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君子務本(3)(3 / 3)

人類的管理思想有兩種主要類型:一種是淵源於古希臘文化傳統的西方管理思想,它在近代資本主義的條件下演變為具有一定科學形態的管理理論。從20世紀初開始泰勒已發展成為科學化的理論體係,對現代人類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另一種是淵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管理思想,具有極為豐富的內容和東方文化特色,並產生出光輝燦爛的古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由於社會曆史條件的限製,中國的儒家管理思想在近代沒有能夠與產業革命及資本主義企業經營相結合。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日本及“亞洲四小龍”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眼光重新從西方轉向東方,開始研究中國古代商人的管理思想在當代社會中的重大意義。日本著名管理學家伊藤肇認為:“日本實業家能夠各據一方,使戰敗後的日本經濟迅速複興,中國儒商文化的影響力,功應居首。中國儒商的管理思想的長處,往往正是西方企業管理中所欠缺的地方。”

七、企業戰略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第十互》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忱。”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突然降臨的傾盆大雨,把大地澆了個透,就在這天,孔子準備在城外的一個道場授課。孔子的門生紛紛從城裏往道場趕路,有兩個門生,一前一後,駕著馬車趕路。第一個駕馬車的門生到達了道場。不一會兒,第二個門生也抵達了,可是渾身濕漉漉的好像從泥裏爬出來一般,看到的先到的門生身上一點泥水也沒有,便奇怪地問:“師兄,你怎麼沒有掉進那個大水坑裏啊?”門生答道:“我估計雨天路上會有水坑,所以,我幾乎是立在車頭,仔細觀察。看見有水的地方,我就勒緊韁繩,緩慢前行。”掉進水坑裏的門生甩了甩袖子上的水感歎道:“還是你有長遠的眼光啊!”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情後,教育門生們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戰略是前瞻性的,但是需要在未來檢驗,唯獨戰略決策是現在的。隻有前瞻性地看到“水坑”,現在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避免掉進泥坑的結果。勒緊韁繩,立馬前瞻,是當時的決定,不是明天的決策。越是看得遠,就越容易調整自己的方向,所謂“船小好頭”。企業做大了,往往出現調整的困難。所以,戰略不但對於小企業重要,對於大企業更是生死攸關。否則,就像“泰坦尼克號”一樣,發生“冰海沉船”的慘劇。

事實上,每個人在今天做的決定,客觀上都包含著一定的未來性,都會在將來被驗證。差別在於,今天決策時,有沒有前瞻性地看到未來的變化趨勢,看到未來的機會和威脅,這就是戰略製定的魅力所在。

2260年前,戰國時代的秦趙兩國,為爭奪上黨,展開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戰爭——長平之戰。長平大戰以趙國的慘敗而告終。趙軍在戰略上的錯誤,是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趙括沒有從長遠的角度來計劃與秦軍作戰的策略。戰鬥一開始,趙軍就犯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趙國最差的是防守作戰,最厲害的是戰場突擊力量,比如弓箭兵、騎兵等,所以才在對匈奴和胡人中屢建奇功,而秦國最擅長是步兵和防守。趙軍統帥廉頗沒有選擇進攻戰略,卻實行了自己不擅長的堅守戰略,以圖與秦軍拚消耗。但是,趙國的實力遠不如秦國,本來應該速戰速決的戰鬥,演變成了一場兩軍對壘十四個月的戰略消耗戰,使趙國的進攻優勢化為烏有。

由於物資、軍隊的大規模消耗,使趙國政治集團缺乏足夠的耐心。本來,用擅長進攻的趙括換下喪失鬥誌的廉頗,不能不說是一招好棋,可惜最佳的時機已經過去了,雙方的對壘陣式已經完全形成,趙國必輸無疑。趙國在作戰之前,沒有形成一個好的戰略思想,當發現大事不妙時,臨陣換將,結果也沒有挽回敗局。最初的戰略錯誤,導致最後的戰爭是敗,正是缺乏戰略前瞻性的惡果。

製定企業戰略,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企業戰略必須具備指導性和前瞻性,而前瞻性是指導性的前提條件。作為企業的管理者,特別是戰略製定者,就應當站得高一些,看得遠一些,才能享受最後勝利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