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君子務本(2)(3 / 3)

管理者者決不能先人為主,要先提出一個結論,然後要求員工們調查“事實”或引用“科學道理”來證明這一結論的正確性。相反,隻有“兼聽”大家的意見才能得到更準確地信息,從而形成正確的決策。

1944年,美國著名管理學者杜拉克受聘於美國的通用汽車公司任管理政策顧問。第一天上班時,該公司總經理斯隆找他談話:“我不知道,我們要找你研究什麼,要你寫什麼,也不知道該得什麼結果。這些都是你的任務。我唯一的要求,隻是希望你將你認為正確的東西寫下來。你不必顧慮我們的反應,也不必怕我們不同意,尤其重要的是,你不必為了使你的建議易為我們接受而想到調和折中。在我們的公司裏,人人都會搞調和折中,不必勞你的駕。”被西方管理學界譽為“現代化組織天才”的斯隆的一席話,值得管理者們玩味。這番話的實質是叫杜拉克獨立地去調查、分析、研究,為領導者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不要看領導者的臉色辦事。

五、管理大師是怎樣煉成的

《論語·為政第二》子日:“君子不器。”孔子說:“君子不像器具那樣,隻有某一方麵的用途。”春秋時期,有位老木匠帶著一群徒弟前往齊國。他們來到一個叫曲轅的地方,看見一棵大樹生長在土神廟旁。這棵大樹,樹身粗過百尺,樹幹高過百尺。盡管圍觀這棵樹的人多如牛毛,可老木匠卻視而不見,不停腳地向前趕路。這棵樹使徒弟們大開眼界,卻弄不懂師傅不屑一顧的態度,於是追上前去詢問老木匠:“我們跟隨師傅走南闖北學手藝,從來沒有遇見這樣好的木材,您為什麼一點也不看重它?”老木匠回答:“這棵樹雖然又粗又高,其實脆而不堅,造船易沉,製棺易腐,做成柱子容易招惹蛀蟲……它正因為沒用,所以才生得這麼大,活得這麼長。”一棵大樹,應該擁有多種用途,這樣才是一塊好的材料。否則,盡管外表看起來高大,而實際用途沒有,作為一棵樹來說就是廢材;作為一個人來說,按孔子的標準,就不能被稱為“君子”,在現代的觀點來說,自然也不能成為一個人才。

孔子說:“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隻有某一方麵的用途。由此可見,孔子對與人才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人才應該擔負起治國安邦之重任,對內可以妥善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說,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麵才幹,通觀全局,領導全局。不隻局限於某個方麵。

對於管理者的要求,與管理工作的性質息息相關。管理學是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它偏重於用一些工具和方法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管理者應該是個全才。從事管理工作的人,不但在專業技能上有較高的水準,而且在社會學知識上也應有更高的修養,同時還要具備較完善的道德標準、與人交往的交際溝通藝術、對於哲學和藝術的造詣,等等,不一而足,總之,管理者,應該是個全才,也應該是個君子。從孔子對於君子的要求看似乎是有些高不可攀,但是,正是因為如此,在管理的領域裏,才有人被稱為管理大師。

在這些大師級的人物中,我們可以列舉出很多偉大的名字和偉大的經典論述。

德魯克——管理藝術大師;明茨伯格——偉大的離經叛道者;坎特——大公司的“舞蹈老師”;波特——迄今最重要的謀略大師;科林斯——偉大公司的見證者;阿吉裏斯——行為科學創始人;查爾斯·漢迪——管理哲學家;霍夫斯泰德——文化的量化者。

從這些大師級所研究的領域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作為一個管理者所需要的寬廣的知識麵以及各方麵的修養。這一切都說明,君子不器”對於管理者的要求並不過分。

如何發展自己的綜合能力,這確實是每一位管理者應必修的課程。一個普通的管理者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的唯一途徑,就是在實踐中學習,也就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優良學風。

事實上,管理實踐就是一個接連不斷處理問題的過程,雖然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理論多如牛毛,但管理者應當有意識地在實踐中探索,從而形成獨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同時能夠敏感地觸摸和提煉企業未來發展道路和規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自己。