競爭,不同它打陣地戰,而是采取農村包圍城市的辦法,最終使自己站穩了腳跟。這種經商意識和手法,在書本裏、MBA教授那裏,無法得到現成的依據和答案。實踐告訴我們:問題才是最好的老師。

張瑞敏在談到“20年海爾感悟”這個話題時,深有體會地說道:“如果沒有來自方方麵麵的對海爾的質疑甚至個別的惡意中傷,就沒有今天思考更加冷靜、思維更加縝密、心理承受能力更強、可以更加有能力駕馭複雜局麵的海爾。我認為這是好事,這些質疑不管對錯,對海爾都是一種提醒,我們會更好地思索這些問題。”管理者為獲得真理,要付出代價,得到適合企業的管理方法和自己工作方法,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需要借鑒別人的經驗,少走別人的彎路。

一位古典音樂大師回憶起他的一些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學生問:“老師,您能把我教成一個出色的演奏家嗎?”大師苦笑著說:“孩子,我不能,因為,我可以告訴你怎樣去做,但是,我永遠不能代替你去做。每一個大師都是自己通過親身實踐而獲得成功的。”

六、當代儒商的修煉

《論語·憲問第十四》予路問成人。

子日:“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日:“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裏仁第四》子日:“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憲問第十四》見利思義。

子路問怎樣做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克製,卞莊子的勇敢,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加以修飾,也就可以算是一個完人了。”孔子又說:“現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這樣呢?見到財利想到義的要求,遇到危險能獻出生命,長久處於窮困還不忘平日的諾言,這樣也可以成為一位完美的人。”孔子認為,具備完善人格的人,應當富有智慧、克製、勇敢、多才多藝和禮樂修飾。談到這裏,孔子還認為,有完善人格的人,應當做到在見利見危和久居貧困的時候,能夠思義、授命、不忘平生之言,這樣做才符合義。尤其是“見利思義”的主張,即遇到有利可圖的事情,要考慮是否符合義,不義則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